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妹控-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次变装,代表着女性的三次转变。最初的彩衣、彩履,代表的是女童的天真与灿烂;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能够极好的体现花季少女的明丽;而最后出场的大袖长裙,却表示着大汉女子们的追求: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看着自家小妹被打扮成如此成熟知性的模样,甄尧就忍不住想笑,可周围人似乎都觉得理应如此,甄尧又不能笑出声,只能紧紧闭着嘴巴,低着脑袋去逗弄张瑛怀中的婴孩。
“三拜”这第三拜甄宓不再对着人白,而是朝着长安方向拜倒。显然,这第三拜是向天子行拜礼的。甄尧看着甄宓对着一片空气行礼,心中却恶意想着:“大汉女子少说也有千万之多,天子岂不是天天都有女子给他跪拜?他受得了吗”
三拜结束,执事便把笄礼的陈设一一撤去,然后在西阶摆上酒席。蔡琰此刻再次起身,揖礼相邀甄宓入席。甄宓来到酒席便,站在西侧,面朝南站着。
赞者此刻上前倒酒,又是一通繁琐的喝酒、吃饭礼仪,这醮子礼才宣告结束。‘醮子’礼结束,接下来的却是一个重头戏,要给甄宓取表字了。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洛姬甫。”蔡琰上前缓缓说着,却是为甄宓取下‘洛姬’二字做为表字。(不要喷俺哈,俺水品不够,资料查不到,就只能这么取字了。)
“洛姬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甄宓低着脑袋答应道。
甄尧站在一旁,心中碎碎念道:“落shen,洛姬。这表字倒也不错”
取过表字,接下来便是甄宓的聆训礼,甄宓坐在张氏面前,听着张氏絮絮叨叨的给她将着一些将来要注意的东西。一刻过后,才逐渐停歇。甄宓又得行礼拜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及笄礼到这已经进入尾声,甄宓起身来到厅堂中央,依次向正宾、乐者、执事、赞者行拜谢礼,之后又向周围的观礼者与母亲张氏拜谢。甄尧等人到不需要向甄宓那么正规的回礼,略微颔首,也就足够了。
答谢完毕,张氏首先站起身子,随着她起身,跪坐在周围的人群也纷纷站了起来,张氏笑着上前几步,开口道:“今小女礼成,老身恭谢诸位前来”又是一番客套话,甄宓的及笄礼终于落下帷幕,看到这甄尧也满意的点头,小妹终于成大人了。
仪式结束,一干人等也就一个接一个的离开,甄宓此时终于能舒展舒展身子,这么久的礼仪,不是跪就是拜的,却是让小丫头吃了不少苦头。不过甄宓此刻却是乐在其中,顶着一个大头冠,跑跳着来到甄尧身边,张口笑问道:“三哥,宓儿这样打扮好看吗?”
如今甄宓已经是个小大人了,甄尧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随便的揉擦甄宓的脑袋,点头笑道:“好看,好看。小妹不管什么打扮都好看。”
“嗯,以后宓儿天天都穿这个。”似乎是甄尧的认可让甄宓下了决心,低声念叨一声又转而跑开。甄尧摸着脑袋莫名其妙,一旁的张瑛却是看出了点什么,眉头微微挑动。
甄宓的及笄礼让甄尧休息了一整日,不过上巳节过后,甄尧又得开始面对繁杂的政务。好在手下能人不少,虽然管理一州之地事务繁多,但分派下去后,甄尧也能勉强应付。
随着春季的结束,冀州也步入了燥热的夏季,而随着夏季的到来,麦田里的庄稼也开始逐渐成熟。金黄色的麦苗更是随处可见。冀州种植麦田已经有段时间了,因为粟米的产量不高,而甄尧又没办法很快的提高产量,无奈之下甄尧才突然想起北方的特色庄稼。
果然,随着冀州诸郡开始实行麦田、粟地搭配着种地后,冀州的产粮再次上涨,不但足够全州百姓过上温饱,还有许多的余留,可供甄尧投入军粮或者酿酒业当中。
冀州的丰硕是周边几个州郡都眼红的,奈何现在冀州的主人是甄尧,面对甄尧这种强势而又侵略性极强的诸侯,便是十分缺粮的曹操也不敢轻易与之交兵。
可就在各路诸侯眼馋却又无法触及冀州的田地时,有一群不速之客,大张旗鼓的冲入了冀州。这些人衣衫褴褛,有的还身染重病,每日以千万人计,从青州闯入渤海。
时值六月,甄尧接到了闵纯从渤海传来的急报,上面写着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州流民涌入,渤海也没办法将他们完全吸纳。接到消息后甄尧马上就想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叫身边几位智囊都招来后,沉声说道:“青州难民虽然多,但为何会选在这时候涌入我冀州?”
