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帝最近-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在法利斯家门口减速,大家“噌噌噌”翻身跳车,奔向死者家里。男摄影记者们这时候全无绅士风度,一溜烟地冲进房子抢占地形。怀抱200毫米长镜头,我根本腾不出手来扒车。下面的小孩喊叫“把相机给我!”这时候只能相信别人了。把相机交给他们,我也来了个“鹞子翻身”,结果嘴唇重重地磕在卡车边缘,一下子厚起来。
总算下来了。看热闹的小孩给我一阵掌声。
拔腿向法利斯家跑去。担架被放到水泥地上。房间大约10平方米,没有任何装修。法利斯的母亲俯身吻别儿子,泪水淌满法利斯冰冷的脸。邻居们挤在走廊里,争着向记者描述法利斯被杀经过。
根本看不见法利斯的脸,全是记者脑袋。几分钟后,人潮又向外涌,第二轮游行开始。
“为耶路撒冷而死!”五六杆枪同时对空鸣放。从来没这么近听过枪声,我不禁一缩脑袋。“中国女人害怕了!”旁边的小孩一阵嚷嚷,有的冲我做鬼脸,有的蹲马步作开枪状,只为吸引我拍照。同伴的葬礼,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次赶集。
街边观望的人被裹进游行队伍,队伍越来越庞大。阳台里伸出拳头。
“法利斯是烈士!”“烈士光荣!”一个儿童举着法利斯的画像冲镜头呼喊。另一个孩子一把抢过画像,“照我,照我!”那是一张侧面像,法利斯仰头望向远方,一脸阳光灿烂,两眼炯炯有神。画像背景是鲜花和位于耶路撒冷的金顶清真寺。
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一手扛枪,一手抱一枚铁皮做的导弹模型,大步流星。
绕清真寺一周后,人们鱼贯而入。担架停在清真寺黑白格的墙下。人们将在这里为法利斯做长达一小时的祷告。三个年轻人爬到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上,打出巴勒斯坦旗帜,迎风招展。
一年以后。2003年8月31日,同样是罕尤尼斯,同一家医院门口,同样漂亮的小孩,同样悲痛欲绝的亲人。那是一名9岁巴勒斯坦女孩的葬礼,她死在开学前一天。正当我大发感慨时,同行的巴勒斯坦记者萨比拉说,这算什么,有次他去罕尤尼斯以南的拉法难民营拍摄葬礼,开始前同一帮小孩聊天,突然以色列士兵的一发子弹击中面前正在跟他说话的那个孩子。当天下午,萨比拉又参加了那孩子的葬礼。
战争中总有无辜的人,否则,我们还要人道主义干什么?
——沃尔·索因卡( 尼日利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从未看到过好的前线照片,所有好的战争照片,都是在离前线稍后一点的地方,在那里才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史蒂尔·帕金森(马格南摄影师)
2004年2月7日早晨9时。11岁的巴勒斯坦男孩塔里克·苏希穿着校服浅蓝色长袖衬衣和深蓝色长裤,背上书包朝位于加沙市中心的学校走去。
2004年2月7日早晨9时。50岁的巴勒斯坦工人穆罕默德·阿里·苏莱曼·瓦迪刚刚领了上个月在以色列打工的工资,共计1000多谢克尔(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左右),步行回家。
2004年2月7日早晨9时。我刚刚倒上一杯咖啡,轰鸣声自头顶来。调小电视机音量,侧耳再听,果然是F-16战斗机。明天才是星期天,以色列空军飞行训练的日子。
喝下一口咖啡,阿马德打来电话:“团结大街,一辆汽车被炸。”
9时刚过的几秒钟内,一枚导弹落在加沙街头。
确认消息并发出快讯之后,我开车去现场。汽车收音机里说,有个“小孩”在轰炸中受伤,我立即决定调转车头,先去医院。
熄灭吉普车时,收音机里说“小孩伤势严重,正在抢救中……” 闯红灯,闯急救室。一个有些面熟的巴勒斯坦记者居然拦着我问没有闪光灯,相机该调什么模式,急死人。
15岁的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坐在病床边,肚子和胸口插着管子。他两眼朝天,医生在做记录。是那“小孩”吗?“不,”医生一指,“那里,那里还有一个,但是不让进去……”
拔腿闯进急救室。
右边床上,一个男子脱得只剩蓝色内裤,不住呻吟,大腿间血迹斑斑。
左边是那“小孩”。闭着眼,很安静。大夫用白纱布条捆扎小孩的手腕。我狂按快门。突然,医生愤怒地过来推搡我和一个巴勒斯坦记者。另一个医生拿过一个红玫瑰图案、塑料封皮的本子放在小孩胸口。后面两个医生扯开白床单,盖上。
死了!死了!相机取景器背后的我方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小孩刚刚死了!
