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你的嘴-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你自以为交了个好友,但你对另外一个同事很有意见,你就在朋友面前极尽所能地说那个人的诸多不是,朋友“傻傻”地跟着你骂对方几句后便忘却此事,而你却很敏感地刻在记忆里了。余后,逢得你“嘴痒”找人家说事,说着说着,便将朋友的话像流弹一般击向对方,然后附带一句“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说的”。结果如何?这个被你“嘴痒”而出卖的朋友从此与你老死不相往来。
我有一个朋友就跟我说过类似的感怀,她说,当她听到来自朋友的诸如“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这件事我也是听来的,跟你说你可不要生气……”之类的语词时,她的脑袋里就会立即响起警钟,当机立断地回一句:“那么你还是给我闭嘴吧!”这种回答确实很明智,因为她一旦允许她的朋友的痒嘴在她面前发作,说不定要生出什么意外的事端来。
当然,这只是因为“嘴痒”而造成朋友关系恶化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
一是在背后对朋友的个人卫生状况乱加评论。比如头屑多而不常洗头发,比如有腋臭,比如香港脚,比如睡衣一穿就是一个季度不换等等。即使这些都是真的,作为朋友,你不是想尽办法帮他改掉这些坏毛病,而是在背后评论他,那和羞辱还有什么两样?
二是未经朋友许可,就向外人透露朋友的年龄或收入状况。年龄往往是年轻女性的秘密,收入则是一些有钱的男人的秘密。这些都不愿被人提及,你逢人“嘴痒”,把朋友的这些事都给泄漏了,岂不是暴露朋友的隐私吗?
三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朋友嚼舌头,耍性子,并不惜冷嘲热讽之能事,口无遮拦地恶语伤人,不但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而且有损自身的形象。
“嘴痒”,朋友交恶之源也——你是有幸不在此列,还是不幸被我言中了呢?
向型之虞——嘴皮子岂能安身立命
很多人对好口才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误区:口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外向的,而口才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内向的。而我恰恰对这种理解不能苟同。我所理解的好口才应该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一是对事物的理解力,二是语言的表达力。这两个基本点具备了,性格内向的人话不在多,但“一言”照样能够“平川”,“一语”照样可以“封喉”;而性格外向者假如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点,只会不停地耍弄嘴皮子,那岂不是越耍弄,废话越多?
外向型的人容易患“嘴痒”的毛病,他们可以不停地在说话,但难及玑珠,而内向型的人平素里比较静默,但静默并不意味着这种人必定是不会说话。比如里根当属内向的总统了吧?但在他担任总统期间,掌管的美国内内外外政务大事却井井有条。而鲜见的他在哈佛大学的两次演讲,博来的却是全世界的掌声。谁说性格内向的人口才不好来着?
当然,性格相对外向的人嘴也相对痒——这倒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具有“善痒”的口才能力。比如当年的克林顿风度翩翩地到北大演讲,每个学生的舌头上都像长了刀子似的,无奈他都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答如流,不曾与谁咬过牙切过齿。说来也是,面对全美民众尚能镇定自若地耍嘴皮子,这么些个学生娃娃算得了什么!
上从大腕;下到黎民百姓,我想世界上当属中国人最好“嘴痒”了,而中国人的性格却比西方人的性格内向得多——这又该如何理解?
理由是不言而喻的——好斗嘴皮子、好打口水仗、好抛头露面——在中国任何阶层中都不乏其人,这号人的性格属性与“内”或“外”似乎并无太多的关联,但“嘴痒”的“功底”都甚是了得。其痒不但荡于其嘴,而且荡于其文。
不过,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嘴痒”者也不是没有。但这号人当属“最难惹”一族——他们可能只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少言寡语本来也不算什么不好,只是多持“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之心态,谁若以为这号人软弱可欺,逼得他嘴也痒起来,甚至动起手来,那种场面可就很不好玩儿了。
更不好玩儿的当属“嘴痒”加手痒!亦即:先是因“嘴痒”而引起争论,争论久了双方会起急,动肝火,肝火一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发生?最轻的也最普遍的事莫如手痒了。据报道,几年前在梅西大学读MBA的中国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由于双方的观点相距甚远,个个都情绪激昂,极尽挖苦对方之能事,于是乎谁也管不住谁的嘴,以至肝火上昂,双方全然不顾自己应当知书达理的“度”,动起了拳脚,结果各有其伤,还要被警察一个个“拎”去做笔录。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国人中有许多为那些善于哗众取宠的能说会道者赞之捧之的人。殊不知能说会道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却未必能反映其有多少真才实学。比如能说会道却不会做基本文案,这就是当今中国职场的一大“特色”(通病)。有一家外资企业在国内招募职员,让主考官大感吃惊的是:应聘者个个都口齿流利,善于表达,但一到填写自荐表格时,居然有90%的人写不清楚。亦即:“嘴痒”时个个突然间性格都变得外向得可以,一到“闭嘴说话”,怎么个个突然间都变得内向而羞涩了呢?
