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5年第09期 >

第4部分

2005年第09期-第4部分

小说: 2005年第09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牧⒊ U馐资铀馗爬ǎ钋樽兀榫车ゴ慷皇Х岣唬崧皇ё趁馈9媚锝韪枭泶锒郧跋哒绞康木匆猓陌橐步粲谟赂艺蕉繁N雷婀挠⑿邸J卸悦髅拇汗獾拿栊矗皇枪铝⒌模怯肭致哉秸纬上拭鞯亩员取<仁嵌宰婀脑廾溃卜闯某龇ㄎ魉沟牟腥逃胱锒瘢佣猿龊推降目晒蟆�


没有点着的烟卷
■  那瑞姆·希克梅特
  '作者简介'那瑞姆·希克梅特,1902年生,著名土耳其革命诗人,伟大的和平战士,曾赴莫斯科参加革命活动,后在土耳其被捕入狱17年,曾荣获在华沙举行的第二后世界和平大会的“国际和平奖”,获奖时他还在狱中。
  
  在那天的夜晚
  他很可能死了,
  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心。
  但他毫无畏惧地走去,
  露出了笑容,
  迎着死亡走去。
  他问我:“有烟卷吗?”
  “有,”我说。
  “洋火呢?”
  “没有。”
  像往常开玩笑一样,
  “你用子弹点它吧!”
  他拿起烟卷,走了……
  现在,天已破晓,清晨,
  也许,他正带着血淋淋的伤
  躺在地上,
  惨白的脸色象征着死亡。——
  这一切是多么痛苦,又多么平常!——
  冰冷的嘴角,还含着
  那支没有点着的烟卷。
  
  李小雨解读:“用子弹点烟”——这是诗中经典的细节,却又是永远的伤痛。只有经过战争,看到过子弹横飞、火光冲天、战友牺牲的人,才能够如此逼真、纯粹、痛苦地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战争:不刻意渲染,不排山倒海,不声嘶力竭,平静得仿佛与邻家少年的对话,但仅仅五句话的功夫,硝烟就燃烧了,生命就消失了……是哪一场战斗,哪一天的夜晚,谁死去了?这一切仿佛都不再重要,要记住的,只是“冰冷的嘴角含着的”“至死也没有点着的烟卷。”在众多深刻揭示和平主题的形象中,作者选择了“点烟”这一最具人性化的细节,并把它放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更暗示出战斗的残酷、生命的悲壮、烈士的英勇。“这一切是多么痛苦,又多么平常!”啊,痛苦得近乎平静,谁知这些点燃的和未点燃的烟卷,背后又隐藏了多少可怕的真实?被带到战场上的这一支小小的烟卷,独特的,细节化的,象征的,撕心裂肺的,使我们触摸到了什么是真实的战争。


卓娅
■  亚历山大·苏尔科夫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苏尔科夫,前苏联优秀现代诗人,作品曾两次荣获斯大林奖金,曾任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他的许多抒情诗被谱曲,广为传唱。
  
  风雪掩盖了所有的道路,
  草垛上冻结了一层白霜。
  绞刑台上站着一位姑娘,
  好像一柱永不熄灭的火光。
  
  宪兵站在绞刑台的台阶上,
  妇女的哭声夹杂着镣铐的铿锵,
  屠夫们就要杀人了,
  刽子手已经站到姑娘身旁。
  
  她赤着脚,伤痕遍体,
  残酷的折磨把她推近死亡。
  但是她仍然骄傲地挺起胸膛站着,
  对未来喊出了勇敢的希望。
  
  冰冷的绳子已勒在她的脖子上,
  但是,在这黎明的时光
  刽子手的死人般的空洞眼睛里
  已经不能把他们的恐怖隐藏。
  
  人间的一切痛苦和悲伤,
  沉重地压在她的心上,
  姑娘的眼睛透过这一切,
  看到胜利正在远处闪着金光。
  
  李小雨解读:这是诗的雕像,这是雕像的诗。六十年了,它“赤着脚,伤痕遍体”“仍然骄傲地挺起胸膛”,它至今仍耸立在世界人民心中,它歌颂的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卓娅。时隔六十年,让我们再次重温英雄。
  此诗选择了卓娅被捕后站在绞刑台上的刹那。它采用叙事方式,从外景渐人近景,从昂首挺立的卓娅最后写到她的眼睛“看到胜利正在远处闪着金光”;它又是油画式的,那无数生动的细节使我们在六十年后仍身临其境:风雪、草垛、白霜、镣铐、绳索、哭声……从外围的宪兵、妇女以及屠夫,最后定格到卓娅,用聚焦的方式凸现提升了一位民族的英雄:“好像一柱永不熄灭的火光”。这由远推近的角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它让读者反复关注着正义、勇敢,思索生命的永恒,在它从容的叙事中,你能感受到号角和旗帜般的激情!


