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定义 作者:大江健三郎-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际的动态,做成力所能及十分详细的一览表,首先是编写卡片。这个一览表详细记载子规
经历了严重的健康危机和精神危机,终于活了下来,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我想通过这项工作
探索他在陷于危机的当时是靠什么活下来的——既然当时我还年轻,这想法也许难免有些夸
张——的问题,在集中精力制作资料卡片的过程中,这想法始终保持到底。我的希望没有落
空,通过编制一览表的过程,使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受到真正的鼓励。
①即1895年——译注。
然而我不可能把子规克服危机的方法学到手,所以我想,对于子规这个典范,虽然非常
敬佩,但只能另选典范,作为自己生活与奋斗的目标。现在回想起来,想看出子规自觉认识
出危机并克服危机这一典范的自己,显然是个受教育者类型的人,而子规却是不论处在什么
危机之中,都是作为一名教育者而勉励自己并鼓舞别人的,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了。189
5年,子规已经是一位文学家了,他肩负起重大的工作,但当时他只有28岁,这一年他经
历的危机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转换期。这一年他得偿夙愿作为《日本》报社的从军记者,到
了甲午战争的前线。把一个病弱文人送到国外战场上去,当时《日本》新闻社老板陆羯南是
曾经反对的,但子规坚决要去,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实现从军记者愿望之后的子规写给朋
友虚子和碧梧桐的信上,的确是以教育者的文笔叙述了参加社会的意图:“仆不知以从军一
事有助于雅事,仆亦不知以此有助于俗事,亦不知对雅事、俗事均有所助,然仆期于二者之
中得其一也。”
这里所说的雅事指的就是文学,就是“作诗文小说”。俗事指的是“编辑文学书,教育
文学者”。对于这两者均无明确的成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战争胜利之后,国家在产
业、学术、艺术均有新的发展。”吾人有志于文学者,岂可不适应之而作使其发展之准备
乎!”然而对他的年轻朋友述说自己的意图,是为了作为教育者写下下列一番话的布局。子
规和虚子是见了面的,但是临别时却给了他一封信,说是请他以后从从容容地读,那写在四
张古式信纸上的信是这样说的:“今日相别,预期数月重逢剪烛莺巷草庐畅谈之日,足下已
成学问文章均令人惊异者。仆如志未遂而身先死,则遂吾之志成吾之业者,舍足下而无可求
者也。如蒙足下允诺,幸甚。”
出发之日迫在眼前,出发之地在广岛,正做动身前的准备时,对文学颇有野心、比他小
4岁的从弟藤野古白来访,他同子规之间心理上的纠葛的情景,在场的虚子有所记述。从古
白来看,兄弟之间紧张的原因是,仍不得志的自己对于文坛上已经成名、此次又被选为从军
记者的从兄一定心怀嫉妒。这一点,后来子规也有此忖度。另一个紧张的原因可能是古白向
他发出要求救助的信号,但没有直率地表述。
子规在广岛等待出发的时候,就接到古白企图用手枪自杀未果而受重伤的通知。但是子
规只用从军记者装束的照片表示慰问之情,就乘船出发了。古白对于教育者的子规,自己缺
乏受教育者的能力,这么说固然无情,但是却不能不这么说。
“翌年秋季”的短歌上有这样一句:“木偶来护树,台风过后花更白”。子规在前书作
了这样的记载:“松山田宅一角划出两三尺之地,栽上树苗,摆上木偶,此小儿之戏,称之
为木偶护树。”这是怀念自杀的古白写的。子规后来编的《古白遗稿》编者后记里说,儿童
时代在一起玩耍的古白,给他的心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有一次,古白把我最喜欢的木
偶护树的园景中小梅树苗全给拔了,我忍无可忍狠狠地揍了他。母亲痛加斥责。从此以后我
就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了。从此我也知道,古白爱破坏的性格根本不能见容于我。”
即使这样,后来古白继子规之后去了东京,对于想当文学家的青年古白,子规仍以骨肉
之情接纳了他。古白常和集体宿舍的同学闹摩擦,而且也不认真地学。这时的子规,他那教
育者的本性无法保持沉默。子规约古白去向岛散步,借机谈了他的意见:
你得定下学习的目的。目的一定下来,就要坚持不懈地朝着目的前进。现在不为一生之
计,老了就该后悔了。我的话说了一半,一直低头不语的他,眼泪巴哒巴哒地掉下来,他哭
了。我没有申斥他,也没有命令他,依旧心情愉快地和他谈下去。但古白哭出声来。我不解
其意。这个令人不可解的谜自幼就存在于古白的头脑中,直到他死也没有任何人能解开。
这个令人不可解的谜,是和受教育的能力相反的,这样看大致不会错。因为古白的性格
是和子规不能相容的,不是别的什么,用子规的教育理念一比照就一清二楚。《病床谵语》
中,按照子规的分类癖,他把教育分成六项之后,认为学校教育只能给学生智育、技育,也
就是给予知识锻炼技术的教育。他谈自己若有机会——“如果我有两顷地”,意思是说如有
若干恒产,我将退到麦青风暖之处——必定试行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项教育。