“主公,攸听闻青州多匪贼,当年的黄巾遗卒不少都流落青州占山为贼。”众文士依次看完闵纯从渤海传来的信件后,许攸低声说道:“或许此事就与这些匪贼有关。”
陈琳也不住点头:“不错,若是闵纯以郡内兵士维持一郡治安并安抚入境荒民的话,那些山匪就会有机可趁。如今麦田刚熟,还没来得及收割,若真是这些抢家劫舍的山匪驱赶荒民入冀州,那冀州田地难保了。”。
更多到,地址
………【第二百三十八章又是官匪合谋】………
张飞是急性子,见陈琳把事情说的那么严重,哪还坐得住。当即起身说道:“主公,不如让末将领麾下兵马驰援渤海,飞定保冀州无恙。”
张飞说完后,张颌、徐晃等人也先后抱拳请战。甄尧摇头摆手,现在连对手都没确定,他怎么会胡乱派兵。见甄尧并未直接同意,许攸几人默默点头。兵肯定是要派的,但派谁去,怎么派,派去又做什么,这些东西都得好好考虑。
这时郭嘉开口道:“主公,虽然青州荒民可能是匪贼驱赶入境的,可若没有什么原因,这些山匪怎么会来招惹主公?以嘉观之,这其中肯定有人暗中下绊子了。”
“奉孝之意又有诸侯与山匪结合,与我甄尧过不去?”甄尧的声音十分低沉,在场众人都能听出其中的怒意。想想也是,从董卓到袁绍,都是用这些伎俩算计他,如今又有人与青州匪贼合谋,甄尧如何能不怒
“肯定是袁绍,袁本初嫉恨主公全取冀州,还夺了他的州郡,定要报复主公。”张飞大声嚷嚷道:“他能与黑山张燕合谋,就肯定可以和青州山匪联系。主公,此仇不能不报,袁绍如今龟缩在洛阳,兵不过三万,破之如翻掌耳”
“益德不可冲动,这设计之人也未必会是袁绍,更有可能是董卓。”许攸眉头皱起,低声说道:“当年诸侯会盟时,董卓便与青州山匪有过接触。有月前天子封主公为右将军,这本该是董卓之计,奈何各路诸侯不曾与主公交兵。而他董卓一计不成,这第二计便出来了。”
“袁绍?董卓?”甄尧摸着下巴同样考虑起来,目前而言与自己交恶的就是这两家,而有能力也有魄力与青山贼寇交易的大汉诸侯也不多,而这两人均在其中。到底是谁要与自己过不去?是昔日西逃的董卓还是被自己赶出冀州的袁绍?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飞的脾气也大了起来,暴躁的性格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只见他再次抱拳请命道:“管他是谁,末将愿领兵马前去杀敌,只要有人来犯,飞定不让他好活。”
“益德不要胡闹”甄尧沉声低喝,总算让张飞安静下来。到底是谁与自己过不去,这个人很重要。若是董卓,很可能他的目的仅仅是想让自己的治下不稳,给自己添麻烦。若是袁绍的话,恐怕他又会借着这次机会,再次兴兵来犯。
众人一阵沉默后,郭嘉开口道:“主公,如今还是以急信相告高览、董访几位太守,让他们小心提防。另外可令张飞将军领城内骑兵出城,火速赶往渤海。若真有贼寇来犯,以张将军的勇武,及麾下骑兵的强盛,也足以挡下犯境的宵小之辈。”
张飞闻言面露喜色,当即抱拳说道:“奉孝说的对,主公,就让末将领兵前去渤海吧。”其余诸将只得连连摇头,又一次绝好的征战机会被张飞给抢了。
甄尧手指轻敲案桌,这时候派张飞出战是否可行?若真的是袁绍暗中勾结青州贼,并要攻打冀州的话,到时该派何人出战?