说五千,道一万,还要说到国人多以精通耍嘴皮或斗嘴技为荣。许多人认为能耍嘴皮子或能斗嘴的人就是口才好,若是有谁因为能耍嘴皮子而迎合了别人或因为能斗嘴而“制服”了别人,不但未受谴责,反而会啧啧赞赏、纷纷效仿,而此间究竟真理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把谁给“嘴斗”败了。这无形中就给“嘴笨舌拙”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使自己在“捧嘴场”或“斗嘴场”上有所作为,先学会耍嘴皮。如此一来,善于耍嘴皮与善于斗嘴被人们当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就不算什么怪事了。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上的人情世态:能说会道者越来越张扬、性格越来越外向,而笨嘴拙舌者则越来越自卑、性格越来越内向。
其实好口才本身并无害,有害的是一流的嘴皮子二流的口才三流的能力。真正的好口才者并不随意地张扬自己,他们知道有用的话只要说一句足矣,无用的话说了一百遍也还是无用,而且话说太多还容易给自己捅娄子。而那些口才一般、又喜好哗众取宠者则不然:他们时刻不忘把自己推向台前,拼了命也要当一个群体或一件好事的主角,绝不吝惜脱口而出的每一言每一语,但一接触到实质,他们便会闻声而遁,如果遇到连闻声而遁的退路都被堵住了的时候,他们就只有厚着脸皮“落落大方”地跟你翻白眼了。如此之人,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冠以“外向型‘嘴痒’”的“光荣”称号呢?
百犬吠形——人人说人、人说人人,传言之害矣
语言给人类带来了不尽的福祉,用语言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但凡值得人们传话的东西几乎无所不至。
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传得最多的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但事之关己,难以走样,大致无趣。其次是传自己所熟悉的人或社会上公众人物。一曰“谁人背后不说人”,二曰“哪个人前不说人”——揭示的就是凡人者嘴必痒,“嘴痒”者必传话。事实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口传的消息隔三岔五地流入我们的耳际,其内容大到党和国家的人事变动,小到白醋可以治SARS,道听途说的口口相传,竟是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但凡传言的制造者都存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最能抓住公众中普通存在的窥私与猎奇心理,通过想像,制造各种所谓的“内部”消息,来蛊惑人心,以显示自己的“见多识广”。有的把收集和传播背景材料作为一种嗜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有的把别人的隐私作为笑料传播,将自己所谓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的不顾职业道德,只因“嘴痒”就无中生有、加油添醋地乱发议论,致使小道消息进一步升级。而公众不乏“嘴痒”爱传者。这类人对一些小道消息,人云亦云,一听就信,一信就传,随口“捣腾”,于是社会上便有了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去年(2003年)从云南某村寨传出了重达8吨重的犀牛化石,有人已经出天价收购的消息,一时间闹得众多人士慕名前往参观,甚至还惊动了文物界,结果呢?不过一块有点像牛身的大石头!真是劳了民又伤了财!
纵观传言所害,我以为有三大原因不可忽视。
传坏不传好——这是产生传言的最大动因之一。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积善三年,知之不多;为恶一日,闻于天下”,这意思是说坏事比好事传得快、传得远。好比一个人在街上拾到一件东西还给失主,这比较符合人的道德规范,没有什么可传的;但假如这个人在街上偷了他人的东西,被人抓到,就成了新闻。若是有听得某某官员可能因为贪污而被“双规”的消息,人们则会不问是真是假,纷纷奔走相告,说不定该官员所贪赃款会由一万而被传成百万、千万。
传奇不传正——这是传言的第二大动因。比如众人皆知狗咬人不足为奇,而谁要是说人咬狗就奇了怪了——这怎么可能呢?真是人言可畏!但可畏的东西总是因由于本质上属于非常理而迎合众人的猎奇心理。《战国策》有云:“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又说,“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推,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意思是讲城邦中本来没有老虎,由于传说的人多了,大家都信以为真——此乃比喻传奇的流言可以耸人听闻。从这一点看,人们把不可能的事经神乎其神的口口相传,传得跟真的似的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属于真的东西因为没有奇的特质,自然也就没有传的意义了。
产生传言的第三大动因是公众窥私心理。所谓窥私,就是探知旁人未的他人的内情。探知内情做甚?没有什么坏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嘴“痒痒”时有人听而已。殊不知“舌头下面压死人”。别提你嘴“痒痒”时传的内容对受传者不利时人家会多么的恨你,即使你传出的内容是对受传者的褒扬,受传者也未必高兴。比如传他财富多他怕露了富,比如传他功劳大他害怕有人向上司进谗言,比如传他功高震主他又怕出名惹事多……中国谚语云“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害人”,指的就是常人均有怕传的心理。格言有云“附耳之言,流闻千里”,意思是说即使在耳边上说的悄悄话,也会流传到千里之外。既然传言会随时随地在随人嘴之所痒中让人猝不及防地发生,我们的前人才会给我们留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而勿为”的劝戒。无奈人们窥私之心难挨,人嘴也难堵,劝戒又能起何作用?
一个怪异的现象是:人人都知道传言不可信,但人人都有轻信传言的经历。这个问题很值得推敲。如果说远古人类是因为信息来源几乎只能靠人们口口相传而使得信息的准确性下降的话,那么今天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仍然还具有那么浓厚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