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首善 >

第32部分

首善-第32部分

小说: 首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只有目标集中,在一种尽量简单化的体制中,才能保持更高的组织效率。     
  在企业组织中,管理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把流程和制度复杂化,而是要用格式化的表格,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到共享的企业网络信息系统里,最终就是要把事情简单化,同时,形成良性的运行和核查机制。         

第80节:人人成为“首善家”(4)       
  在英国上议院的楼梯口处,曾长年累月地站着一位老人,大家都不清楚他是干什么的,但在政府每年的人员编制中都有他。原来,在17世纪时,英国王室设置这样一个位置,是为了检查议员先生们是否戴了礼帽。     
  传统的威力是如此之大,议员们早没了戴礼帽的习气,但这一位置却奇怪的保留至今。正是缺乏一种首善的机制,导致了这一毫无意义的肿块的存在。     
  同样,公司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无意义的肿块。通过首善法则的运用,我们可以尽量地削减它。     
  许多公司在创业之初,规划都是较小的,人员是人尽其能,公司全效率地运转着,但业务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员的扩充,早先的精练作风无形中可能就慢慢消逝了。人们的视线开始模糊,并可能忽略了原来的目标,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来干扰他们。     
  对此,彼得斯也认为,过多层级设置会减低工作效率,造成组织机构的臃肿,而他发现那些效率最高的都是那些小厂而不是大厂。公司的规模一变大,就必然带来复杂性。要想使一个组织能更好地发挥效用,就要保持组织的扁平化,尽量使事情保持简单明了。     
  誕 “呆若木鸡”     
  当一个人刚步入社会时,他会抱着好奇心试图去尝试和探寻一切,而当稍有智识和才干,便容易与人盲目攀比,或者自以为才高八斗,干出一些力所不能的事来。     
  或者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了自身的不成功,便陷入卑微和自责的失落心境,进而在寻寻觅觅中迷失了自我。     
  而一旦在经历风雨之后,就可能产生出“顿悟”,无论发生什么,对世事都能保持一份坦然的心态。     
  古代有个成语叫“呆若木鸡”,最能说明这一人生的心路历程。     
  有位纪先生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这只鸡性情高傲,自大得不得了,时候还不到。”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他已经很不耐烦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现在对成语“呆若木鸡”的运用,其实已经脱离古意了。这是需要我们反思常识的。     
  我们看到,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形状呆,实际上却很能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反而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鸡的人,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说的也是真正的高人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显山露水的。     
  当然也有人理解偏了,以为真正有才华的人就是不显山露水,而那些爱表现自己的人往往没有真本领。     
  他们理解的偏差在于没有关注到“不轻易”三字,也就是说,真正的高人在关键时刻是一定会显山露水的,否则他就永远只能是所谓的“世外高人”。     
  对“真人不露相”的全面理解应是:不管受什么委屈都要忍着,但有机会了也不要谦虚,所谓待机而动,同时也要见好就收,不要好戏唱过头。这样才能收放自如!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竞争愈加激烈,而表现自己愈加重要。如果你毫不表现自己,即使你是一块“璞玉”也会被别人当做“石头”的。在石头和璞玉之间,人们一定会选择后者的。     
  在关键时刻仍不知露相的真人,势必会被淘汰,淹没了自己的才干,成为怀才不遇的“世外高人”而最终一事无成。         