不过这个念头刚起就被甄尧自己掐灭了,如今的甄尧可不是光杆一个,手中良将不多,但绝对不算少。张颌、徐晃都能大用,而甄霸三人也是不差,加之驻守魏郡的高览,即便冀州有变,也是足以应付。
“张飞听令”事情想通了,甄尧脸上也付出几丝诡笑,开口道:“你与甄霸两人同领骑兵八千前往渤海,相助闵纯守城。记住,只可守不许攻,把渤海牢牢守住便是大功一件,切不可贪功闯入青州地界。”
“诺”张飞兴奋抱拳答应,而甄霸也十分激动,原本以为是没自己的份,没想自己还真能出兵。虽然只是跟着张飞一同出战,不过就是如此甄霸也心满意足了。
而就在甄尧开始调兵遣将之时,兖州昌邑城内,曹操披着蓑衣站在雨地中,轻声与身旁之人说道:“仲德啊,以你之见,此事能成吗?”
能与曹操走的这么近,表字‘仲德’的人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程昱程仲德。这家伙如今都五十好几了,可依旧精神气爽的模样。
程昱同样披着蓑衣,脸上带着一分自信,开口道:“青州贼寇突然行动,甄尧能想到的只有董贼与袁本初。何况主公已经暗自与袁绍有过支会,想必他不日便有动作。如此一来,甄尧就算不怀疑袁绍,也不可能了。”
“曹就是担心,袁绍提前举动会引起甄尧帐下智谋之士的猜疑。”相比程昱的自信,曹操却是有些犹豫不决,任由雨水洒在脸颊上,低叹道:“甄尧帐下几位谋臣眼光、学识都十分了得,这一计,瞒不了他们太久。”
程昱笑着摇头,开口道:“无需隐瞒太久,青州贼与袁绍只要能将甄尧的兵力完全分散于东西两头,主公便能领兵马直入清河,乘势杀入冀州腹地。一旦主公攻破毋极城,冀州也就纳入主公掌中了。”
曹操听罢点头大笑,身边有程昱这等谋士,他可是省心不少。如今争霸冀州的策略已经实施,眼看着就要一步步走向成功了。曹操会想到夺冀州,主要还是因为他周边实在没有地方可以继续发展。
袁术虽然有过一次败仗但势力仍在,曹操根本没那么多兵马钱粮消耗在豫州。而徐州陶谦又是名满天下之士,自己去打他的话,先不说打不打得下,即便打下来了,自己的名声也臭了,这不是曹操想要的结果。
至于袁绍,曹操也动过心思,如今的袁家大公子风光不在,想要啃下他并不算太难。但是一旦打下洛阳,就要面对董卓这个昔日枭雄,枭雄虽老,可只要他没死就没有人敢忽视他。所有谋略司隶对现在的曹操来说也不行。
挑来挑去曹操最后只能选择甄尧所领的冀州,甄尧去年才和袁绍大战一场,相隔大半年时间,兵马什么的恢复起来并不容易,所有这时候的冀州相比其他地方要薄弱。
二是甄尧自己在大汉士族中并没太大的威望,他的声望都是从中战场取得的,曹操也敢用些阴谋阳谋对付他。最后一个,甄尧治下太肥了,肥的让人流口水。
原本冀州在经历黄巾之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