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

第38部分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38部分

小说: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阳辩士蒯彻曾劝韩信在郦生说齐后继续进军,于是才有韩信对齐、楚的胜利和后来的齐王之封。他见韩信成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关键人物,以为自己与韩信颇有交情,想以奇策打动韩信,前去对韩信说,他曾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他如何相人,蒯彻回答说: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验,万不失一。”韩信让为自己看相,蒯彻看后回答说: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且险而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蒯彻在这里用“面”、“背”等双关语词,是借助神秘方式,隐晦地劝韩信不要依附别人,让他背叛刘邦。韩信大概没有理解,要求作具体说明,蒯彻借此发挥了大篇议论,着重分析天下形势和齐王韩信应有的使命选择,大意是说,楚汉分争,相持于荥阳三年,结果两败俱伤,天下百姓遭受涂炭,怨恨已极。形势需要安定天下的贤圣来平息祸乱。他建议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借北方势力牵制楚汉,承担起平息祸乱,为民请命的责任,并争取德怀天下,臣服诸侯。蒯彻应用当时流传的谚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韩信深切考虑。听了上述长篇大论,韩信回答说: “汉王对待我非常优厚,让我乘他的车,穿他的衣,吃他的饭。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图谋私利而背弃恩义呢?”
  见韩信难以用道理说通,总以个人交情相辞,蒯彻向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张耳与陈馀,开始为刎颈之交,后来反目为仇,互相仇杀;二是文种与越王勾践,兔死狗烹,功成身死。他劝韩信深以为鉴,不要相信与汉王的交情和效忠之功。他提醒韩信: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您的功劳天下无双,军事谋略世上少有,现在已是拥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还能到哪里去安身呢?您声望高过任何人,若依附别人,那就处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实在是很危险的。”韩信让蒯彻先离开,答应考虑此事。
  过了几天,蒯彻又去见韩信,他劝告韩信,如果一心瞅着小事,必会疏于大的盘算;认为事情明白了而不敢去行动,是百事之祸;并催促说: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劝韩信抓住时机,立刻行动。韩信还是不忍背汉,最终谢绝了蒯彻。
  在天下政局即将突变的前夕,武涉、蒯彻分别去游说韩信这一关键人物,他们分析事理和人理,抒发长篇议论,引据历史事实;既有对天下百姓的关爱,又有对韩信个人命运的考虑。古训、谚语、相术、交情都成了说服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韩信挟北方之重,脱离汉王,三分天下。武涉说服的动机大半在于保存项羽,蒯彻可能更多的是为制止楚汉恶战,防止刘邦一统,也是为了韩信的个人安危考虑。韩信拿不出什么反驳的道理,每每以个人交情的理由相辞绝。刘邦解衣让他穿,推食让他吃,划拨军队让他带领,在韩信看来,这就是一种无上的赐予。这位饱受贫困,长期为衣食煎熬的贫家子弟,对衣食之予始终是刻骨铭心的;同时,这位胸怀大志,多年不得伸张的奇士,把给自己提供了事业舞台的人视为终身之主。贫穷者易足,求功名者易使。韩信辞谢武、蒯的行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善于抓住对他自己来之不易的东西。韩信的选择无疑是由他人生经历所形成的个性决定的。
  前203年夏,楚汉以鸿沟划界,讲和罢兵,刘邦乘项羽退兵时追至固陵袭击,战而不胜。他把陈县以东至海滨的大片土地划给韩信,要求韩信前来会战。韩信率齐国几十万大军南下,与彭越、英布、刘贾、楚降将周殷等,会同刘邦之军,把项羽的十万军队包围于垓下。在正面战场,韩信统三十万军队担任主攻,他的部将孔熙、陈贺担任左右两翼,这为第一线;刘邦军队为第二线;周勃、柴武的军队为第三线。战斗开始后,韩信佯败,项羽追击,孔熙、陈贺从两侧出击,楚军不利,韩信回军复战,大败楚军。第二、三线的部队尚未参战,楚军便被击垮。项羽晚上在营帐听到四面楚歌,丧失了再战的信心,他泪别虞姬,率骑突围,未过江东,在乌江岸边自刎。
  韩信拒绝了武涉和蒯彻的游说,最终未动摇他为汉立功的决心。他为刘邦消灭了最大的敌人,结束了楚汉战争,从而把整个天下奉送给刘邦,作为对其知遇之恩的回报。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 贫中恩怨 功成图报
  贫穷的少年生活对韩信一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因为贫穷,他饱受过别人的白眼与欺辱,也受到过他人的施舍,这一切,对自视甚高的韩信都形成强烈刺激。他自己一无所有,对这些恩怨寻求图报的惟一途径只能是猎取功名,对贫贱恩怨的图报心因而升华为强烈的功名心。因贫穷而敏感于恩怨,因恩怨而寻求图报,因图报而追求功名,构成韩信人生成长的基本思想轨迹。
