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首善 >

第3部分

首善-第3部分

小说: 首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慧的鼻祖。在这里,我们就先管中窥豹,来观摩一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如何执导其“出山”的首善之作的。     
  诸葛亮“空降”蜀营的首善     
  “敲边鼓”“跑龙套”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已有水镜先生和徐庶“三荐诸葛”。水镜先生先后两次推荐诸葛亮,他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很受刘备器重,他也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当刘备造访诸葛亮时,屡逢农夫、樵民、隐士、老汉做歌,这些歌谣皆出自“卧龙”之手,真正创造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境,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早已营造出来。     
  这让人联想起京剧里的“敲边鼓”和“跑龙套”,两者都是京剧人物出场前的首善。这种首善能够深刻烘托出现场的气氛和意境,否则便让人觉得索然寡味。诸葛亮不愧为首善“大家”,未出场就已敲响“开场锣鼓”。     
  “先声夺人”“壮声威”     
  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调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但是,诸葛亮深知蜀汉中刘、关、张的关系,如果贸然进入蜀营,必然是势单力微,难有修为。诸葛亮作为“空降兵”的典范,他营造“先声夺人”之势,再布局让刘备“三顾茅庐”,完全是为了“壮声威”,以奠定他在蜀汉中的地位。     
  “献大计”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再施以隆中对,直抒“三分天下”的谋篇和布局,其起势不凡。隆中对还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务,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卧龙这种未出天下而胸中已有大局,真的有如小说中所阐述的那样,好似是神的化身,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吗?当然不是,之所以身在隆中,着眼未来,心系天下,是因为他为他的出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分析、判断、抉择等等,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不是上天赋予的超能力,而是经过千锤百炼、深思熟虑的结果。     
  “掌帅印”“扶亲信”“首战告捷”     
  诸葛亮甫一步入蜀营,就让刘备亲自登台授印,还抬举在刘、关、张阵营之外受到排挤的赵云,扶植自己的“亲信”。之后,诸葛亮果然不负众望,他火烧新野,首战告捷,才华显露。这一系列的首善之举,最终使刘、关、张阵营中最棘手的人物都拜服于他,也为诸葛亮一展生平之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首善大家,他“空降”蜀营的首善可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最后水到渠成,妙手天然,毫无修饰与“炒作”之嫌。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品牌传播能力,及其一鸣惊人的杰作。     
  诸葛亮的首善在于他立意高远,不仅有自知之明,还能摆正其在蜀汉阵营中的位置。     
  其实不仅为官为政需要如此,其他诸如吟诗作画和写文章等,其实也都是“意在笔先”,意就是下笔前的首善。     
  首善营造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大手笔”。     
  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是《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第7节:什么是首善?(6)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这首诗之所以是写景佳作,主要就在于表露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绝佳意境。离开了这种意境的抒发,该诗的韵味也会很平常,不过是普通的应景诗罢了。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涵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无论是胸襟恬淡,还是情怀忧伤,都在这种意境中自然抒发出来了。     
   同样,说到画家的立意的重要性,也往往会超出画家本身的绘画技艺。那些名画家往往在立意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种绝佳立意与画家的高超技艺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卓尔不群的传世之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誉满天下。该画中主人公的微笑一直是个谜,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正因为达芬奇创造了一种“神秘”意境,才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它。过去数十年,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具有500年历史的《蒙娜丽莎》,试图解开这幅名画及“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先后已有200多部研究这幅名画的专著问世。仅西班牙、英国、法国就有38位学者在殚精竭虑、年复一年地探讨《蒙娜丽莎》的神秘之笑。     
  除了《蒙娜丽莎》外,在意大利还有一位最具神秘感的著名画家,他是马佐里尼。     
  马佐里尼,生于1870,死于190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二十岁起客居法国巴黎,后又移居英国伦敦,他坚持传统的古典主义油画路线,但作品大多以罪恶与死亡为题材,风格诡异,色调阴暗,虽然马佐里尼在欧洲已有成就,但批评界对于他的画颇有微词。     
  据说曾有人购买了他的画后不久,便突然神秘地自杀身亡,更有人在参观完他的画展后,就直接跳入了伦敦泰晤士河溺死。于是,他的画展无法再举行,作品也受到了排斥,马佐里尼决定离开欧洲。1900年,他远渡重洋到了中国的上海,在中国隐居了大约三年,于1903年回到了欧洲。     
  我们看到,无论是为官为政,还是吟诗作画,这种意境的营造是多么的重要!这种意境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可能使人误入歧途,不能自拔,甚至走向自我的毁灭!     
  在一个国家或企业、组织中,立意也是国家或企业、组织的首善。这种立意是否高远既能决定这个企业能走多远,也能决定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如果立意不高或者定位不准,就有可能无法扎稳牢固的根基,直至在纷繁的时事变局面前加速败亡。     
  ?誕 “入城”史鉴知兴亡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领袖人物“入城”的首善故事,这三个领袖人物分别是刘邦、李自成和毛泽东。他们的首善之举各有千秋,但其结果却相差甚远,足可见起笔和立意的重要。     
  虽然历史传闻刘邦在少时是个“打鸡斗狗”的十足无赖,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就拿刘邦打进咸阳的“入城”来说,他也不愧为一位首善大家。我们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做好入城的首善的。     
  “称王关中”的刘邦     
  “秋毫无犯”     
  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刘邦入城后,依从樊哙、张良的谏议,先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做到了秋毫无犯。         
 
第8节:什么是首善?(7)       
  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大志向为小行动的首善。     
  这与项羽入关后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项羽入关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屯兵坝上”     
  因时机不成熟和势力不如项羽,为避免与项羽为敌,主动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并屯兵坝上,造成并无独占关中之意的假象。审时度势为待机而动的首善。     
  而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称王关中”     
  刘邦入关以后,即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耆老豪杰说:“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很久了,说一句对朝廷不满的话就被诛灭三族,聚众谈论就被斩头弃市,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现在我自然应该称王关中之地。”      
  “约法三章”     
  刘邦还说:“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仅有三项条款: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接着,刘邦立即派人和秦朝旧吏们到各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收买人心”     
  三秦之地民众十分高兴,人们纷纷送牛羊酒食慰问刘邦的军队将士,刘邦一再推辞不肯收下,说:“仓库里粮食很多,战士们并没有挨饿,我不想再给父老乡亲们添麻烦,使大家破费财物了!”当地民众更加欢喜,唯恐刘邦不在三秦大地为王。     
  刘邦的“仁慈”并非出于一种天性使然,而是政治的需要。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挟计划因之破产。     
  刘邦入城的胸怀大志、待机而动、示弱等一系列的首善之举,其中“约法三章”是刘邦入城最重要的首善,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待时机成熟时,刘邦号令天下群雄,打败英雄盖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