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全传-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独挡一面失败后,又接受了孙中山和陈其美交给的第二项任务。
蒋介石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期间,孙中山接到东北一位名叫宁孟的革命党人的
报告。宁盘声称,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军队已经运动成熟,倾向革命,请孙中山即
派得力人员前往主持工作,孙中山对此深信不疑,即派蒋介石和丁景梁前往东北。
蒋介石、丁景梁二人到达东北后,发现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下根本不存在革命条
件,宁孟说东北革命条件成熟,纯属谎报军情,骗取革命经费。8月,蒋介石回到日
本。
1915年10月,孙中山委任陈其美为抛沪司令长官,在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5号安
家,作为反袁活动的总部。陈其美便邀蒋介石回上海,帮助策划起义。蒋介石回到
上海后,出任参谋长,首先和陈其美筹划,利用11月10日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前往日
本领事馆,祝贺日本大正天皇登基的机会,刺杀了郑妆成。随后,蒋介石拟定“淞
沪起义军事计划书”,计划先发动海军兵舰起义,然后占领上海江南制造局,控制
上海。
3.启蒙历程
陈果夫5岁学识字,11岁“开荒”。13岁时在陈其美的影响下,开始从无忧无虑
的儿童王国走出来。外面的世界诱惑着陈果夫,为了求学,陈果夫到城隍庙抽签。
读书时,由于接近火炉,竟将左眼烫伤,年幼的陈果夫只得戴上一副眼镜。学校闹
学潮,陈果夫独自躲在屋里读书,为此受到学校的表扬。陈果夫说:“我最大的脾
气是不肯人云亦云。”
公元1887年11月,17岁的陈其业与何氏结婚,何夫人既有大家闺秀之通达,又
有小家碧玉之聪慧,因此,陈其业与夫人何氏感情很深。1892年农历九月初七甲时,
陈其业的长子陈果夫降生,1900年,30岁的陈其业得次子陈立夫。1910年何夫人因
产后身体虚弱,不能支持,产后不到10分钟就去世了。
陈果夫小时候相貌十分英俊,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很喜欢他,因此,陈果夫就
有了三个寄父。别人家的小孩认寄父,是为了好养活,怕命中“五行”与父母相克,
找一个寄父替代,便好保全一生平安,而陈果夫的寄父是别人去要的。虽然,三个
寄父对陈果夫的生活都没有多大影响,但陈果夫却享受了更多的父爱。
陈果夫5岁时,跟父亲及大姑识字。陈果夫后来在回忆童年启蒙时说:“父亲教
识字时并不很凶,不过我不识得字的时候,见了父亲,非常害怕。因为我父亲不用
手打我,是用最响的声音从我耳朵里打动我的脑筋。所以每次遇到一个字不认识的
当儿,经父亲括辣辣的一声,连其他已认识的字也会忘记了。我每天上午认8个字,
有时下午再认几个,都是我父亲随想随写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沓’字,认
了几天;有一次认8个字,认了半天,还是不认识。父亲把我的鞋子脱去,挂鞋在方
凳上,关在房里,等到傍晚我母亲做好棚子上楼来把我的眼泪揩干,才领了出来。
所以我母亲对父亲说:“你的声音愈响他愈怕,愈怕愈不认识了’。但是事实上还
是因为我不认识字,他才声音响起来。不过所认之字,确乎大有难易之分。我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书,由大姑母教的也不少。大姑母教这种
有韵的书是很高兴的,因为她有时候自己也要摇摇摆摆地读几首‘唐诗’,唱几只
小调来解闷的”。
湖州儿童上学启蒙,俗称“开荒”。陈果夫8岁“开荒”。“开荒”老师是沈若
臣先生。“开荒”的那一天,“外婆家办好了三牲、糕点水果、香酥之类,预备我
拜文昌;又买了许多书籍文具,用红纸包着送给我;同时又有一套小小的礼服,命
我穿着拜文昌,拜先生。我父亲和先生也穿了礼服。我拜了先生之后,先生命我坐
在旁边,教我上第一课书。当时所用的课本是《书经》。我读《书经》中的尧典曰:
若稽古帝:尧曰:放黝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
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民于变时雍。……’
那几句,读熟了,然后我父亲恭恭敬敬的请先生吃酒席。接着亲族中,有送书籍文
具的,亦有向我父亲母亲道喜的,整整的忙了一天。第二天,父亲还领我去谢先生”。
陈果夫在后来回忆说。
陈果夫在“开荒”前已读完《千字文》、《百家性》,大姑教以《三字经》、
唐诗、识字数千。“开荒”后人隔邻叔祖五公公陈锡百先生私塾读‘史鉴节要’、
‘天文歌诀’。‘地理歌诀’等书。读后一点印象也没有。陈老师要睡午觉,照例
先吩咐下午背书,在老师午睡醒后,扯一句谎,说已背过,就马虎的点头。混了两
年,毫无所得。10岁,改人族叔陈元章先生新办的私塾。初读时很认真,两年之内
读完《大学》、《中庸》、《论语》及《孟子》一部分;但是也得不到益处。因为
老师的嗜好太多,如画画、丝竹。养鸟、养蟋蟀,有的作为经常消遣,有的随季节
变换,学生的心分散了,老师的心更分散,最后索性抽起鸦片,甚至和别人合开烟
馆,教书教不上半天,有时连夜学也不回来放。像陈果夫这样距离家里很近,不需
要家里人来陪,而且是算守规矩的学生,因为天黑还是关在里面,一面哭,一面还
得朗读,读得特别响,然后太先生或师母闻声出来,代放了学。陈果夫的父亲和母
