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 >

第8部分

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第8部分

小说: 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煤或灰卸在市上, 过完秤, 点完钱, 即可返回。
  到了夏天,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 骆驼开始掉毛。这时, 骆驼最容易生病,必须到口外去歇夏。从我们这儿到张家口外, 路上要走12 天。口外有事先选好的牧场, 要跟当地蒙古人联系好, 由他们负责牧场的安全。把骆驼赶到口外放牧, 行话叫做场。做场有句老话:夏至进场, 白露起场。说的是骆驼一定要在夏至这天之前进入口外的牧场, 再晚天气太热, 骆驼行走不便; 白露这一天,骆驼要离开牧场往回返, 否则骆驼丢失蒙古人就不负责了。经过一夏天的放牧,骆驼到起场时身上已经长出齐刷刷的一层绒毛, 显得健壮丰满。我太爷就做过场,天气快热时, 把自己的和别人的骆驼揽到一起, 凑够一大群, 赶到口外的牧场主持放牧, 到秋天再赶回骆驼, 由各家认领。
  夏天也有走不了的骆驼, 一般都是老骆驼, 留在家里驮点粮食或搞点短途驮脚, 叫拉夏。拉夏的骆驼是少数, 全村也就二十几只。
  骆驼秉性温顺吃苦耐劳,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村养骆驼, 就是为了驮脚, 所以骆驼从口外买回来就已经骟了。民国时候, 好骆驼一只可以卖到一百多块大洋, 差点儿的也得七八十块。有的人图便宜, 花百八十元能买回一对没骟的骆驼, 但闹骆驼时, 公骆驼咬人, 根本没法驮脚。骆驼老了生了病, 就把它卖了, 但是本地不许吃骆驼肉, 专有别的地方的回民到村子里买骆驼, 回去宰了卖肉。
  骆驼最喜欢吃花生秸、白薯秧和豆秸, 也能吃树叶, 干活时还要加黑豆, 吃破碎的子。骆驼路上不吃不喝, 全靠反刍倒嚼。骆驼也通人性, 不能打它,你打了它, 它记得可准了, 再要见到你就会拿嘴喷你。骆驼认路的本事特别高,再大的风沙它也不会迷路。骆驼也很皮实, 不爱生病, 平时就在院子里露天拴着。遇见下雨, 一只骆驼身上盖一领席子,头露在外边也没关系。因此, 骆驼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村就有这样的规矩:骆驼驮脚时人不能骑它, 只能在前边牵着走( 过河时例外); 骆驼跑空时可以骑,但进村时人必须下来。
  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骆驼逐渐消失。
  国民政府南迁以后, 城里盖房的人家少了, 骆驼跑城就以驮煤为主。虽然门头沟也通了铁路, 但城里的民用煤主要还得靠骆驼驮。骆驼驮的多是煤块,火力大, 城里的居民最爱用。
  以后有了胶皮轱辘马车, 也能上窑拉煤, 使用骆驼相比之下就不合算了;等到出现了汽车、卡车, 骆驼就更吃不开了。
  解放以后,骆驼不叫进城了, 但我们村还有养的。直到1958 年以后入了社,牲口都归了集体, 就没有养骆驼的了。

