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陈氏家族全传 >

第57部分

陈氏家族全传-第57部分

小说: 陈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有一部分投身于“中统。像“诚社”分子牛传钦加入“中统”局本部第二组工作,
就属这一类。解放后被捕的、由“中统”的“平室”和“津室”所派的特务董化昌
(天津铁路潜伏破坏总队天津第一大队直属分组长)、王书华(国民党天津市党部
学运组特务头子,解放前大批逮捕进步学生、破坏学运)、支彭英、支永信、吕广
仁、沈振启、李树声、王富春、吴镇屏等(解放后潜伏于北京邮政总局),就是张
厉生在华北地区所搞的小组织中的分子。
  安微调查室又有另一种做法,它因为安徽主要是由桂系李品仙控制,而桂系又
在某种限度内拉拢了三青团的力量,所以“皖室”的王秀春,与“中统”老特务安
徽财政厅长孟九两人联合起来,一面与李品仙桂系势力相周旋,一面又与徐君佩的
三青团势力互斗。但在省级“特种汇报”会议上,又极力设法联同各种反动力量,
对付地下革命活动。王秀春这种手腕,曾被叶秀峰夸赞为善于利用各种力量“一致
对待共同敌人”的“范例”。
  “中统”在“第一处”时期,即设有训练科。训练工作比较简单,主要内容分
两方面:
  政治训练方面,组织过“读书会”,除“总理遗教”之外,戴季陶和周佛海关
于三民主义的著作也被列为必读之书。此外,以蒋介石名义“发明”的新生活运动
全套理论,和由陈立夫在讲堂上乱扯的“唯物论”,都是他们在政治训练上的理论
根据。
  抗战以前,“中统”内部搞过“小组生活”,通过小组的形式,安排政治讨论
与技术研究。这些做法,后来还被“中央训练团”所采用。可以说,在国民党内,
是“CC”先有这套东西;而在“CC”之内,是“中统”先有这套东西。
  “中统”还办过一个刊物,叫做《群力》。在这个刊物上,一方面登载鼓吹
“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党”的理论,一方面则刊载诽谤苏联和共产党的文字,
以及由那些叛徒所写的“内幕”和“仟悔录”一类的东西。到了抗战开始时,因为
蒋介石表面上也喊“国共合作”,这样内容的刊物再出下去,连“中统”也怕有所
不便,也就停印了。
  在技术训练方面,曾由训练科编有《情报业务概要》一书,该书有50万言,内
容异常杂乱,从特务工作理论,蒋介石的言论,一直到化装术、射击术、驾驶术、
擒拿术以及跟踪盯梢之类的所谓技术,都包括在内。此外,如手枪射击,拆装和保
护、化装技术,以及帮会沿革和内幕等等,都印过单行本。对于各个党派的情况,
也不定期地编印过一些“指导手册”。凡新进去的特务,例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在
这三个月内,“中统”就要他们看这些书,并派出专人与之谈话,查询其读书心得,
同时解答问题,这也算是训练工作中的一部分。至于实用技术,则由负责“行动”
  特务所必修之外,其余人员则不硬性规定,任其自择。
  南京沦陷到蒋政府逃渝那段时间,“中统”的训练工作曾一度停顿。到了抗日
中期,“中统”改组完成,已自成系统,其训练工作,亦逐步由普通训练进为正规
的、全面的训练了。
  从三青团江北青年训练班中吸收新分子“:抗战开始后不久,国民党军节节败
退,长江下游及华北华中大部分地区,均沦于日寇之手。许多青年离乡背井,奔到
后方,怀着爱国热忱,希望参加有组织的抗日工作。三青团便利用这个机会,在重
庆江北治平中学,办了一个“青年执行所”,收容了男女青年近千人。最初由三青
团按其学识能力介绍工作,后来蒋介石要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拟定办法,将这个
“执行所”变成训练性质,并由三青团中央团部和重庆团部派了一批中央军校特训
班的学员,去担任这个班的大队和中队的负责人。“中统”认为这是一个“抢才”
的机会,即在班里吸收了30多人拉到“中统”作进一步的特务训练,然后按照手续,
成为它的喽罗。这种从其他组织“选料加工”的办法,后来就成为“中统”内部训
练班的选人办法。他们自以为这个办法比“军统”高明。因为“军统”的许多训练
班,都是招来就“训”,“训”了就算人伙的。但受“训”者在被“招”
  之时,往往还不知道主办的机关就是“军统”,等到发觉以后,有些就中途退
学,要求不准逃跑,逃跑不出去就被长期拘押。而“中统”的办法,则是从别的组
织中先加考察,然后伸手去拿,这样就可以减少像“军统”那样的麻烦。陈立夫在
“CC”
  的一次高级会议上曾说:“我们召集人才要重质不重量,宁可少,不可滥。我
们不许用北洋军阀招兵的方式,举起旗子叫人跟着走,就算是自己的兵。我们要找
孙猴子,找到一个孙猴子,可以放弃100个猪八戒。”这就是他们所自己夸“中统”
骨干分子的培训原则。
  “CC”对于外围组织的运用,也和“复兴社”有所不同。它的外围组织很多,
而外围组织的中心分子则并不多,但那些中心分子,却都是“CC”的死党。“CC”
  对这班人拉得紧,对他们生活所赖的大小官职,也始终以组织力量加以维护,
使这班人死心塌地依靠“CC”,为它拼命。
  “CC”在较大范围的外围,也用同一方式,而又有两种方法。例如抗日战争以
前(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其会员人数9734人(会址在四
象桥,经常住会办公的只有一个专用职员王鉴藩为金陵大学“CC”学生,后来跟洪
兰友当秘书),在这9000多人中,有意让非“CC”甚至反“CC”的分子参加,借以
冲淡“CC”色彩。“CC”有意用这种外围作“疑兵”,似乎是在做“赔本”生意,
实际则利用该会来收罗文化界的分子,这就是它的“寓吸收于外围”的训练工作方
法之一。又如“中国工程师学会”这个组织,本来是“CC”插不进去的,因为在
“CC”里边,实在没几个象样的工程师,工程师在当时也颇有社会地位,并且自认
清高,一般也不屑于当“CC”的走卒。可是,陈立夫、徐恩曾等人本来是学过工程
的,在工程界原有一些同学关系,加上他们在统治层中,又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因
此就不声不响地把“中国工程师学会”这样的组织也套了过来。虽然套了过来,但
仍然不用“CC”人物在台间露面,避免刺激;只暗中极力扰其二三等人物,以扩大
“CC”在工程技术界的势力。照他们说,这是一种“就汤下面”的办法。
  “中统”在外围吸收人力的方式方法,基本上也就是运用上述的原则,归纳言
之,可分三种:一日“挖根移植”,二日“鸭卵鸡孵”,三曰“夺胎换骨”。
  所谓“挖根移植”,就是把别人培养好了的技术人员,情报能手以及具有一技
之长的其他货色,拉过来植在“中统”这块毒土里,使其继续生长,为之服务。干
脆地说,就是吃掉人家的现成东西。
  所谓“鸭卵鸡孵”,则是原来已经成为“CC”的职业学生,或是从未暴露过的
在某些技术学校(如兵工署的兵工专科学校等)的“CC”爪牙,让他们在那学习,
学成之后、,等于用母鸡孵出的小鸭,羽毛长了,再自然地浮人“中统”的污水塘
中。“中统”“少壮派”中的知识分子出身的中上层特务。都是这个来源。
  所谓“夺胎换骨”,系利用已有的公开团体(特别是历史悠久,有名气的老牌
企业)来做文章,掌握其中部分的或个别的有作用人物,予以物质诱惑,施以组织
训练,进而加以纪律约束,使为己用。但始终让他们罩在原有的壳子下面以蔽风雨,
在原有的环境中以吸吮营养,以延续其内线生命。例如当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中央信托局及邮电、税务以及新闻。文化单位中身居要津的分子,为“中统”暗中
工作的就大有人在。
 

