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周刊 随笔集-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J “我看守一本书,说这个地方就是妓院。”这时老师说话了:“可能是有这个
成分。”她说话的口气显得有点勉强,显然她是被迫作出这个解释的。
二次上课,我带了一些关于红磨坊的资料给老师看。一篇是一本旧杂志上的
文章《“红磨坊”春秋》,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红磨坊的历史。还有一篇是余光中
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余光中批评台湾的一些恶俗的翻译时,举了一个例子,
一部电影名直译《红磨坊》而译者非要译为《青楼情孽》。我之所以要这橛做,
是想告诉那位与我隔着两个座位的女同学:有知的庸俗胜过无知的高雅。
教我们《高级英语》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老师。有一次在讲课时,他向我
们发了一番感慨。他说:“我是很喜欢给你们成人上课的。我在大学里给学生上
课,有些东西不能讲。而你们都是成年人,都已走上社会了,所以给你们讲课,
我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觉得比较自由。原来他晚上出来讲课,并不只为了
赚外快,还为了寻乒一个有言论自由的地方。接着,他给我们讲了一件事:有一
次,他给一个”自“补习班上课。讲的课一篇由中文小说翻译成英语的。由于同
一个动物名词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他觉得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动物名词
的翻译择词是极为不妥的。由于考虑到学生们都是成人,他作了进一步的诠释。
在中文中,这个词并没什么,而在英文中,这个词还有人体器官的意思。如果让
美国人盾到这种句子是要闹笑话的。过了几天,他收到一个电话,是一位学生家
长打来的。在电话中,他的过度诠释被指责为毒害学生的流氓行为。
听老师讲完这件事后,我们都笑了,老师也笑了。他无可奈何地说道:“有
些事,真难办。我们还是继续上课吧!”
与物共舞
2000/04/29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刘芳
人们每天都要铺床叠被,涮洗碗碟,打扫房间,常常是不假思索就把活儿做
了,法国人让。克罗德。考夫曼却心系家务,对扫帚和抹布着了迷,烫件衬衫擦
块玻璃都满怀激情。考夫曼是社会学家,他在今年新作《家务活儿的理论》中说
:“在抹布和灰尘的王国里,一切都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因为日常家务的细枝
末节都蕴含着人之成为人的原动力。”按照他的观点,吃完饭要擦桌子,饭碗要
放进洗碗池,人们正是在这些习惯的基础上构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行为和思维系
统。家务活儿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是文明的奠基石。
考夫曼援引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观点来说服人:起初,穴居的原始人睡觉
前只需把铺边碍事的骨头和果壳一脚踢开就行;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吃剩的东
西不应该留在“家”里。就弯腰捡起骨头果壳一一扔出洞外。这是举手之劳,却
也是我们大脑组织的飞跃——“整理‘的概念由此诞生,人类发明了垃圾箱,也
发现了家务的必要性及其烦恼。
原始人把骨头扔出洞,铺张兽皮躺下,心里就踏实了。现代男女却有千百件
物会等待安置,物理的物在屋子里,观念的物在脑子里。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如自
动化机器一般无意识就完成了拿起放下的动作,比如早上叠床,我们顺手就在做,
并不硬生生告诉自己这个动作是在叠床。妙就妙在无意识,它使做家务像是在与
物共舞,随扫帚和抹布轻扬起落,人的意愿无声表达,万物去向它们的归属,快
乐也油然而生。
当然这种舞蹈不可以速成。每天几撂脏碗碟真是令人烦恼,爱玩爱俏的年轻
夫妇终归会发现自己不知从哪天起每顿饭后都在洗碗,而且觉得原本就该是这样
——当干家务活儿变得不由自主,舞蹈也就进入了生活。
家庭就是一个物和人的世界。有的妻子做家务时,情愿让丈夫和孩子呆到一
边,自己来体会“与物共舞”,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又都是爱的表达。还有一些
家庭里,物有时会让人产生另外一种不由自主。考夫曼书到一个女人连续8 年使
用抹布后要用熨斗烫过,知道这样做没道理,偏偏就是管不住自己。
按考夫曼的理论,对于不能再舞蹈的舞者,家务才真正成为烦恼。可惜,考
夫曼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愿意当这种舞蹈家。
科学幻想
2000/04/28三联生活周刊作者:洪晃
Christine 说,“我看过的中国电影都是讲以前的事,I mean,我们美国就
喜欢拍科学幻想片,就像《黑超特警组》(Men In Black)和《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什么的,中国就没有,You know,科学幻想类的东西。
“有吧?”我虽然觉得这个黄毛丫头说得挺对的,虽然她从来没去过中国珠
江以北的任何地方,但我还是要“扛”一下:“我看过一部香港电影,好像有点
像未来的事,有机器人什么的。”
“那不算,Christine 反驳道:”你说的那种电影就像《ET》那类,只是幻
想,不是科学幻想。“
“那什么才算科学幻想?”我问。“科学幻想必须把未来世界想出来,包括
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都必须和今天不一样。如果只是一个未来的东西
到今天的社会来了,就不算。《ET》就不算,《星球大战》就算。”
我有个毛病,每当说不过人家的时候就换个话题。“你说,也怪了,就算我
们没幻想能力吧,可我们做的事比幻想还幻想,比如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快得
出乎任何人的幻想能力,我小时候从来想不到中国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再说,
你想一想三峡工程,如果没有想像力怎么可能有这种工程?”
“三峡是什么?”