第81节:人人成为“首善家”(5)       
  古代有个叫“毛遂自荐”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代发生在赵国的事。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秦军攻打赵国,平原君向楚国求助,毛遂自动请求前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国君谈了一上午毫无进展,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君才答应出兵,救了赵国。此后毛遂得到了重用。     
  在时机成熟,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一定要显露才华,“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毛遂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又有谁会知道他有超人的才能呢?如果他不去楚国,那么平原君肯定搬不到救兵,赵国一定灭亡。由此可见适当表现自己,在关键时刻展露自己的才华是多么重要!     
  而人生在经历风雨后,就会逐渐进入“遇事宠辱不惊,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     
  具备豁达大度的胸怀,及不为世事所累的洒脱,反而更能做到“以我为主,主动出击”。     
  我们这里讲的“呆若木鸡”,如前所述,并非真呆,而是指心志的沉着与冷静,这种沉着与冷静,是一种自信与实力的体现。     
  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首善就是这样一种“内力”修为。     
  这种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就能成为“琴道高人”,弹指一挥间,三丈开外击人于无形!     
  誕 “有为”“无为”     
  “顺应天时,事到功成,无为而有为”,被很多人作为人生信条。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乘车时,跟一位年轻“的哥”闲聊,大谈特谈“顺应天时”之道,颇为自得。     
  不料,“的哥”调侃道:“我现在还处在‘有为’阶段,不要跟我谈‘无为’。”     
  笔者在场听到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猛然警醒:跟一位年轻“的哥”谈“无为”,是不是过于消极,或过早了些?     
  通过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笔者发现,“无为”也是有条件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能忽略此一信条所蕴涵的首善法则。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白手起家,如果不知“有为”,在现实中就有可能是一叶浮萍,“随波逐流”,这可不是“无为”了。     
  而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处于优势地位时,只要“顺天应人”,就完全可以“事到功成”,而且这种“无为”还有助于发挥出系统的最佳效率,因而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就如同《基业常青》所说,已经造好了“种”,或者是营建好了“孵化器”,“自运行机制”已经完全建立。     
  所以说,人生的成长或者是组织的壮大,虽然在过程中会要“有为”,但最终的目标是要追求一种“无为”。     
  常听一些成功人士谈起,要在40岁以前“退休”,在50岁交“接力棒”,与其说这是一种“隐退江湖”,不如说成是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是在事业有成之后,对首善法则的不自觉的认知。     
  下面,我们就对古代的“无为”做一番探究。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作妄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道法自然”做到了,不强作,不妄为,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任何事物在变化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与无相继替代与变动。     
  王安石强调“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而未离乎道”。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有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道自身的表现,所谓有与无都只是关于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老子以车轮为喻,30根辐条共同连接到中间的车毂,在毂中有可穿车轴的空洞,这样才能使车子发挥作用。毂中的空洞就是无,老子据此而言车之用在于无。     
  王安石认为,老子的说法是片面的。毂辐虽然以其“无”而为车之用,但是毂辐本身则是“有”,只要工匠把毂辐造出来,自然就形成了中间的空洞,也就有了“无”的作用。因此,“无”之用是不能脱离“有”而单独存在的。     
  如果只看到了“无”的作用,而不造毂辐,那么哪来车之用呢?王安石由车之有无进而谈到社会政治层面的有无。相对于礼乐刑政来说,自然无为就是“无”。但是,如果没有礼乐刑政这些社会规范,而只是一味强调自然无为,那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         

第82节:人人成为“首善家”(6)       
  王安石还说:“有为无所谓,无为无不为。”从效果上来说,那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为”,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毫不费力的“无为而为”,则无事而不成。     
  对于“无为”的理解,儒家和道家也有所不同。     
  儒家并不反对无为而治。无为能治更佳;无为不能治则当有为而治。     
  道家为政并非主张一切无为,而是主张该为而为,不该为则不为。先有无为思想,然后可以有为。无为有为均以民为本,以人为道。     
  何为无为?“处权而不用,清静而不动,宽大以兼容,慈厚以怀众,以民为功,以众为势,由此无为而治。”当政者无为,国民方能有为;当政者有为,国民则被迫无为。国权政权膨胀,人权民权则受压;国权政权俭约,人权民权方易行。     
  可以看到,古代的这些“无为”智慧,“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我们做首善,如果能做到“无为”,实际就可以“顺天应人”,达到一种极高的境界。     
  3 先是首善家,后是企业家     
  从首善的观点和角度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将那些企业老板称之为“悟道家”,而不是“企业家”。对于“悟道家”的称谓,最为关键的就在于显露真心、要悟真道、探求本源、反思常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首善需要处处体现,作为企业家、战略家、领导者和经理人,只有先成为一名首善家,完成对企业的悟道,才能站在企业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行为表现才能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例如,目前世界上正在推行“全面员工满意管理”的活动,大多数企业也逐步意识到只有员工的满意,才有客户的满意、组织的满意。所以说,“员工满意”就是“客户满意”、“组织满意”的首善,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