亲认为这种私塾太不成样子了,于是决定改送人其它的私塾。
陈果夫12岁,进了沈若臣先生的私塾。先温习四书,已读部分,由老师加以讲
解;接着再教未读部分。四书读完后,老师照陈果夫父亲的意思,讲授《幼学琼林》;
然后再教《古文观止》及《东莱博议》,同时作论文及圈点报纸。沈若臣先生的一
切教法,确比前两位老师高明,专心教书。陈果夫在沈氏私塾读了两年,得益颇多。
背不出书,也不大打手心。
陈果夫13岁那年冬天,陈其美从上海回到湖州老家,便向他讲了许多外面世界
所发生的事情,讲到了上海新式学堂,以及在这个新学堂里,学习数学、物理、化
学等全新知识;此外,还对他们施以革命启蒙教育,讲到了外国洋人在中国横行霸
道,讲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如收回权利运动,拒俄运动,抑制美货运动。这
一切,对兄弟二人都是那么新鲜,那么有趣,平生第一次,他们听到了“立宪”、
“共和”、“救国”等全新的名词。
二叔陈其美的教导,在幼小的陈果夫心中,激起阵阵波澜,自此以后,他对自
己的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有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太
少,并且对社会,对国家没有实用,他必须去学习更多的有用的知识,以实现自己
的救国救民大志,为国家、社会服务。
二叔的教诲,使幼小的陈果夫开始从无忧无虑的儿童王国走出来,使他比同龄
孩子更早地思考社会与人生,更早地走向成熟,使他的少年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
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便越来越发觉自己的家乡太狭、太偏僻、大闭塞、
太落后。这里,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了。他必须离开家乡,到
外面的世界去闯,去求学了。
而此时,一个极好的机会已降落在他的面前!
当时,正好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三叔陈其采也回家过年。从日本回国后,陈
其采就职于湖南武备学堂,这是一个在当时国内较好的武备学堂,学校建设得很好。
于是,回家后,陈其采便极力宣传湖南的学校很好,教学质量是如何高,教学内容
又是如何之新。一席话,说得早有外出求学愿望的陈果夫怦然心动,于是当即便提
出要随三叔去湖南读书,对此,二叔陈其美也十分赞同,这样,他的父亲只好同意。
但是,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还要过母亲一关。对陈果夫的要求,何夫人从心里
也很赞同,但母亲毕竟是母亲,对年幼的儿子远去湖南,总是放心不下,便去征寻
其婆母陈果夫祖母的意见,听完祖母的意见后才能最后决定。
这样,何去何从的“生杀大权”便操纵在祖母手里。
而祖母一生笃信佛教,一生凡是大事,总要问菩萨,然后才作决定。
于是乎,“大权旁落”,转到了菩萨的手里。
大年初一,陈果夫便在二叔、三叔的陪同下,同到城隍庙去问菩萨。在二叔告
诉了他怎样抽签以后,他便神情严肃,十分恭敬地抽出一支签出来,兑了签诗后一
看,顿时心就往下一沉。
原来签诗是坏的征兆,说是路上要遇到风浪,船翻人死。如此凶祸,如何能去?
祖母知道了更不会允许。
一时,陈果夫心中一片失望,一阵焦急,脸上也愁云密布。
在这时候,二叔给解了围。二叔拿着签诗,微微一笑,告诉人:“不要信这,
把它烧掉,再来一张。”
按常理,第一支签,才是菩萨真正的启示。因此,陈果夫并不敢烧,须知这是
欺骗自己年迈的祖母!
谁知,二叔却催促道:“要外出读书,不妨骗骗祖母。”
想到自己强烈的求知愿望,想到自己的理想、抱负,年幼的陈果夫一下子来了
勇气,他立即将签烧掉,然后再抽出了一支。
抽出一看,好家伙,是上吉。里面说的很好,于是心中大喜,便将签诗抄了下
来,回家复命去了。
祖母看了签诗,再也不好阻拦,便说:“既然菩萨说好,那就跟了三叔去吧。”
这样,年幼的陈果夫便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去湖南之路。
到湖南后,陈果夫进了明德学堂小学乙班,这里书院众多,学堂林立、文化气
氛相当浓厚。而陈果夫所进的明德学堂,又是最负盛名,是当时湖南第一所新式的
私立学堂,教学方法与内容完全仿效西方,彻底打破了传统儒家四书五经式的模式,
所请教师都是外国人或曾留学国外的新派人士,如黄兴等一些激进的革命党人都曾
在此任过教。
明德学堂位于省城长沙市,这里是维新启蒙之家。戊戌维新时,只有湖南热烈
响应,并积极筹措,开办学堂,举办新学,这样涌现出了如唐才常、黄兴、宋教仁、
陈天华等大批革命志士。
年幼的陈果夫来到这里,犹如鱼儿得水,满心高兴。在这里,他第一次学到了
新鲜的自然文化科学知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到了新思潮与新的文化,第一次认
识到,知识的海洋竟如此浩瀚,并庆幸自己终于较早地跳了出来。
当时,刚来到这里,由于语文不通,他在学习、生活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对
此,在他的《求学》中,有过论述:
“初进去时,言语不通,好像做了二三个月的哑子,过此才渐渐地听得懂,而
且也能讲几句湖南话。暑假考试,得到第一名,有两位教员主张把我和第二名一位
性罗的同学,一同升入甲班,并向胡监督请求了两次,终于答应了。我和姓罗的同
学,在甲班只须读半年,就可毕业,总算跳了一年。可是问题在此:我们这一跳,
有许多课程没有学过,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