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十二
支道林对王羲之说:“司徒长史王濛讲了几百句话,句句都讲得很好,
只可惜从来不把别人弄得很因窘。”羲之说:“长史并不想为难别人。”
九十三
殷浩给别人写信说:“谢万的文理转向遒劲方面发展,这种成就很不容
易达到。”
九十四
司徒长史王濛说:“江恩俊所通晓的(学问),不仅仅限于儒家范围。”
九十五
讲询因送母亲,开始来到建康。有人问刘惔:“玄度与外间所传说的名
声相称否?”刘说:“他的才情超过外间所传说的。”
九十六
阮裕说:“王家有三个出色的少年,即王羲之、王应、王悦。”
九十七
谢安称谢鲲:“假如遇到竹林七贤,一定手拉手地一同走进竹林中去。”
九十八
王濛赞叹支道林说:“他寻求真理所达到的精微之处,不亚于王弼。”
九十九
殷浩居住在先人墓庐,将近十年。当时全国上下,把他比做管仲、诸葛
亮,看他是否出山,用来预测晋朝的兴亡。
一○○
殷浩称王羲之清鉴贵要。
一○一
谢安做桓温的司马,有一次桓走访谢,正值谢在梳头。(见桓来)匆忙
去取衣冠,桓说:“为什么还要这些?”边说边坐下,和谢共谈,一直谈到
夕阳西下。在归途中,桓对随从说:“(你们)曾经见过象这样的人吗?”
一○二
谢安就任桓温司马时,把门下几十人交给田曹中郎赵悦子,请他录用。
悦子把这件事请示桓温。温说:“暂且用一半。”赵不久完全录用了,说:
“以往安石隐居东山,朝中官员苦苦劝他出来,唯恐他置世事于不顾;现在
他自己推荐一些人来做事,反而能不答应吗?”
一○三
桓温说:“谢尚胸怀坦率而有骨气,年轻时就受到社会上的称赞。”
一○四
社会上品题谢尚为人通达而有美誉,阮孚说:“清自晓畅近似通达。”
有人说:“谢尚自然善良上进。”
一○五
桓温患病,谢安前往探望,从东门进去。桓温远远的望着他,说:“我
这个门里,很久没有见到象这样的人了。”
一○六
简文帝品题王恬见识高明而安静和悦。
一○七
孙绰做庾亮的参军,同游白石山。当时卫永也在游伴中。孙说:“这个
人的神态情感全不关心山水,却能写文章。”庾说:“卫永风流文雅虽然不
及你们,但他所崇尚的也不是一些凡俗的事物。”孙听后于是反复寻味这些
话。
一○八
王羲之品题陈泰胸中多的是不平之气,但有正骨。
一○九
王濛说:“丹阳尹刘惔了解我,胜过我了解自己。”
一一○
王濛、刘惔共往听支道林讲名理,王对刘惔说:“高高地坐在那儿的,
是一个厉害角色。”再听下去,王又说:“(这个人)是僧侣中的王弼、何
晏一流人物。”
许询说:“嵇康在《琴赋》中所讲的‘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不是
最精通的人,不可同他剖析名理),正是指刘惔这样的人;‘非渊静者不能
与之闲止’(不是渊博沉静的人,不可同他相处),正是指简文帝这样的人。”
魏隐兄弟少年时期就懂得名理之学。十几岁时去拜访谢奉,谢奉和他们
谈论,大为高兴。说:“强大的门族虽然衰落,但是魏家仍然还有人在。”
筒文帝说:“殷浩清谈虽未达到高超境界,语言也不简洁、精到;可是
安排得条理清楚,阵营整齐。”
一一四
最初,法汰从北方来,人们还不知道他。由中领军王洽供养着。每次王
洽出门应酬,或游览名胜,都和法汰同行。法汰不来,王就停车等候。因此,
法汰的名气就一天一天地增进了。
一一五
王濛写信给大司马桓温,称赞殷浩见识风度,从容适当,与时人所议论
的完全相称。
一一六
谢安说:“刘惔的言谈精审细致。”
一一七
桓温对郗超说:“阿源(即殷浩)有修养,并长于谈论,如果以往让他
做尚书今、仆射,足足可以作为百官的典范。可是朝廷用他带兵,与他的才