医生把怒气发泄在我和那个记者身上,用力将我们推出门去。在门边,我一回头,看见手术台下一大团殷红的纱布。
经过阿卜杜拉身边时,我又给他拍了几张。突然觉得自己很残忍,好像在撕扯人家的伤口,赶紧走掉。
一个警察模样的人把我拉过去,递上一张纸,说死去的那个小孩叫塔里克·苏希,14岁(后来证实是11岁)。今天以色列空袭的目标是一名杰哈德官员。
回办公室传送照片。“半岛”电视台正回顾在加沙遇难的几个外国人:被以色列推土机碾过去的和平示威者理查尔、英国记者汤姆……片头一行字:“When killing is easy(当杀戮变得容易)……”
几个小时后,“小孩”苏希的葬礼就要举行。我直接钻到他家。一个正在布置灵堂的孩子说自己是苏希的亲戚,引我去找女眷。死者男性家属在外面张罗,女眷们在里屋坐成一圈。一个女人扬了扬手绢,指向角落里一个看起来刚刚30的妇女说,那是苏希的妈妈。妈妈一身黑衣,脸色惨白。我问可不可以看看苏希生前的房间,她们说家里就一间屋子。门框上钉着一只小布熊,那是苏希的玩具。问带我进来的孩子作何感受,他说:“不知道”。
标志葬礼开始的枪声响起。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摇摇摆摆进入女眷们的房间,听见枪声,吓得一抖。从阳台栏杆望出去,盛着苏希的担架正往楼里进。
门口一阵喧哗,女人们开始放声哭。妈妈昏厥过去,有人在旁边扇扇子,一个男眷愤怒地把贴过去照相的记者们哄出去。
苏希的尸体和妈妈只呆了几分钟。
所有的记者都离开了。爆炸现场、医院、葬礼的照片,全有了,还等什么呢,收工。北京编辑部也来过几次电话,催我回办公室发杰哈德官员遇袭的消息。可是,我心里偏偏放不下这个死在眼前的孩子,跟去了为他做最后祷告的清真寺。
清真寺门口,送葬车队里飘着法塔赫的黄旗和杰哈德的黑旗。年轻人举着枪,并不介意拍照。孩子们一见相机,还是笑。
从车里取出头巾戴上,男人们还是不让我进入清真寺男祷告区。很久,有人出来传话,谢赫(清真寺里宣讲《古兰经》的人,可以被视为一寺之长)同意中国女记者进去拍照。刚一迈步,几个男人叫嚷起来:“成何体统!”