       



                第九章 “无形阵地”
               1.“今日欲言救国.非从教育入手不可”
  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的培养训政人才,将“中国党务学校”改为四年制的
“中央政治学校”任命蒋中正为校长,丁惟汾为教育长,增设校务委员,陈果夫被
推为校务委员之一。以党务学校第二期生为第一期,1929年8月招人的新生的第M期,
称大学部。应试者近千人,录取67人。暑期开学后陈果夫对学生讲话:“各位同学:
这个学期开学以来,我未曾和诸位说过话。各位在学校都能用功,是很好的现象。
中央对于这个学校,期望甚殷。希望诸位受到三民主义的教育,将来负担实践主义
的责任。现在置身党部、政府中的负责的人,都觉得目前有很多的缺陷,同时,又
感觉我们能力都是很差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差,所以希望将来增加能力
的心越大。在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负的责任极大,分开来说约有三种:第一,我们
要负责扫除旧的障碍,还是要凭学问,既使学得了外国人一样的知识和能力,恐怕
还是不足。因为要去除这种障碍,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已经要用两倍的能力,何况
还要创造新环境呢。创造事业,是要自己想出计划,造出方案来的。往往有许多出
国留学生,他们在外国多年,学了农工商业,回到中国来,虽然自己学到了专门知
识和技能,还是和普通的人相差不远,他们还是同一般没有知识的人去争饭碗,而
不能为没有知识的人去创造饭碗。他们既然有专门学问和技能,为什么要这样?推
究其原委,因为没有创造的精神。
  是年同月,陈果夫为了促成实施丁惟汾所提《资送革命青年留学案》,向国民
党中央提议,资送革命青年,以100名为度,并指定其留学国别与应修学科。经国民
党中央决议,订定资送办法,成立派遣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先后派遣留学生数批,
为国民党培植了不少领导各业的人才。次年3月,陈果夫提议派遣中央党务学校毕业
生及中央政治学校每期毕业生,应准考选三至五名资送出洋留学,以资深造,经校
务会议通过,旋由校方举行考试,结果马星野等五人被选,资送美国留学。
  1932年,陈果夫鉴于当时的教育设施,不合国家需要,曾向当时的国民党中央
提出:《改革教育初步方案》,建议专科、大学及派遣学生应注意农工医等实科教
育,中学注意数理化等基本科学,小学注重国文及算术。这个方案经国民党中央通
过交教育部执行,成为数十年来国民党政府对于教育明确的决策。陈果夫出于他为
国民党政权服务的目的,不断发表文章,并于1944年出版《中国教育改革之途径》
一书,内容涉及教育各方面。
  其中两个改革教育方案全文如下:
  一、改革教育初步方案
  查国家办理教育之主旨,原为培植各项人才,以供社会需要。吾国二三十年来,
学校课程管偏重于文、法,而忽视农。工、商、医各门。据目前统计,在58个公私
立之大学中,约70%设有文科,40%设有法科,22%设有农科,27%设有工科,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