能相违背。”
一一八
简文帝对郗超说:“刘惔的谈论,到了末尾,与前面所说稍有不同。重
复一遍他的话,却也没有什么错误。”
一一九
孙绰、许询同在白楼亭谈论一些以往的著名人物。支道林和这些毫无关
系。听了他们的话,说:“两位贤者本来富于才情。”
一二○
王羲之称赞王临之说:“我家阿临,表彰清廉十分突出。”王濛写信给
刘惔,称赞殷洁与事物接触时,常常以简易相对待。
谢万说:“王修载落拓的性格,与他这个家族的门风有关。”支道林说:
“王苟子是超脱的聪明人。”
一二四
刘惔早年推重谢尚,后来谢尚常常推重刘惔,说:“在他面前,过去我
以弟子自居。”
一二五
谢安称赞王胡之说:“司州(具有高情逸致),可与他作山水之游。”
一二六
时谚说:“扬州独步王文度,后来出人郗嘉宾。”(意思是舆论认为王
坦之和郗超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二七
有人问王濛:“江彬兄弟以及江家那一群人怎么样?”王濛回答说:“姓
江的那一群人,都可以自立于社会。”
一二八
谢安说:“安北将军王坦之的为人,见到面时并不使人讨厌,可是他离
开之后,也不使人再去想念他。”
一二九
谢安说:“王胡之清谈名理,达到了无所不探究的程度。”
一三○
刘惔说:“看到何充饮酒,恨不得把家里酿制的好酒统统搬出来(让他
喝个够)。”
谢安对刘惔说:“阿龄(即王胡之)对清言这件事想得过于严厉。”刘
回答说:“他也是名士中具有高尚节操的人。”王子猷说:“社会上品题祖
约高明,我们家的人也认为他高明已极。”
谢安说:“王惔话虽说得极少,但可以算是音、辞俱妙。”
一三四
镇西将军谢尚称赞王修说:“文章犀利,皆有新意。”
一三五
刘惔说:“江灌不善于说话,却能够做到不说话。”
一三六
支道林说:“看到王胡之的机警、彻悟,使人无法忍住不继续清谈下去,
但是即使谈一整天,也并不感到疲劳。”
一三七
社会上称王苟子才华杰出,(苟子的弟弟)阿兴为人清廉温和。
一三八
简文帝说:“丹阳尹刘惔茗艼有实理,”(按:“茗艼”原文为“茗柯”。
今从各注家所说,定为茗艼。茗艼同酪酊,即喝酒已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刘惔虽在醉中然而不胡言乱语。)
一三九
谢朗做著作郎时,曾撰写《王堪传》,不懂得王堪是怎样的人,请教谢
安。谢安回答说:“(堪字世胄,)也曾经受到过恩遇,是王烈的儿子,阮
千里的姨表兄弟,潘岳的中表。潘岳诗中所谓‘子亲伊姑,我父唯舅。’(按,
此诗现存潘岳集,题为《北芒送别王世胄》。)又是许允的女婿。”
一四○
谢安敬重仆射邓攸的为人,常常说:“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按:
邓攸事迹见《德行》第28 条)
一四一
谢安写给王羲之的信中说:“(王)敬和栖托好佳。”(按:栖息得所,
意有寄托,谓之栖托。)
一四二
东吴四大姓,过去有人品题说:“张文、朱武、陆忠、顾厚。”(意思
是:张姓出文臣如张昭,朱姓出武将如朱然,陆姓出忠良如陆逊,顾姓出长
者如顾雍。)
一四三
谢安对王孝伯说:“你们家的蓝田侯(即王述),一身所作所为,都不
是平常的人所能做的。”
一四四
许询有一次去拜访简文帝,当天夜里,风静月明,于是共在曲房中清谈,
把胸怀中所有要说的话尽情吐露。这正是许的长处。因此辞意清婉,远远超
过平日。简文对许虽相知之日久,但这次也特别赞赏。不知不觉两人就膝盖
碰膝盖地靠近在一起,两手叉腰,一直谈到黎明。事后简文说:“玄度的才
情本来不容易达到这般程度!”