她真无知。我很得意地花了喝三碗牛奶咖啡的工夫向她介绍了三峡历史之悠
久,工程之宠大,未来之明亮。
“你们这么缺电啊?”这是她对我一番辛苦口舌的惟一评论。“But ,”我
最怕说But ,“三峡工程是从实际出发的,不能算幻想。”Christine 说,“我
教你什么叫科学幻想。这么说吧,如果叫你拍一个三峡的电影,你拍什么?”
“故事片?”我问。
“故事片。”她肯定地说。我脑子里只有什么大禹、都江堰的故事来回晃悠。
这些都不能说,都是历史,说了正中她下。“你先说吧。”我反问她。
“那太多了,都是科学幻想。三峡里可以出个妖怪,就像苏格兰的尼斯湖
(Loch Ness )妖怪,这是一个题材;三峡移民这么多,可以拍一个中国版的《
开路先锋》(Mad Max ),或者《水上世界》,这又是一个题材;但最精彩的是
拍一个像《华氏450 度》那样的片子。”“你是说杜鲁福(Truffaut)拍的未来
世界里消防队烧书的片子?”“没错儿,”Christine 开始进入角色了。“试想
三峡工程成功了,但有一个,供电过多,如果不消耗80% ,电站就有爆炸的危险,
所以在消防队的监督下,家家户记有必须昼夜点灯,永远生活在光明中,这是什
么感觉?多棒的一部科学幻想片!”
“异想天开。”我用汉语说。
电影院版
2000/04/28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唐波
《泰坦尼克号》红透半边天,北京澳华影院将票价定到80元,我借了VCD 看,
如果真对胃口,再去去澳华补足音响。借碟时顺嘴问是什么版,出借者答:电影
版。
所谓电影版就是利用一种叫“摄影枪”的器材,在电影院里将放映的电影拍
下来取得“样片”来制造盗版。
谁知此电影版魅力十足,我根本无法感受《泰坦尼克号》的煽情,所有的注
意力都被它抢走了。其实这不是电影版,而是电影院版。影片开头我听到两声咳
嗽,以为是交果。看下去以为导演不是詹姆斯。卡梅隆,而是奥利弗。斯通,因
为船头上女主角想跳海,莱奥纳多调侃她不会真跳时,画面外居然出现了情景剧
特有的笑声,这是《天生杀人狂》里奥利费。斯通滑模仿皂剧时的惯用手段。同
样的,当帅哥莱奥纳多穿上晚礼服、头发梳得油光亮滑边苍蝇拄拐棍都站不住时,
画面外又爆发出女孩慕艳的惊呼。共进晚餐一场戏,女主角满面微笑地站在楼梯
拐弯处等候莱奥纳多上来,突然,一个头部尖尖的黑影迎上前去挡住女主角,银
幕顿时一片黑暗。是女主角命运的隐喻吗?太直接了吧。我忽然想起这是电影版,
是在电影院时偷偷拍下的,既然是电影院当然就会有人随着情节轻笑、惊呼,或
是忍不住出“嘘嘘”。想必这个偷得的座号比较靠后,因为整部影片中起码有3
次黑影站起遮盖了整个银幕。除此之外我还听到两次咳嗽,判断出咳嗽人的心理
不太健康,因为每次咳嗽都在紧要关头:一次是莱奥纳多画像时女主角露出了胸
部,另一镒则是他们在车里作爱。但是,最最精彩的还是结尾,在剧中人的深情
凝视下莱奥纳多和女主角相依相偎,以为接下去肯定是黑底白字的演职员名单,
谁知出现的文字令我大笑不止:电影散场,请勿忘携带随身物品!
这真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电影院版,它充分地表达了盗版的特点:盗。
盗片,地下出版渠道,利欲熏心,胆大妄为,边这样的电影院效果都敢制造、出
售。
不过,这样的电影院版也很有幽默感。首先,在美学原则上,它实现了布莱
希特的“间离”效果。观牌这程中,电影院版制造的四重空间(老太太的回忆空
间、老太太的现实空间、电影院的观众空间和我们看VCD 的空间)丁互冲击、交
流、纠缠、排斥,特别是电影院空间观众的反应对看VCD 的我们竖起了一堵坚实
的第四堵墙,时刻提醒着:这是一部电影,一个编造的幻,请保持应有的警惕和
理智,直音勿忘携带随身物品!看来,经典的布氏戏剧理论被 VCD的盗版制作者
娴熟运用了。
其次,电影院版无意中使用了一些后现代的表现手法,对经典的爱情+ 灾难
+ 高科技的好莱坞权威文本在关键处进行滑稽模仿(笑声、惊叹声、咳嗽声)或
肆意颠覆(黑影袭击),表现了十足另类的“COOL”,迎合“新新人类”的审美
范式。
我决定省下那80块钱。澳华的音响再好,也不会让我在电影结束时虽然眼含
热泪却还能放声大笑。
读书生涯
2000/04/21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胡伦
先计量个笑话,这个笑话很流秆,但仍有必要在这里讲一遍。主前一户人家,
夫妇俩生有三个女儿,总盼着再生个男孩儿,盼呀盼呀总算生下来一个,可男孩
儿长到两岁半仍不会讲话,爸妈很着急,急呀急呀,男孩儿3 岁半时会讲话了,
开口就叫“大姐”,结果没两天,大女儿死了,男孩儿学会的第二句话是“二姐
A ”,又过两天,二姐也死了,男孩儿又会喊爸爸了,这下爸妈两人紧张,说这
孩子喊谁谁就死,这可怎么办呀?谁料,孩子学会喊爸爸后,爸爸挺健康,隔壁
老张死了。我在这里讲这个笑话,是为了给以下的叙述交待个背景。
大学毕业后,我在有出版社工作,出版社自然有很浓重的读书气氛,我所在
的编辑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