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老子臆解-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物”。若徒以文字求之,此殆与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所言“数生万物”之义相同。在今言之,万物以数而计,与万物自数而生,其义迥别,则此古代西方哲人与东方哲人同其谬误。然古代物质原素之学,未能与近代者相拟,则皆无可厚非。而思想同其邃密;且学说主旨,皆别有所在也。
易益之彖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此章由道一而说万物,由万物而说阴阳,由阴阳而说损益。将以动王公者也,再喻以“孤、寡、不谷”,乃损之而益,意在损上益下。末言“强梁”,反应用“弱”。而谓“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者,明此学之非自己出;是则出于大易也。此其思绪幽远深邃,而文字之简省,涵义之丰富,在先秦诸子中,为罕见者。
德经五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通俗本此作遍用章第四十三。
“无有入于无间”真本、甲本同。古本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臆解:
由于文字简古,其义几乎不可通,此章其例也。且何谓“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虽然,其义固自昭若。“无间”,无间隙可入也。
船山尝论唐武宗宦官之祸,曰:“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女子小人滔天之恶,所扶以为藏身之固也。唐之宦官,其势十倍于汉、宋。……及观仇士良教其党曰:‘天子不可令间,日以奢靡娱其耳目,无暇更及他事。’然后知其所以驱中材之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惟以至柔之道縻系之,因而驰骋之,蔑不胜矣。……”
读此,则此章之义可明。“无间”者,无欲也。无欲可至于无为。有间则有隙可寻,他人乃得乘间而投其所好,或激其所怒,因而驱使之,则志无不得,此古之为君主者所尤当警惕者也。船山又谓“以觿解者,不能解不纠之结;以斧析者,不能析无理之薪”。(老子衍)此所谓“无有入乎无间”也。
是则然矣,而时非古昔,凡人亦不能无欲也,然则当如之何?曰:“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疆御。”(诗大雅),庶几近之。
德经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通俗本此作立戒章第四十四。
臆解:
贾谊有言:“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庶品每生。”此俗人之常情,老氏于是以为可悯,而以“名与身”等为问,教以止足。史称得益于此教者,二疏之流,不可胜数。其利溥哉!仁人之言。
问曰:文明正以人之不知止足乃能进步,又何说也?曰:循道迈进,求真而不厌,亢极而无悔,举凡身、名、货利皆所不顾,得丧、荣辱、存亡皆不足以动其心,此近于无为者也。是则老氏亦不能斥其非。甚爱者,不爱己而爱人;多藏者,不藏于己而藏于民,一宅而寓于无私,则亦无所费而无所亡。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不失其正则亦不辱而不殆。此圣功也。若得丧存亡之私意胶固于其心,则犹俗人也。守此知止、知足之诫,可以无咎。至若文明进步,则依乎圣智之力矣。
德经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通俗本此作洪德章第四十五。
“大赢……”句下,诸本尚有“大辩若讷”一句。王弼有注。兹勘甲本无有,乙本此处破阙,兹从甲本。
“大直……”句下,孙诒让据韩诗外传所引,谓当有“其用不屈”一句。“如屈”则作“如诎”。
“窘”,诸本皆作“穷”。甲本作“■”,即今“窘”字。
“热”,甲本作“灵”,音迥。热也。与“正”为韵,是。(此点已在帛书附录中指出。文题“试谈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高亨、池曦朝撰。)
臆解:
此章皆就人事言之。老子凡言物理处,皆藉以言人事。盖以此而论道德。基专就物理求之,鲜不踬者。然亦间常有合。曰“大方无隅”者,方大而隅不可见也。曰“大音希声”者,声过高亦不可闻也。金,黄也,而本色紫,“质真若渝”也。光,直也,而亦曲,“大直如屈”也。静寒、躁热,生理常然。虚盈、赢绌之数,亦有可徵于经济学者。要之,主旨在乎“清静”而治。恶其时世之变乱不已,烦扰生民,乃成其教。
德经八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通俗本此作俭德章第四十六。
甲本于“罪莫”句上有圆点,划分章节。据文义亦可划分。
“却走马以粪”。说文:“弃,除也。”段玉裁订“弃”乃“粪”之误。谓用走马佗弃粪除之物。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云云。古本作“以播”。盖“粪”字篆文中部作“苹”,与“播”音同,致误。
臆解:
