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首善 >

第34部分

首善-第34部分

小说: 首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5节:人人成为“首善家”(9)       
  5 成为首善家的训练方法     
  人们常说要具备系统思考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首善思维和首善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系统思考问题和系统解决问题的首善模式。     
  誕 回归“元点”:你根本图的什么?     
  苏东坡在黄州的集市上喝酒,因为走路不小心,撞到了一个满身刺青的壮汉,那人挥拳就打,并骂道“什么东西,你竟敢撞我?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么样吧?”当苏东坡被那人打倒在地之后,躺在那里,竟然大笑了起来,回家写了一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或许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是窝囊,但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过程,其实质就在于苏东坡落魄之后终于可以正确认知自我了。     
  对于成功者来说,就是要能够历经岁月的打磨,却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在面对困境时愈挫愈勇。请看下面的禅理故事:     
  成功的真谛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     
  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     
  我们的生命被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层层地捆绑了起来,而我们心中曾经向往的至善至美,竟然莫名其妙地就变成了一种虚无飘渺,不幸的是我们的灵魂深处还要固执地执着于我们自认为是很纯真的目标。     
  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你就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不能醒悟。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常常就会感觉到一种无奈和痛苦,大脑已经沦为记忆刀锋的一个试验场,屠刀之下我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在岁月的流逝中一节节的破碎开去。     
  谁没年轻过呢,谁年轻时没有做过关于青春、关于理想的青天白日大头梦呢?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放下对于自我的执着,哪怕生活的琐碎早已经耗尽了我们的激情,我们就是不愿意去面对生命的本质,我们的内心怎么也不愿承认,所谓青春到头来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理想只是一个花哨的贬义词,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想法才叫理想,如果我们承认了,那么我们的人生信念又将何以为寄呢?     
  思考是昂贵的,商品时代的喧嚣与功利淹没了众多的人性与良知,我们不得不为某些必然失落的东西在背地里扼腕叹息,一切都有点迷离而斑斓的味道,而在这斑斓的味道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插翅难逃。     
  当物质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块绊脚石之后,我们人生中更为尖锐的问题,反而更向我们逼近,说到底就是怎样才能把日子过得滋润,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而不再无休无止的自寻烦恼。     
  若是我们能放下一层执著,那么我们就能够解脱一层束缚,心甘情愿地做个普通人且只去追求平凡而充实的生活,这是一种勇气,需要有大智慧才能真正的看得破、放得下。     
  倘若苏东坡从地下爬起,对那汉子道“你是什么东西?我苏东坡混世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那他流放在黄州的日子只怕是白过了。     
  所以说生活中经受点挫折和磨难实在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因为磨难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进而在接连的、无可回避的挫折和磨难中,最终明白我们只是个小人物,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我们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石匠的自我认知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86节:人人成为“首善家”(10)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教堂。”     
  如果我们用“自我期望”、“自我启发”和“自我发展”三个指针来衡量这三个石匠,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低,在职场上,此人缺乏自我启发的自觉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团队中,此人很可能是个特立独行、“笑傲江湖”式的人物。     
  第三个石匠的目标才真正与工程目标、团队目标高度吻合,他的自我启发意愿与自我发展行为才会与组织目标的追求形成和谐的合力。     
  这种自我认知,其实就是要复归真实的自我,抛却虚幻,回归现实,去做正确的事。而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会产生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也是因为过于主观的臆断,不能回归自我认知的“元点”。     
  还有一个照镜原理,也值得我们关注。每个人在评价事物时都难免会有一种个人倾向,那就是习惯以自己的个性偏好和工作方式来衡量他人。     
  这其实是一种“自恋”,人人都自恋,自恋就是喜欢自己多过喜欢别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自己多一些?因为人类固有的骄傲——认为自己比别人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在100万个年轻人中,做过一次心理测试,测试的内容是:     
  让每个人对自己的才能打分,看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多少人之上?并用百分比表示。结果70%的测试者认为自己的才能比90%的人都高;25%的测试者认为他们的才能百里挑一,也就是说:他们是属于人群中那1%最有才华的人。     
  看到这个结果,主持试验的社会学家不禁哑然失笑:人群中那些大多数的平庸者哪儿去了?所以,以上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除非统计学正态分布的定理重新改写。然而,这个结论却反映了人群整体对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自恋。     
  自恋不是坏事,而是人们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如果一个人总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那他或她还活个什么劲?正是每个人心中那点自恋,才使得我们每天必须起床,去面对一个并不如意的世界。因此,不管活得如何差的人,他或她在内心里一定也能找到比别人强的地方。     
  反过来说,中国的孔圣人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侧面反映了人应该具有谦虚的品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值得他人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虚心地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从照镜原理中,我们反向思考,得到的正是一种换位思考的首善思维模式。     
  如果不是隐藏得太深,或有意表现得很有“城府”,我们透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能大体知道这个人的身份、心态;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言行和举止,可能都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     
  一次,一位智者去拜访高僧。这位智者听说高僧非常聪慧,就有意要给他一点难堪,考验考验他。     
  他问高僧:“师傅,你看我像什么?”     
  “施主像一块璞玉。”高僧答道。     
  “可是我看你像一堆牛粪。”智者挑衅道。     
  高僧一点都没有生气,叫徒儿拿来一面镜子,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事物,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写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气量狭小的人,会经常去揣测他人的心理,或者把他人的话理解偏了,反倒指责他人不能容人。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总有其两面性,如果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了。     
  我们说要“倾听”别人说话,强调要理解他人话语的“真意”。其实,就是不要过于拘泥他人说话的内容和形式。有时更有意义的是他无意中流露出的神态,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微动作,以及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这才是真正的“神韵”。关注这种“神韵”,才是更好的一种首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苏东坡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庐山的,也体现了他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哲理。         