  韩信在家乡淮阴时因为贫穷和缺乏人们认可的品行,不能被推选做官,又不会做买卖谋生,常依靠他人寄食,人们大多厌烦他。他曾多次在本地一个乡上的南昌亭长家吃饭,一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了。有天早上,妇人清早做好饭,端到床上吃掉。开饭时间韩信前往,没有准备好饭食,韩信也明白其中的意思,很生气,最后断绝了和他们的关系。
  韩信在城下水中钓鱼,有几位老妇人在旁漂洗衣物,其中一位大娘见韩信饥饿,送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韩信高兴地对她说: “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大娘。”这位妇人怨怒说: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怜悯公子你才给饭,难道希望报答?”
  淮阴一个做屠夫的年轻人欺侮韩信说: “你虽个头高大,喜带刀剑,但内心胆怯。你真的不怕死,就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对方,当着众人的面伏地爬出胯下,引来满街市的嘲笑,大家都以为他胆怯怕事。
  人们至今不能知道为什么韩信在年轻时常常沦落到无饭可吃的地步,是他不屑于做工口呢,还是他连做买卖以外的日常生存能力也不具备?人们也无法知道,当受到年轻屠夫当众侮辱时,是什么原因决定了韩信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而必须在屠夫设定的“两不可”中作出选择?但从这些信息中,能看到他在家乡生活的艰难和舆论评价的低下。然而,人们从中也不难发现如下较奇特的地方:
  其一,他身材高大,相貌惹人。喜好挑战为胜的屠夫把他作为征服的对象以作炫耀。不能没有他外表强壮的原因。后来项羽让他执戟守卫,汉将夏侯婴对他行刑时“壮其貌,释而不斩”亦是其相貌威武的明证。
  其二,他喜欢佩带刀剑,对用兵作战有着比对商贾谋生更为浓厚的兴趣。虽然生活艰难,衣食无着,但刀剑却是他必带之物。年轻屠夫就是这样看他的;他投军项梁时也正是“仗剑从之”;在楚军常向项羽献策,一生熟知兵法,都佐证了他少年时的兴趣与爱好。
  其三,韩信虽在贫贱之中,但对自己有着高度的期许和自信。这种自信在对洗衣大娘的报答之诺中已经显露,为人所知。另据史家司马迁讲,他到了淮阴,当地人对他说,韩信在家乡为平民时,其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后,家贫无法安葬,然而他寻找到高大宽敞的坟地,使坟旁能安置万户人家。司马迁亲自去看了韩信母亲的坟墓,果然是这样。在韩信的心目中,自己的贫贱是暂时的,只要自身才能得到发挥,必然会干出震惊天下,猎取侯王,光宗耀祖,世代受祭的大事业。他把母亲安葬于宽敞之地,实际是为后世的大规模祭祀准备了场所,他对自己一生获取功名看来有所准备,毫不怀疑。这也恐怕是他对年轻屠夫能屈辱忍让的原因。
  其四,高度自信的青年韩信有着强烈的图报心理,这些都是他内心的秘密,他高兴之下对漂洗大娘吐露了心迹,可惜这位妇人当时未能理解和接受。他在南昌亭长家里吃饭,正是同样心存“必有以重报”的想法,才会心安理得地寄食数月,可惜这一依附被不能理解其心迹的亭长之妻所中断。韩信从军后离楚归汉,到了南郑后又以治粟都尉的身份私自逃亡,是因为无所重用的环境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使他难取功名,从而阻塞了他的图报路径。当刘邦拜他为大将时,他的人生才闪亮出了光辉的前景。
  韩信于前209年底离乡从军,前206年为汉军大将,前202年以齐王身份在垓下击破楚军,刘邦改封他为楚王,定都下邳。不到七年的时间,韩信从一位受人欺侮的流浪公子一变而成为威震家乡的诸侯,功名到手,祖宗光耀,达到了人生辉煌的极点。
  韩信就国后,召来那位漂洗的大娘,赐以千金。又找到南昌亭长,送以百钱,告诉他: “你是位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还召来淮阴街市上的那位屠夫,任命为楚国中尉,让负责巡城、捕盗等治安工作。他告诉楚国将相们说: “这是位壮士。当年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杀他没有意义,所以忍了下来,才争取到今天的成就。”
  韩信做了楚王,首先想到和所做的是对贫中恩怨的回报,这曾是他长期追求功名的动力,也是他所认定的人生成功的展现。他的回报明显有以德报怨的成分,但这正是大人物心境的展现和特殊的回报方式。韩信功成名就,了却恩怨,人生追求和个人心理至此得到了充分满足。
  饱经艰难坎坷的韩信始终没有忘记,是刘邦为自己提供了成就功名的机会,按照他知恩图报的一贯心性和对刘邦心意的理解,他回报刘邦的惟一方式只能是战场胜敌,建功立业。武涉和蒯彻纵然有一百条理由劝说韩信脱汉自立,但改变不了韩信的固有心性和对刘邦刻骨铭心的感激,一切说服都没有用处。这位举世无双的军事奇才不用字号,以“信”为名,含有自信,信用之意,正是他对自己人格设定的特殊标记。
  汉军集团的核心人物们对韩信的心性是有所了解的。如萧何在汉中追回韩信,向刘邦极力推荐时,刘邦起先对萧何说: “看在你的面上,封他为将军。” 萧何坚持说: “封为将军,韩信一定不会留下来。”直到刘邦决定封其为大将,且准备仪式以礼相拜,萧何方才认可,因为萧何明白将军之位不足以打动韩信,他知道韩信的才能和自我期许的程度。刘邦追袭项羽于固陵,约会齐王韩信而未至,张良建议将陈县以东至沿海之地封给韩信,吸引其来会战。他对刘邦说: “韩信的家在楚国,他的心意是要得到家乡的封地。”张良掌握了韩信衣锦还乡、光耀故里,威报恩怨的心理需要,果然方剂对症,齐军骤至。刘邦曾对韩信拜将、犒赏和连续升爵,也正是对其于“兴奋点”投资的方式。刘邦看准了韩信的功名之“穴”而不断刺激,使韩信在心理满足中为自己建树奇功,韩信也在为刘邦横扫群敌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追求,他们在对楚战争中达到了合作双赢的极值。

(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