这时杰哈德汽车上绑的大喇叭响:“阿齐兹牺牲了!阿齐兹牺牲了!”阿齐兹是今天以色列轰炸的目标人物,杰哈德创始人沙米的侄子兼保镖。也许就是急救室里躺在右边床上的那名男子。
孩子们擎着黑旗围过来。其中一个是苏希的同学。问感受,他避开我的眼睛说:“死了好啊。”他说苏希很活跃,爱踢足球,是个好学生,今天他从家去学校,比平时早了半个小时。
一行字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人生就象在黑暗的隧道里行走,不知什么时候,尽头的亮光倾泄下来。
终于,谢赫亲自接我进寺。我楞楞地拽着黑袍往前冲,一低头,苏希的尸体就在墙边。地上坐了一排男孩。看到照相机,有几个还是笑着凑过来。
男人们做完礼拜,抬起尸体往外走。对空鸣枪声响成一片,一粒弹壳烫烫地蹦在我脚面上。
担架上了货车,墓地很远。
送葬队伍绕行加沙城的大街小巷,走了近一个小时。车上8个男人抬着担架,始终没松手
,间或传来轻声抽泣。苏希的叔叔跟人换了手出来,捂住脑袋蹲下。有人递给我那玫瑰花封皮的本子,作业本,上面写着:塔里克·苏希,六年级。
装着尸体的货车缓缓前行,游行队伍跟在后面。不断有孩子扒住车栏杆跳上来,做几个鬼脸之后翻身下去。街道两边涂满战斗口号和图画的墙壁向后退去。
墓地在加沙地带东部边境,对面是以色列军队。带枪的年轻人全被拦住,大家怕他们进墓地会招惹麻烦。为了确定位置,我问:“边境?”苏希的叔叔说:“边境,巴勒斯坦的边境!你以为是以色列吧?这里全是巴勒斯坦,学过历史吗,你?”
车里不知谁跟了一句:“是他们抢了我们的土地,这里没有以色列,全是巴勒斯坦!”
坑已经挖好。众人唤父亲过来送子入土,父亲哭成个泪人。
坑不大,很深。伊斯兰教的传统是速埋,深埋。一个不相干的孩子,背书包坐在墓地里看风景。
盖上土,人们围坐在墓前听谢赫讲话。谢赫说,哈齐姆兄弟(苏希的父亲),莫伤悲,我们要告诉你,你儿子去了真主那里,做烈士比其它死法都好。紧挨着谢赫,同样是两个男孩。
墓地里,有人对我说,请多拍些照片,让全世界看看。这时候,墓地里只有我一个记者。
来自法塔赫组织的哈齐姆(不是苏希父亲,另一个同名的人)主动带我回去。车里还有两个不明身份的年轻人。路上看见拿枪的,哈齐姆就招呼他们上车。我很紧张:“他们是以色列的‘通缉犯’吗?”
“是啊,”哈齐姆脱口而出。后座一个人提醒他,中国记者是担心有人招来导弹。哈齐姆笑了:“不会,他们不是‘大’通缉犯。”
哈齐姆语速快,车速慢,一路给我洗脑。他说,全世界犹太人是一家,他们控制美国金融,控制美国国会。“你知道莫尼卡吧?犹太人!为什么找上克林顿?因为克林顿来过加沙(1997年为加沙机场剪彩),犹太人要搞臭他……”
他指着路边背书包的孩子,看,如果犹太人盯上了我,一颗炸弹掉进我车里,这些小孩也完了。你看,那个小孩,喏,那个蓝衬衣的,他难道不是平民吗?不是无辜的吗?
我问,那你怎么看自杀爆炸呢?公共汽车上,餐馆里,那些以色列人不是平民吗?不是无辜的吗?他回答说,你说得对,但是我们巴勒斯坦人“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有自己的身体”。
回到清真寺门口,我找到自己的车。哈齐姆说,给你个电话号码,有事找我。对了,我在海边有两套房子,要租的话,便宜给你。
第二天。房东哈马德的妈妈第一次替儿子来收房租,一见我便惊呼:“昨天在苏希家看见你!我是他姑妈!”
她说,据医生讲,爆炸后苏希被气浪甩出去25米,背部、胸部和手腕都被弹片击中。进医院后8分钟死了。
8分钟。苏希在我拍摄的过程中死去,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地面对死亡。“他很聪明,也调皮极了,”姑妈说,隔壁有个一年级的小孩,今天问苏希怎么不跟我一起上学去了?大人说,他成为烈士了。苏希有三个姐妹,两个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