  骡 车
  陈育丞
  骡车是辛亥革命前北京的一种主要的载人工具。由于长江以南没有这种车, 北京的骡车又冠乎北方各省, 所以向有京车之誉。
  骡车, 普通呼为轿车骡车如何衍化而来, 已不可考。但明代人的诗中, 有门前一阵骡车过之句, 可以证明彼时已经用骡驾车。骡车的鼎盛时代, 当属于嘉庆、道光以后, 和京剧皮黄的鼎盛时期是差不多的。
  骡车由四部分构成。
  车身 木制。前面为辕, 俗叫车杆;后面坐人的地方叫车厢; 车厢与车杆之间为御者坐的地方, 叫车前盘; 车厢后面有二横梁, 叫车后尾。车厢有穹形顶棚, 前有门柱, 门柱后即为开窗处, 再向后又有两柱, 柱后为方形窗棂。车厢下部为栏板。
  车轴和车轮 分几种类型, 官车车轮多用十钉瓦, 俗名陕西脚, 车轮较高,辐条稍细, 毂为凸形, 轴稍长。普通坐车车轮用平瓦, 俗呼笨脚, 毂作平面形。跑车车轮则特别重, 以防止翻车。
  北京骡车最突出的是轴承部分。轴承俗称车箭。京匠装置车箭有特殊技能。他们装的车在行动之时, 发出一种极清脆的声音, 非常悦耳, 使人一听便知是京车。当车在急行之时, 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京剧舞台鼓板所用的鼓, 俗呼单皮。放丝鞭是单皮的一种打法, 即用两鼓槌连续作较长时间的打击, 亦名放穗子)。这种技能, 外省无人掌握。往往一辆响得很好的车, 到了外省一翻箭, 便不那样响了。
  车围 分内外两部分。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 卷起的部分, 采用杂色缎, 并以黑缎沿边,名为挽手。车窗用玻璃, 亦镶以黑缎或黑平绒。车的内围, 栏板部分用杂色缎,黑缎沿边, 名为卧厢。卧厢与车顶之间称为里围, 车顶和里围多是白色或淡蓝色的。以上是春、秋、冬三季的装备,夏天则另换一套。夏天, 外围两侧各开两纱窗, 两窗大小不同, 比例为四六。车后面亦开纱窗, 车帘亦用满纱。两侧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 以竹竿架于车辕之上, 以覆骡身, 名为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间出门时则撤去。夏天, 车内撤去里围, 只留卧厢及车顶, 以便通风, 周围遮以熟罗帘子。雨天, 车外加油布; 道路泥泞时, 用拖泥布加于挽手之上。那时非三品以上官不能用红色拖泥布。冬天, 车上罩以雪顶, 雪顶以灰色或黄色氆氇制成, 黑色绒缎镶边, 颇为美观。
  套具 套具为车的重要部分, 经营这些物品的鞍鞯铺与车铺( 制车的铺店)、车围铺都有关系, 而鞍鞯铺又与制各种套具的木工、皮件工、绳工、制毯工、铜铁工等, 皆有密切关系。所谓有套具,不外乎骡身上用的鞍、夹板、笼头、缰绳, 以及车上用的皮件、金属什件等等,因与一般车马使用的套具区别不大, 故不赘述。惟当年使用的缰绳, 多用白色或蓝色, 王公贵人用紫色的, 然必须上赏始得用, 且多施于大鞍车。
  骡车, 有大鞍车与小鞍车之别顾名思义, 所谓大鞍车, 即鞍较之普通者为大, 是为王公贵人、满族命妇等少数有地位有身分的人乘用。制作取大方、壮观, 并无过分考究之处。小鞍车叫普通轿车, 如前所述, 又有官车、普通坐车和跑车的区分。小鞍车的用途较广, 人人皆可乘坐。故一般专门讲究车马、衣着的膏粱子弟、纨绔少年, 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
  大鞍车的御者须用三人, 皆步行,两人扶车杆( 俗呼拿辕), 一人牵骡。虽有缰绳, 但备而不用, 另以小绳系于骡之下颏, 以手高举小绳, 使骡首高昂起。三人步伐须一致, 骡行迅则人亦随之。御者皆着深蓝色布大褂, 长与膝齐, 腰系搭包, 内着白色小布褂, 翻两白袖于外,宽几半尺。夏日戴凉帽, 缀极少而长的羽缨。走起来虽快如飞, 而上身却不动,只衫袖、帽缨随步伐而飘扬, 故有所谓风摆荷叶一柱香( 学秋氏所著《续都门竹枝词》, 有咏赶后档车者一首云:行来荷叶风前摆, 要作朝天一柱香。)的说法。 
  清末创设海关, 英人赫德任总税备司数十年, 清廷给其以太子太保、尚书衔, 他也完全中国化了, 出出入入均坐轿车。因其不能盘腿而坐, 则于车底开一洞, 下嵌木箱, 使腿下垂其中。一时京城内颇多仿效者。但真正车马讲究之人, 绝不采取此种办法。
  京车御手的赶车技术
  也是冠乎全国的
  京中所用骡子, 多来自陕西, 所谓西口是也。陕西骡驹能预先订购, 毛色可以指定。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色;而兔鹘则须黑脊线、黑丝缠腿者( 但
  须只缠单圈, 全缠则不贵) 为上乘。其余茄皮、栗色则为下色。鉴别骡的优劣, 与相马大致相同, 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能出快。骡高须四尺半以上。驾大鞍车、大官车者则非五尺以上不可。
  好骡子首先要善走。走, 是指骡马的一种步法, 这种步法就是前后腿同时向前迈进, 后蹄着地处, 超过前蹄印甚远。此种走法, 马是本能地就会,骡子则必须加以训练才行。
  北京的御者赶车技术是冠乎全国的。在清末的北京, 大栅栏这条街为最繁华之区, 车马终日络绎不绝, 街窄人多,仅容两车摩肩击毂而过。在此赶车, 既需避人, 又需避车。为了避免叉车,过此地时必须急行。两车交会的一刹那,稍不慎便有碰断轴头之虞。所以非有熟练的技巧, 不敢在北京赶车。而北京的御者, 则颇受社会的重视, 一般称之为号头。其所司之役, 只是驯练骡驹和出门赶车, 至于饲喂、遛牲口等工作,皆由助手担任。骡子能耐大者, 往往有脾气, 不易驯顺, 如果驾驭不好, 惊车伤人之事则会发生。能手即在于能够避免发生此类事故。他们平时爱惜牲口,悉心观察牲口, 掌握了骡子的一切习性。彼时, 御者好似舞台上的演员, 地位虽不高, 然可蜚声社会。
  我曾和车围铺的老技工谈及北京的骡轿车, 他们言之历历, 如数家珍。可见骡车这种交通工具, 虽多为统治者所乘用, 但这毕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九六三年四月