第87节:人人成为“首善家”(11)       
  我们若能像他这样从不同的立足点来认识事物,就能对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苏东坡的诗还隐含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做到正确的自我认知,还应该具备一种超脱的心态,做第三者,超然物外,观照一切,不要一天到晚总是患得患失。     
  这种原理运用到婚姻生活中,就是要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如果总是疑心配偶的不忠,就可能处理不好家庭关系,本来美好的姻缘反倒会成为一种束缚和“绊脚石”。     
  不光是家庭或个人,企业或组织也是如此。在MBA教学中,有门课程叫“组织行为学”,是说组织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组织也有其心理和运行规律。     
  在企业或组织中,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猜疑,过多地去揣测他人的心理,就会形成一种企业或组织内勾心斗角的不良“政治”,这种过多的内耗,只会造成整个组织效率的低下,甚至把组织拖入万劫不复的泥潭。     
  这种“办公室政治”的常见表现有:成员间经常私下议论他人的不是;某些管理者“拉帮结派”;团队成员经常躲在角落里“窃窃私语”,行为举止诡异等。这些行为会引起其他人的警觉,团队成员之间就会互相加强防备,甚至“人人自危”,或竞相模仿,一种不良的团队氛围就会形成。     
  所以,一个良好的企业或组织,最应摒除的就是这种“办公室政治”。作为领导者或管理者,更应该“率先垂范”,形成互信良好的沟通机制;而不是走向其反面,把问题复杂化。     
  誕 考察动机:你会怎样去做?     
  首善是一种追本溯源的“本源学”,要做到首善,我们不能不去思考和考察人类行为的动机以及人性的因素。这种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探寻,表现为对自我动机、他人动机的认知,这是极为重要的首善,什么是本?什么是源?这是首善所要研究和关心的问题;探究本源,从源头上来思考问题,从元点上面来反思,这是首善所要阐述的行为模式,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训练。     
  《春秋》决狱,原心定罪     
  汉朝的董仲舒曾推行“《春秋》决狱,原心定罪”。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具体说,就是在审理犯罪案件的时候,要考察行为者的动机;只要有犯罪动机,就应当加以惩罚,不必待其成为行为;对于首犯要从重惩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