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亲密关系的变革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 >

第14部分

亲密关系的变革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人事或者受内心焦虑的煎熬。这些伤害性的后果就如同给健康的身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样。夏洛特·卡苏:《女人、性和瘾》,第340页,曼德里恩出版社,伦敦,1990。采取行动的决定通常涉及一个问题:要保障迷恋性关系之外的其他人能提供帮助,因为这是获取原初距离和支持的最重要方式。
  反射意图的发展包含着对作为基本出发点的选择的认识。在这里要强调指出,选择意味着对一个人所承受的局限和压抑的评价:这是一种评价机会的方法。有著者将反射的时刻称作“自我交谈”。自我交谈是一种重新安排,一种思考的途径,审察现成的惯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或者放弃(如果可能)。对选择的认识意味着对那些支持依恋性模式的“消极计划”的克服。下面是依恋性计划的一些表白:
  相互依赖的本质
  “我不能做”;“我知道那样做不行”;“我不是那块料”;“我创造性不够”;“我绝不可能有足够的钱”;“我与老板合不来”;“我似乎从未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完所有的事……”
  如此等等。沙德·海尔姆斯戴特尔:《选择》,第47页;袖珍本出版社,纽约,1989。
  我们应该摆脱那种幼稚的、近乎极权主义的禁令的束缚,以避免产生如下所有这些想法:相当明显,“我不会做”,“我知道那样做不行”以及其他的说法,通常可能是对任何既有语境中的机会的切实的评价。反射性是从迷恋中解放自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尽管如此,那种计划对于行为的重要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选择直接反映到自我的本性。知道一个人需求什么,有助于确定他是什么样的人;而找到一个可靠的自我—认同是确认需求什么的基础。“每天可能有一千次的琐碎的选择。所有选择都值得考虑。”沙德·海尔姆斯戴特尔:《选择》,第97页;袖珍本出版社,纽约,1989。但其中有些选择更重要一些。强制性关系,诚如治疗性文学虽用语不多却反复阐述的那样,拉开对自我—认同进行反射探索的序幕。因此,卡苏把互相依赖的个体准确地看成“一些其核心身份未得到发展或未被认识的人,这些人维持着一种依赖于外部接触而建立起来的虚假的身份”。
  迷恋与亲密问题
  相互依赖型个体习惯于从他人的行动或需要中发现自己的身份;但是,在任何一种迷恋关系中,自我都趋向于和他人融合,因为迷恋是基本安全的最初来源。在治疗或自助组的早期阶段,人们所表明的目标之一就是“放任不管”,即放弃相互依赖性所特有的控制他人的企图。她被鼓励着努力摆脱他,或自己摆脱掉授权给他人的“无言契约”。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过程,尽管表面上显而易见:她的谈话将不再持续地集中在“他”想什么或做什么,“他们”说什么,“我的丈夫”或“我的情人”说什么。在酒鬼伴侣扶助小组,放任不管被贴上“爱情分离”这样一个庸俗透顶的短语标签,以称谓这样一种真实的现象——形成一种能力,即相互依赖者既可以继续关心他人又不必背上被他或她迷恋的包袱。海伊斯:《精明的爱》,第63~64页;艾罗出版社;伦敦;1990。
  那些乍看起来似乎是鼓励个人主义甚至自恋的东西,更应该被理解为一个为融汇之爱提供可能性的根本出发点。它是将他人视作独立存在者的前提,而这个人可以因为她(他)所特有的品性而被爱;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机会,让人从一个已经破裂或濒临破灭的关系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下面这些是一位治疗医生列出的新习惯的特征,可能会替代旧有的、更具强制性的特征:你可以听听朋友的麻烦——只是听听——不要试图去救助他(她)。
  不要仅仅关注于某一个人,应对许多人感兴趣。
  不要重返“犯罪现场”——你以前的情人生活的地方,或你们两人曾去过的一些特殊的地方——找一些更有趣的地方去游览。
  若得不到你渴望的人与事,那就享受你能得到的人与事。
  不要忍受虐待,你可以拒绝这种关系。
  如果你刚刚和情人吹了,而他常在某个时间来电话,你就在那个时间里找另一个令人愉悦的追求者。海伊斯:《精明的爱》,第73页;艾罗出版社;伦敦;1990。
  明确个人界限被认为是非迷恋性关系的基础。为什么?答案再次直接关系自我及其反射性。从心理学上说,界限建立了属于他的东西,从而抵消了投射性认同的影响。某个关系内部的清楚界限,对融汇之爱和?密关系的维持显而易见是重要的。?密并不是被另一方所吸纳,而是知道他(她)的特点并使之与自己的特点相适合。具有悖论意味的是,向另一方开放却要求有个人的界限,因为这是相互交流现象;它还需要敏感性和机智,因为这并非不同于隐私生活。开放性、敏感性和信赖之间的平衡在关系中发展,这种平衡决定着个人界限是否分化,而分化会阻碍而不是鼓励这种交往。C。爱德华·克罗塞:《?密关系:成功关系的策略》,第156~158页,戴尔出版社,纽约,1988。
  这种平衡也预示了一种权力平衡,这就是纯粹关系连同它所承诺的?密关系,取决于日益增强的妇女自主性和可塑性性征而不再受制于双重标准的原因。上面所提到的那位治疗医生还提供了一个图表来鉴别迷恋关系与?密关系的不同特征:迷恋关系亲密关系沉迷于“找个人去爱”需要当下的满足优先发展自我渴望长时间的满足;逐步发展关系强制伴侣做爱或献身权力不均衡有选择自由关系具有平衡性和相互性使用权力控制他人和解、协商或轮流领导非协商原则,尤其当问题不好解决时操纵缺乏信任试图改变伴侣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分享需求、情感,以及欣赏伴侣对自己所意味的意义直接坦白适度信任(即知道性伴依据自己的个性可能会如何行事)接受彼此的个体性关系建立在幻想及对不快之事的回避上关系一成不变期望一个伴侣会救助另一个沉迷(被对方的问题和感情所困扰)激情混杂着恐惧为一些问题责怪自己或伴侣痛苦和失望循环出现关系处理一切现实关系经常变化通过双方进行自我关照爱意分离(放任对方的同时,积极关注对方的幸福和成长)性源自友谊和关爱共同解决问题舒适感和满足感循环出现海伊斯:《精明的爱》,第174~175页,艾罗出版社,伦敦,1990。