  人 力 车
  李邢
  制售人力车
  清末民初, 人力车自日本传入中国后, 北京地区便有人着力模仿制造。北京第一个制造人力车的是懋顺车厂。其地点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经理为赵茂如、巩达三等。
  此后, 制造出售人力车的逐渐增多,有的人为了打车出售、出租, 甚至变卖家产出售坟地。其实, 那时的车厂只不过是约来木匠、铁匠攒车的作坊。他们没有什么设备和原料, 除了木料、油漆外,连打铜活什件的铜, 也向日本洋行去采购, 像内胎、外带、车条、滚珠、轴承、弓子、手铃、脚铃、喇叭等零件, 都是从外国人那里成批定购的。
  其余如靠垫、车簸箕、小地毯、篷套、雨布、雨衣、大帘等等, 又都是分别向各工厂、商店串换, 随用随拿, 并不付现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西四北路东华馨车厂经理王芝兰, 首创一辆铁皮车, 售价四十七两五钱白银。
 车为方厢, 由车厢周边起, 卡三道白铜线, 直到车簸箕为止。车把是白榆或白槐木的。车厢后安铜扶手, 备车夫及专门搡车的( 即推车的) 手握之用。车篷的竹条, 也包白铜活。车篷带胳臂肘( 即支子), 水笼布的车篷子, 前带大帘一块。车垫、车靠, 都是白布镶红布边。车脚垫是长方形织花小地毯。左右安车灯各一。车后安三角支子, 以防打天秤( 即翘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 西四北大街路东和顺车厂, 开始造黑漆圆厢胶皮车。每辆售大洋175 元。车高1。8 米,周包白铜活, 车左右挡泥板和扶手, 也都包白铜活。另外, 还有车灯一对, 东洋脚铃一个。一切都比铁皮车讲究。
  打印子与收车份儿
  拴车出租的厂子, 可向制造洋车的工厂分期付款购车, 这叫打印子车。拉包车的, 也可以去打印子车。买零件,也可以用打印子的办法。
  拉包月的车夫, 打一辆印子车, 实价为80 元, 做价90 元。打铺保拉车时,先交10 元, 每月打5 元的印子, 言明16个月交清, 月息六分多。
  如果打邓禄普老人头牌胶皮轮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