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首善 >

第20部分

首善-第20部分

小说: 首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最后,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     
  而在企业中,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先定组织架构和引进优秀人才,就是构建优秀企业的纲。人的问题都是首要的首善问题,因此要解决问题先要解决好人。     
  对于人的重要性,中国古语有过精辟论述:     
  “求治之道,首于用贤”。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在于使用贤人。     
  “安危之本在于任人”,即国家安危的根本在于任人。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     
  毛泽东对此也有精辟论述:“路线方针确定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而企业成功的最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对人。企业一旦找对了人,无疑为企业和部门今后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因此,“找对人”就是企业最根本的首善问题。正确合理地运用人才,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     
  美国著名学者柯斯林就说:先找人,后决定战略方向;人对了,战略方向就对了。     
  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最有可能增长的资源。其他一切资源都是受到机械法则支配的,如果没有人力资源,其他资源就不可能产出大于投入。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一切资源中,也是最应该得到增长和发展的资源。     
  对于复杂、琐碎的事情,如何做到“提纲挈领”呢?要具有这种思维倾向,就要跳出琐碎与繁杂,做到“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誕 乐鉴:慎终如始,从善如流     
  “慎终如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从首善的角度讲,就是要从一开始就做对,并在过程中“从善如流”,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持续地做对,并且最终结果也做对。         
  
第50节:首善思维模式(19)       
  追溯历史,大至政权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小到个人荣辱升降,诸如“几成而败之”的事例俯拾皆是。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更是一个“几成而败之”的典型。李自成自崇祯二年起义,艰难困苦,百折不挠。十三年后,一帆风顺,得天下如探囊取物,然而在十七年三月入京后,面对胜利荣华,他及手下将士陶醉其中,出现一系列决策失误,导致清兵入关,皇帝的位子还没有暖热,就狼狈出逃,最终身死国灭。     
  这句话用在爱情婚姻上同样是适用的。当然结婚,不代表就一定有幸福,但离婚也不表示以后就不幸福。要避免“始乱终弃”式的悲剧,在恋爱时就应该慎重,在离婚时更应该慎重。     
  一幕幕悲剧的上演,促使有识之士探究“几成而败之”的原因。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和毛泽东做过一次著名的历史周期率的交谈。     
  黄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有一个周期率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尽力”,不怕“艰难困苦”,努力“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结果是“其兴也勃焉”。     
  但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力的扩大,“环境渐渐好转了”,时日一久,便“惰性发作”,且“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便“无法扭转”,到头来是“其亡也忽焉”。     
  黄炎培先生的这段精辟论述,可算是对“几成而败之”原因的绝好剖析吧!     
  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是古今诸多大家成才致臻的美德。一个人只有对真善美不停止追求,才能成就大事业;如若嫉贤妒能,那是会毁掉正统大业的。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善始善终,能够从善如流的人物。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     
  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郑国在春秋时代的这样一个小国,之所以能够保全到最后,正与这种从善如流有关!     
  唐太宗李世民虽是在马背上打下的天下,但他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唐太宗的至理名言。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也早在历史上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而唐朝的另一位皇帝唐玄宗却不能善始善终。唐玄宗即位之初,披肝沥胆,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而在他为政的后期,却逐渐沉湎于声色而荒于朝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到衰。     
  历史上的刘秀也是从善如流的典范,曾经“赏封冲犯者”。     
  刘秀“赏封冲犯者”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同年迁都洛阳。有一天,刘秀带队到洛阳东郊打猎,兴致勃勃的他竟打到天大黑,回到洛阳上东门时,天晚城门紧闭。其侍卫高叫:“皇上驾到,快开门迎接!”守门官郅郓,为人正直,见皇上为己尽兴而违犯朝廷禁令夜呼城门,便生气地在城楼上答道:“朝廷有令,夜间无紧急情况,一律不开城门!”之后,侍卫在门口叫骂,甚至刘秀亲自解释,都无济于事。刘秀无奈,只好绕道中东门才进了城。     
  当时,刘秀气得七窍生烟,心生暗恨:非除掉这个胆敢蔑视皇帝的上东门守门官不可。次日,刘秀还没来得及传旨,郅郓便送来了奏章,义正辞严地指斥了刘秀丢开政务,出城打猎,带头破坏国家禁令,不顾城防安全的错误。满朝文武都为郅郓捏了一把汗。     
  谁知刘秀看了奏章后,心中怒火不浇自灭,深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自责,更为郅郓的批评而高兴。         