美育本来是为了发展美的感情,如果行之有法,据子规给它下的定义是,“间接地发扬
慈悲性而排斥残酷性”。幼时拔掉院子里梅树苗的古白,到了青春时竟然在学生窗舍动刀
子。子规认为古白是缺少慈悲性,没有克服残酷性,也就是养育上失败的人。
气育是提高意志的教育。子规很清楚,“不屈不挠贯彻初志”,“抑一时之私情,成就
百岁之事业”,这些品质都是由气育创造和加强的。子规想再次提醒青年古白,让他自己对
自己进行气育。而且,这样的谈话,也合乎子规的性格,对于教育者的子规来说,自然也是
愉快的谈话。但是对于缺乏受教育者的能力——基本上是品质上的缺陷——的古白来说,只
有落泪,他当时的反应使子规茫然。
从军归来的船上子规就开始咯血,这是恶劣的生活条件造成的,船上咯血,成了他于病
床上终其一生的开端。在神户和须磨两地,使子规从危险状态中摆脱出来而苦斗执着于生命
的力量,不是别的,只是他认识到,自己必须致力于文学革新,虽然自己已经卧病,这个使
命仍然是他的紧急课题,并且无论如何也得培养出文学革新运动的后继者,总而言之,仍然
是作为一位教育者的热情。
年底见到五百木飘亭,他再次要求虚子作后继者的信,已经广为大家所知,但是他和五
百木的谈话还是从他在养病期间,以一位教育者同虚子所谈的内容谈起。“小生在须磨时对
他谆谆忠告,甚至曾明告虚子,吾之后继者乃汝也。当时之虚子亦略示决心于吾。小生内心
颇喜,不禁暗唱文学万岁。”但是,“上月归京时仔细观察虚子举动,见其依然是旧时之吴
下阿蒙。小生对其忠告,惟有学问二字。学问一词,出小生之口入虚子之耳者,已逾数百余
次。吾已下定决心,于须磨之忠告乃最后之忠告也,而虚子依然故我之态,令小生为之呆
然。”
子规为了对虚子作最后一次的劝告,约他同去道灌山,像对待古白那样,与他长谈,目
的是鼓舞他追求学问的意志和担起后继者担子的愿望,但最后还是把虚子放弃了。于是他以
一个教育者对飘亭加强指教,促使他注意来自各方的挑战。应该提到,子规放弃了虚子之后
仍然把他和碧梧桐当作至近的门下弟子,长时期在病床上同他谈论学问,通过这项活动对他
们继续进行教育。由此可见,子规的确是一位彻底的教育者。
他给虚子的信上有这样的话:
可与吾谈心者惟足下耳。前途希望良多,文学目前尚处于混乱状态……以往虽然为此舍
死忘生仍感孤立,但自立之心依旧坚强。死期日益迫近,然而文学却逐渐进入佳境。
作为教育者的子规,只要打算和别人谈论什么问题,总是以对等的、民主的姿态对待。
这对于受教育者颇感负担过重这一点,不论古白也不论虚子,都是有此经验的。古白虽然自
杀了,但是子规对于虚子一再提携,不是促其学问上的长进,而是在别的方面下力关照,必
须提到,虚子也未负所期。关于他的谈论内容,不仅前面提到的《芜村句集讲义》等等有直
接表现,而是也是全部子规文学表现之根本。
我就是通过这些谈论的文章,读柏拉图的对话篇时——我每年都受柏拉图的吸引,可能
和通过布莱克及其研究者雷茵的介绍,受欧洲密教思想的传统吸引力有关——总感觉到,子
规起了充分理解该对话篇的媒介作用。总而言之,我是通过子规才倾心于不仅是学问方面,
而且在所有人生风范仪礼方面也是教育者的苏格拉底。
为了展示具体例子,选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一向被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必读课
本上关于灵魂的对话《派顿》。可能谁都这样,我从年轻时候起就(喜欢读)罗马时代的全
集以来一直列为卷首的《为苏格拉底辨明是非》、《耶乌杜普伦》、《克里顿》、《派顿》
等等。苏格拉底被梅莱特斯一帮人告发的公元前399年,开庭宣判之前的预审期间,和前
来揭发他父亲的耶乌杜普伦交谈了虔诚,从好歹终于使年轻人幡然醒悟的《耶乌杜普伦》,
到宣判与确定死刑,并且告知市民,足以使人想象出法庭全部情景的《为苏格拉底明辨是
非》,以及和苏格拉底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是他的好朋友,而且家庭富裕的克里顿之间,曾
有关于应该如何行动的详细对话,对于这位旧友劝他越狱逃亡一事,苏格拉底从论理上予以
拒绝,在彼此对知的理解之下等待死刑的《克里顿》。接着便是描写等待死刑到来之日的漫
长期间,谈论内容极其丰富的《派顿》,这样的作品,使我这小说世界里的人特别感到完善
而且出色地作了提炼和加工。尽管它是远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著作。
(岩波书店版《柏拉图全集》)虽然我对上述诸作关心,而且立刻就能表达出来,但是我并
没有模仿哲学家的方法,倒是打算以读小说的方法,看戏剧性地展开的对话篇全部韵律。对
话是在苏格拉底死后隔了一段时间,地点也是远离雅典的伯罗奈尼撒半岛东北部一个小镇进
行的,当地人埃克库拉泰斯央求曾经亲眼目睹苏格拉底之死的青年派顿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派顿其人曾经因为战争的原因当了奴隶,在雅典操贱业,他知道苏格拉底的为人,他得到克
里顿等富裕的朋友帮助获得自由便学习哲学一事,我以为这是一个极好的背景。
苏格拉底终于把那杯毒洒一饮而尽。那是人们心目中实在漫长的一天。许多人谈论这件
事,人们要求当时在场的派顿原原本本地把他亲眼目睹的情况告诉大家。派顿说:“我说一
说吧。当时我在场,一种奇妙的情绪困扰着我。我是亲眼目睹亲密的人即将告别人世的,但
我却没有哀悼的情绪。埃克库拉泰斯,你问我为什么吗?我以为他挺幸福。我从他的表情和
他的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