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
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
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
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
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
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
香得冲鼻子,顶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
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得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
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
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
爱吃荸荠,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
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
鱼、洗磨、凿砻、修水库、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
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
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
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
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
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
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
“丹风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
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
就来!”
“一定呀!”一“一定!一定!”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
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
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
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
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
娘还会说,一天唧唧呱呱地不停。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唧唧呱呱——”
“像个喜鹊!”
“你自己说的!—一吵得人心乱!”
“心乱?”
“心乱!”
“你心乱怪我呀!”
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那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
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她这二年,
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可她又
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
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
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账簿子翻过来,
照着描。小英子说:
“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
了不得: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
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
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
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
“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一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
“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
“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
了,就说:“喷喷喷,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
大娘求了小和尚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
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
团子。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
子。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
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
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
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
在一片浓绿里唱:
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
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
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
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
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
就咬不透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
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
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
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嚅——”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
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
“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
“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
“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
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
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吵——”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
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
就能如愿。
“捱”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
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
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
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
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
印,傻了。五个小小的指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
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
尚的心搞乱了。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
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
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
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
“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
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
善因寺是全县第一大庙,在东门外,面临一条水很深的护城河,三面都是大
树,寺在树林子里,远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点金碧辉煌的屋顶,不知道有多
大。树上到处挂着“谨防恶犬”的牌子。这寺里的狗出名的厉害。平常不大有人
进去。放戒期间,任人游看,恶狗都锁起来了。
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磕膝都高。迎门矗着两块大牌,一边一
块,一块写着斗大两个大字“放戒”,一块是“禁止喧哗”。这庙里果然是气象庄
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嗽。明海自去报名办事,小英子就到处看看。好家
伙,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有三丈多高,都是簇新的,才装修了不久。天井有
二亩地大,铺着青石,种着苍松翠柏。“大雄宝殿”,这才真是个“大殿”!一进
去,凉飕飕的。到处都是金光耀眼。释迦牟尼佛坐在一个莲花座上。单是莲座,
就比小英子还高。抬起头来也看不全他的脸,只看到一个微微闭着的嘴唇和胖墩
墩的下巴。两边的两根大红蜡烛,一搂多粗。佛像前的大供桌上供着鲜花、绒
花、绢花,还有珊瑚树、玉如意、整棵的大象牙。香炉里烧着檀香。小英子出了
庙,闻着自己的衣服都是香的。挂了好些幡。这些幡不知是什么缎子的,那么厚
重,绣的花真细。这么大一口磬,里头能装五担水!这么大一个木鱼,有一头牛
大,漆得通红的。她又去转了转罗汉堂,爬到千佛楼上看了看。真有一千个小
佛!她还跟着一些人去看了看藏经楼。藏经楼没有什么看头,都是经书!妈呀!
逛了这么一圈,腿都酸了。小英子想起还要给家里打油,替姐姐配丝线,给娘买
鞋面布,给自己买两个坠围裙飘带的银蝴蝶,给爹买旱烟,就出庙了。
等把事情办齐,晌午了。她又到庙里看了看,和尚正在吃粥。好大一个“膳
堂”,坐得下八百个和尚。吃粥也有这样多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