  这是虔诚的心理呓语吗?也许是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右栏中的一些断言自相矛盾吗?毫无疑问就是如此,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断言也表达了个人生活的真实矛盾。然而,我不认为上述的可能性只是一厢情愿;它们反映了?密关系转化的某些倾向性特征,后者正是本书通篇力图证明的。从中谁会看不到日常生活的民主化的例证和方案呢?比较一下左右两栏的内容,会揭示出一幅解放的图景。这不仅是“获得自由”:因为这里描绘的?密关系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初步看到了获得解放的个人天地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亲密关系、亲属关系、父母身份
  ?密关系的转化有关性和性别,但并不局限于此——这一事实会支持我将在后面详尽展开的一个论点,即此处讨论的是作为整体的个人生活伦理的根本转换问题。像性别一样,?属关系曾一度被视为是自然获得的,是由生物性的、婚姻的结合所创造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一直颇受争议的?属关系,已经被各种现代机构的发展严重破坏,只剩下核心型家庭在极其孤独地支撑着。如果不细致地考虑这一问题,就会认为这种观点被误解或至少被误导了。在分居和离异的社会群体中,核心型家庭产出多样性的?属关系,比如与所谓重组家庭相关联的?属关系。然而,当这些联系屈从于比以往更多的协商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属关系过去常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彼此信任的基础;而现在,为了取得信任必须通过协商和讨价还价,承诺在此就很像性关系中的同样问题。
  珍妮特·芬奇在分析当今的?属关系时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珍妮特·芬奇:《家庭责任与社会变化》,第192~211页,政体出版社,剑桥,1989。人们必须处理好如何去对待?属的问题,并在这种行动中创立一种新的日常生活伦理。她在承诺语言方面明确地讨论了这一过程。人们倾向于通过“协商性承诺”来组织他们的?属关系,因此努力为处于特殊情境的?戚解决“适宜去做的事情”。例如,一个人不打算借钱给妻弟,因为在家庭或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这被限定为一种责任;而将钱借给他是因为这人已经与他者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承诺,这限定了借给他钱是一件正确的事。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与上述情况有多大区别呢?显然,在成人与孩子的相互关系中,有一种明显的权力不均,特别是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鉴于这一事实,人们可以假设关系的性质与所提供的关爱几乎没有关系,因为双方都有一些有束缚力的既定的社会责任。然而,人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来怀疑,在如今的许多群体中这种责任还有多大束缚力。表明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沿着带有明显协商性色彩的父母—子女关系“上溯”到孩子早年的某些特性。许多父母现在既是继父母,同时也是生父母。继父母通常接受一些面向孩子的义务和权利,但在芬奇看来,这些义务和权利在今天一般是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协商性承诺”。或者以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义务为例。在某些环境和文化语境中,人们多少有些想当然地认为,父母可以指望他们的孩子提供物质和社会支持。但是,发展的趋向显示出,那些支持依赖于锻造这种关系的性质。
  决定性的影响似乎可被描述为累积义务的构成。珍妮特·芬奇:《家庭责任与社会变化》,第204~205页,政体出版社,剑桥,1989。比如,在一项对母女关系的研究中,一位调查对象回答说:“母?与我一起生活,因为我们选择这种方式,我们彼此喜欢……我们共居一家,一起欢笑……我是独立的,我的母?也是如此。我们一起生活,而不仅仅是我照料她。”J。刘易斯和B。梅内迪思:《关爱人的女儿》;第54页,卢特莱支出版社,伦敦,1988。她感到有义务照料母?,这是长期共同居住的结果;但相互喜爱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像芬奇指出的,累积义务的观念有助于让我们懂得,经过一段时间,应给单?或双?提供各种形式的照料是如何变成某一个孩子的“显而易见”的义务;而为何另外的孩子却可能不以为然。珍妮特·芬奇:《家庭责任与社会变化》,第205页,政体出版社,剑桥,1989。
  父母与年龄小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情况更复杂些。父母不仅比小子女更有权力;而且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塑造了孩子的人格和性情。然而,若认为童年不受纯粹关系世界的影响,那肯定是不正确的。母?身份的社会进化预示了如下观念并赋予了具体形式,即母?应该与子女建立慈爱关系,这种关系给孩子的需求以特殊的照顾。20世纪早期出版的子女抚养手册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过于?密,其根据是过于?密会减弱父母的权威。后来这一观点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