沉默的一代
■  路易斯·辛普森
  '作者简介'路易斯·辛普森(1923—  ),出生于牙买加金斯敦城,父亲是爱尔兰裔,母亲是俄国犹太人。他本人在上世纪40年代入美国籍,参加一个坦克兵团在欧洲作战。他努力追溯美国诗歌的传统,把惠特曼主义、意象主义、新古典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等冶于一炉,他善于把简单的形象变成寓有深意的象征,因而有不少诗评家把辛普森列于新超现实主义诗人之中。1964年辛普森的诗集《大路尽头》获普利策奖。
  辛普森曾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自1967年起至今一直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
  
  那时希特勒是魔鬼
  他赌咒的事全做得出
  而且干得如此带劲
  直干个天昏地黑。
  连德国人也说:“但愿
  他从未出生到世间。”
  
  是我们这一代人
  用出全部劲头
  把恶魔降服杀死。
  但如今我们的事业
  已消失。我们的教育
  浪费在街头闲逛里。
  
  我们干什么都没劲。
  生活变得非常神秘;
  就像某夫人向我
  谈到一出戏:“算什么……
  它根本没有情节”,
  她说:“只是历史而已。”
  
  周所同解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尤其是欧美等国家,人们产生了一种普遍的颓废消极情绪,究其原因,也许十分复杂。辛普森这首写于五十年代后期的诗,虽然远离了战争惨烈的场面,但他敏锐地把握并揭示出西方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从另一个层面告诫人们,遗忘战争的历史是可怕的,其警示意义也就在这里。难怪,这首诗的标题《沉默的一代》,已成为战后麦卡锡主义时期一代人的称呼。
  历史可以翻过去,但不能遗忘,也不应该遗忘。比之辛普森的其他作品,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首诗或许并无多少过人之处,但正是这首诗,概括出一个时期并成为一代人的称呼,诗人的发现和创造的勇气,是不是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呢?


和平展望
■  克里斯丁·瑞尔
  '作者简介'克里斯丁·瑞尔(1914— ),20世纪冰岛著名诗人,早年毕业于冰岛商业学院,曾经做过书籍推销员和会计。他出版了八部诗集、一些戏剧作品,在冰岛诗坛上具有一定影响。
  
  ——只要没有和平
  我就会对我的敌人
  发动战争,
  我的敌人说。
  
  我赞同
  并且以战争来回答
  我的敌人
  只要没有和平。
  
  ——只要我的敌人
  不是我的朋友
  我就会消灭他,
  我的敌人说。
  因为他的那些话
  我将消灭他
  除非他成为
  我的朋友。
  
  周所同解读: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向往自由,是人类千百年来共有的心愿。而和平与战争,朋友与敌人,这些针锋相对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矛盾,因冷峻严酷的历史和现实,而永远不可闲置,更不可回避。作为一个有良知、关心人类生存发展的诗人,在战争与和平的重大主题前,作出自己的回答,并以诗歌的名义和声音,告诉这个世界:人类因渴望和平,才不惧怕战争;我们需要朋友,所以更要分清敌我。
  读冰岛诗人瑞尔的《和平展望》给了我如上的启示,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特色,它不重修饰和形容,只重直接抵达式的针锋相对的回答;诗中气蕴的控制,张弛有度,以近乎白描而克制的偈语,说出冷峻的真理;真正达到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的境界。谁若不信?不妨删改一试?


你,战争!
■  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
  (作者简介)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1901—1986),捷克著名诗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投身抵抗运动,写出了大量揭露法西斯的残暴、歌颂人民为争取解放而进行斗争的诗篇。1984年,以“他的诗富有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获诺贝尔文学奖。
  
  宁静的流水
  仍然在秋日的小河中歌唱,
  歌声仍然像古里斯琴一样清越。
  可是这歌声能否久长?
  战争呀,我们仍然在追求爱情和春光,
  仍然漫步在洁净的田野上,
  把你破碎了的可怖的战袍踩在脚下。
  可是我们的追求能否久长?
  
  路边,一辆辆坦克仍然在用它们
  没有了脑髓的钢铁的颅骨吓唬着行人,
  它,比黑夜还要黑的战争,
  仍然在用它的发源地威胁着世人。
  
  母亲喜悦地铺开襁褓,
  坚信必有光明的来朝。
  去吻她的手吧,但首先
  吻哪一只手,哪一只?
  先吻那只轻轻地挤着乳头的手,
  还是那只抱着婴儿的手?
  爱情和忠贞不是在这里
  又能上哪里去寻求?
  
  嗬,这可真是催人泪下——
  母亲的需求是那样的少,
  只要在荆棘丛生中种上少许庄稼,
  她们就心满意足!
  
  她们只求一点儿宁静、温暖和五月的春
  光,
  要知道摇篮的吱嘎声和朴素的催眠曲,
  还有那蜜蜂和蜂房
  远远胜过刺刀和枪弹。
  
  不管你怎样威吓我们,
  妻子、小鸟和儿童决不会听你蹂躏!
  啊,战争,但愿你华美的盔甲,
  永远布满铁锈的斑痕!
  
  周所同解读:一首诺贝尔获奖者的诗。在赛弗尔特一生的创作中,战争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你,战争!》就是一首有着特殊视角,在欧洲、在诗人的祖国捷克广泛流传的诗篇。这首诗的基调是多声部的,既有对人性、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热爱;又有对刺刀、枪弹、“比黑夜还要黑的战争”的抗诉和谴责;诗人既站在受难者的位置看待战争,又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描述战争;这种既是战士又是诗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经验,对战争、对政治的质疑和拷问,就显得格外客观而有力。
  不用复述诗中那些优美、宁静、令人心动的画面;也不用恐怖那些钢铁颅骨的坦克;它们同时存在又互为抵抗,像水滴石穿的道理一样,最细小、最柔软的事物,往往可以压倒并战胜那些最坚硬,最横行霸道的东西。譬如战争,面对母亲怀抱婴儿挤着乳头的手,面对摇篮旁边朴素的催眠曲,以及妻子、小鸟和儿童欢快的歌声,最终,它“华美的盔甲,”必将“永远布满铁锈的斑痕”。


战争与沉寂
■  罗伯特·布莱
  '作者简介'罗伯特·布莱(1926—  ),在美国发动侵越战争的年代,布莱是反战活动家,经常举行诗朗诵,宣传和平反战。1968年获美全国诗歌奖。
  
  轰炸机四出,气温稳定
  一只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