此章言兵当弭也。有道之世治平,千里马亦所不贵。无道之世离乱,战马生于郊邑。战国或为老子所不及见,而春秋之世,兵连祸结,征伐无休。尤以邾、莒、鄫、杞等小国,蜂虿相螫,掠牛马,俘人民,哄斗无已。此皆由于不知足,所谓莫大之祸者也。
前文有言:“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盖为内治而言。此言“罪莫大于可欲”,亦泛称邻国之相与。国强,称霸而为盟主,其可欲也。国弱,邻国之有皆可欲也。野心因之而起,祸乱由是而生。古之立国,多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有则可度,有德可怀。使我有可欲而不能戢敌人之觊觎,此罪之尤大者也。统言之曰“罪莫大于可欲”。
德经九
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通俗本此作鉴远章第四十七。
古本作“可以……,可以……”。甲、乙两本皆无“可”字。“可以知天道”,通俗本作“见天道”,芟“可以”二字,改“知”为“见”。
韩非子喻老篇,与此同文。吕览君守篇,作“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淮南子主术篇,同文。文子精诚篇,同文。但“而知”皆作“以知”。
臆解:
此章言为道之效。道家之师匠,而炫以为祖言者也。倘老子以此说其当世也,庸或有功;若以教天下后世也,则多弊。请通其故:
人之智性,本至灵至明,不囿于耳目之知者也。精神不淫于外,返观内省,一归于恬愉虚静,久乃发其本有之灵明,则可以知者大。识之知浅,智之知深,明则灵且大矣。识之知,见闻之类也;智之知,思虑之谓也。明则超乎见闻、思虑。见闻不可凭,然不可废也,依乎智;思虑不可凭,亦不可废也,终依乎明。识与智,犹外也;灵明,内也。修其内而废其外,则其失也巫,为天下笑。其弊害不可胜言。至若专务其外,则“其出弥远”,而所知与能知皆少。将内外交修也,其庶几乎!儒修之胜道修也,以此。
德经十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通俗本此作忘知章第四十八。
“损之又损之”句,第二“之”字,各本俱无。兹据庄子知北游篇补。
“又不足以取天下矣”,据古本。
臆解:
益,增进也。损,减约也。知识增,积理富,所谓益也,贵乎由博返约。闻道久,进功深,亦所谓益也。贵乎减约而无为。益而不已必决,学与道皆一决而不可止。于道尤然。前识之类,皆宜损者也。后世巫术之繁,邪说之多,皆有所凭藉于道,妖由人兴而不息,是未能守无为之宗,横决而灭裂者,固当“损之又损之”也。及臻于无为已,物皆归之,无往而不自得,且双超损益而上,是曰无不为。
事,戎事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之世,有事于太庙,祀事也。入陈入郑,戎事也。老氏恶军旅之事。取者,治也。戎马仓皇,干戈扰攘,不足以治天下矣。
德经十一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通行本此作任德章第四十九。
“圣人恒无心”据乙本。
“德善也”,“德信也”,“德”、“得”通假。
“在”,存也。存,安也、生也。
“歙歙焉,……浑浑焉”。——据古本。真本作“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甲本作“■■(忄翕)焉,为天下浑心”。皆不如古本。“■(忄翕)”同“歙”。
“咳”,小儿笑也。“孩”,古文“咳”,从“子”。
臆解:
道与儒,亦不相胜也。自汉文、景用黄、老,而汉武乃独尊儒。观于其本义,岂不有同者?读此章而益信。
“圣人”,谓治国者。而曰“无心”,岂无心于治国哉?无为也。“以百姓之心为心”者也。则大公而无私心者也。则百姓而治百姓者也。则百姓之自治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进贤去不肖,皆徵之于国人,此孟子之说齐宣王也。此本义之同者也。
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何也?善者,善之,固矣;然亦善不善。谓“不信者,亦信之”,又且信不信,是何说也?——是且昭大善大信于天下,将大而化成之也。百姓诚不能皆信皆善,生有不齐,品质殊异,才器各别,均之皆中等,视为上者之倡导而转移。孔子对季康子问政,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非恶人也,平民而已。君子,为政者也。且曰“不信者”,“不善者”,是君子已知其为不信不善。君子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是信之善之亦无损于君子。
虽然,化成天下,难言也。平民,上品君子少。其下品极恶者,亦少。为不善,为不信矣,将与之争变诈之智,凶暴之为,以惩其不善不信,如今日之欧、美乎?抑将转化之、教导之,使归于善与信也?郑康成解“格物”,曰“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是也。诚可谓善无穷,恶亦无穷也。然古今中外,恶终不能胜善。然则化之必以善物。究其极,且将如舜之隐恶而扬善。彰其恶,恶且如蔓草之滋,披靡而祸不可止。扬其善,流风广被,平民且潜移默化于不觉,而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可止。此非一朝一夕之效,必期之数十百年然后为功,然舍是又无他径可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