一四五
殷允向西行,郗超写信给袁宏说:“殷子思寻求良友,希望结交于你。
不要用‘开美’来要求他。”(按:“开美”含有开朗,并具备美才之意。
允性谦退,所以郗信中这样说。)
当时社会上品题袁宏为“开美”,所以王子敬诗中说:“袁生开美度。”
一四六
谢玄问谢安:“刘惔性格孤峭,为什么受到敬重?”安回答说:“这是
你没见到他罢了!你见到了王子敬,尚且能使人不能自己。”
一四七
谢安在朝廷兼管中书监,有公事必须与王濛同到中书省去(商办)。王
来得稍为迟一点,车上座位窄狭,王濛与谢安彼此之间虽然不说话,但这时
谢还是把双膝收拢来,腾出空间,让玉坐下。王神情态度,安闲自在。谢在
旁一直看他。回来后,对刘夫人说:“适才见到阿瓜,的确是少有的。虽然
我和他互不相涉,但是仍然使人无法控制对他的倾慕。”
一四八
王子敬对谢安说:“您很潇洒。”谢说:“我不潇洒,不过你说得很对,
我正在自己调护。’
一四九
谢玄第一次见到王坦之,说:“见文度,虽潇洒相逢,但是却安静和悦
地相处终夜。”
一五○
豫章太守范宁对荆州刺史王忱说:“你风流有才名,真是后起之秀。”
王忱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母舅,哪里会有这样的外甥?”
一五一
王子敬写信给子猷说:“老兄寂寞,很少交往,遇到酒就喝个痛快,是
值得同情的。”
一五二
张天锡世世代代坐镇在凉州,后因势力衰弱,来投建康。虽是生长偏远
地区,与中原文化不同,但也可算是边陲杰出人物。他听说江左不少人才,
敬佩和羡慕已久。当他初来停泊在长江岸边时,有一位姓司马的著作郎前去
拜会他,这人言语容貌,都鄙陋不堪入人耳目。天锡心中不觉暗暗懊悔不该
南来,因为置身荒远,还勉强能够自保。
王僧弥向来有才华,名声也不坏,这时听说天锡来到建康,特往走访。
见面后,对王的风度美好,神情清爽,加以言语畅达,谈今说古,头头是道,
又熟悉著名人物的氏族来由,说得有凭有据,天锡不觉惊服。
一五三
王恭开始与同族王忱很友好,后来因为袁悦从中挑拨离间,致发生嫌隙。
然而,每当兴会淋漓时,彼此还时常思念。有一次,王恭眼散后曾步行到京
口射堂,其时正值清晨,露珠滚动,新桐发芽,王恭双目注视着周围的景物,
自言自语地说:“王大本来就光泽新鲜洁净。”
一五四
太傅司马道子品题两王说:“孝伯亭亭向上,阿大罗罗清疏。”(意思
是说王恭抗直,王忱疏放。)
一五五
王恭辞令清通而有要旨,能叙说;可是由于读书不多,稍有重复处。又
有人说:孝伯谈吐时常有新意,并不使人感到厌烦。
一五六
殷仲堪去世后,桓玄问殷仲文说:“你们家仲堪这人,究竟象什么人?”
仲文说:“虽不能美好一世,也足以照耀九泉。”
品藻第九
品藻与赏誉的区别是:赏誊是称赞某人,品藻是拿某人与另一人比
较进行评论。这也是当时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