第51节:首善思维模式(20)       
  于是他当堂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并宣布中东门守门官为讨好皇帝,违令夜开城门,应追究查办;而上东门守门官郅郓,严守政纪,理应嘉奖,且又上书朝廷,直陈高见,更应赏封,故赏帛绢100匹,擢升为长沙太守。     
  满朝文武既对郅郓的正直无私感到钦佩,更为刘秀的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深表钦佩。     
  能不能从善如流,也往往能够显示出主政者的气量和水平的迥异,而且也是英雄和庸人的必然分野。     
  袁绍迁怒杀田丰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应战,反而败给了曹操。袁绍率领残兵败将仓皇逃跑,途中,败军相聚,诉说丧兄失弟,弃伴亡亲之苦,各各捶胸大哭,后悔地说:“若听田丰之言,我等怎遭此祸!”     
  袁绍听见将士们的议论,就对来接应他的逢纪说:“吾不听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逢纪说:“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对逢纪说:“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     
  于是,就派使者带着他的尚方宝剑,快马加鞭星夜驰往冀州狱中,去取他的高级战略顾问、智囊团成员田丰教授的首级。     
  那么田丰呢?他在监狱中听到袁绍战败的消息后,笑着对狱警说,我可能活不成了!狱警不知其中缘故,田丰就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尤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果不其然,特使带着袁绍的尚方宝剑夺命而来。田丰临死之前终于明白:“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良禽择木而栖,田丰之死,就在于跟错了人,没有做好职业生涯的首善,“不识其主而事之”显其“无智”也。     
  同样一部《三国演义》在写到曹操的时候,其表现却不一样。     
  曹操封赏劝谏者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获全胜后,回师途中人马陷入困境,不得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三十丈乃得水”。真的如红军长征时候的饥疲欲倒,艰苦卓绝。     
  经历此番艰难回到邺城后,曹操下令,彻底查清当初劝谏他不要去征讨乌桓的都是哪些人,并一一给予重赏!     
  曹操的理由是,我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完全是侥幸。而当初劝谏我不要去征讨的人,他们的主意才是万全之策。因此我要感谢他们,并给予重赏!     
  同时,曹操借助这件事,广开言路,鼓励部下献计献策,畅所欲言。并发布《封功臣令》,对建言献策协助他取得胜利的功臣,依律进行封赏。     
  对于人才的不同观点,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曹操爱惜人才,才会有传诵千古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名句,也就有了他独当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统一北方雄视天下的大业。     
  在他面前,袁绍之流只能是土鸡瓦犬,井蛙洞鼠一类的家伙,失败在游戏没有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齐白石衰年变法”:     
  齐白石衰年变法     
  1920年,年近60的齐白石先生在艺术上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却从不拒绝别人的批评建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显示新意!     
  一天傍晚,当时才华横溢、技法全面、立意创新的大画家陈师曾登门造访,齐先生谦让地拿出平时的绘画精品请陈师曾指正。陈师曾看到这些精品后,称颂白石先生的画品很高,功夫极深;同时也指出若能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变更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那将锦上添花了。     
  先生听后感动得连连点头,感谢陈师曾的肺腑之言,表示过去画画形似前人,现在决定大变,即使卖不出一张,也绝不后侮。     
  果然,自此以后,齐白石闭门谢客,苦苦钻研琢磨,刻意求新。到1929年,年过花甲的白石先生经过十年艰苦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突破自己、超越前人的艺术新路!     
  画法变后的齐白石,真的好似孔夫子所说的:七十而随心所欲啦,摆脱了民间艺术中粗糙烦琐的成分,融合了文人画简炼隽永的笔墨,并创造性地以篆刻和金石之笔入画,终于形成了自己形神兼备的特色和刚劲清新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坛上自创了“红花墨叶”派,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全新艺术境界。         

第52节:首善思维模式(21)       
  誕 危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要做到“慎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