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水淼 著 >

第14部分

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水淼 著-第14部分

小说: 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水淼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部青春寓言片,影片播出后,安然短短的头发,眉宇开阔,纯净的表情,大大的眼睛成了青春叛逆的形象,很多校园掀起了穿红裙子的风尚。

《红高梁》主演:巩俐姜文“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呀头。”

这部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苏,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最大特色是拍出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大陆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传统大异其趣。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漓。是所有中国人拍摄的电影中首部在国际四大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的代表作。

《寡妇村》主演:郝嘉陵内地首部少儿不宜的影片。因为影片在上映前亮出“儿童不宜”的告示,观众怀着好奇心走进影院,结果发现影片根本没有出格的情节,让观众们大失所望。于是媒体纷纷展开批评讨论,《寡妇村》因而成为内地影片拿分级当炒作的第一例。

第六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经典形象:高仓健 经典形象:周润发 经典形象:林青霞   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读书勤奋,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看课外书的时间。正像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学生们都是饥饿的老黄牛,想方设法丰富课外阅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并拓宽知识面。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人扑面包上一样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读书勤奋,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看课外书的时间。正像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学生们都是饥饿的老黄牛,想方设法丰富课外阅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并拓宽知识面。中外名著是文革后时代的新宠,是大家常传阅的书籍,尤其是托尔斯泰、雨果、大小仲马、雪莱、泰戈尔等名作家的作品更被推崇备至。高尔基的《三部曲》、《鲁迅全集》、巴金的《家春秋》等在校园中传阅面也比较广。知识分子家庭也少不了《马克思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等大部头书籍以及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此外,汪国真的诗歌也盛极一时。《中国青年》、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则是很普遍的刊物。

20世纪80年代,是中外名著、言情、武侠、人物传记盛行的时期。备受欢迎的除了中外名著外,消遣类读物要数言情和武侠类小说。

80年代末,港台的通俗文艺创作市场的运作机制已经相当成熟,这促成了这类书在内地流行并且繁荣,同时也使1949年后几近隔绝的港台与大陆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琼瑶的言情小说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女生都爱看;男生喜欢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流传最广;另外,青年男女热衷的还有三毛、张爱玲、亦舒等作家的作品。一项对“1985-1989年间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显示,金庸作品居第二位,琼瑶、三毛的作品位列第六。当时也是杂志辉煌的一个时期,由于杂志在当时还是稀缺的读物,几乎所有杂志都受人亲睐,《读者文摘》、《世界之窗》、《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演讲与口才》、《幽默大师》等杂志百花齐放。

阅读历程

很多人的阅读是从《小学生作文选》开始的。小学的时候除了在国营单位工作的家长在单位给孩子订阅一些诸如《故事会》、《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幽默大师》之类的书外,《小学生作文选》是唯一的课内课外读物,也只有它能光明正大地同课本一起摆放在课桌上。它的参考价值并不逊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如果从利用率方面看,它的参考值已经接近于百分之百了。

连环画是小学时代藏在书包中最多的课外书。它在父辈们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有插图版名著,有革命战斗故事,也有寓言童话故事。书摊上,连环画是主要的借阅对象,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让孩子们开始了第一个图文阅读时代。有的孩子喜欢临摹里面的图画,特别是《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等小人书的出现,让很多人信手就能画出一个凤冠霞帔、衣袖飘飘的古代美人来。

当孩子们看腻了现实的中国故事,家长买回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苏联童话》等国外童话书,让他们在童话中辨认真善美与假恶丑。每篇故事总少不了恶毒的巫婆、善良的公主以及英俊的王子,结局总是王子终于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担心故事中王子与公主的结合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然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睡美人》、《灰姑娘》中美好的结局让很多女生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误解,毕竟童话只是一种幻想罢了。

同样是童话,有一个作家的故事长期“霸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时间,也让他们多了几个伙伴,调皮的皮皮鲁与鲁西西,懒惰的邋遢大王以及超人般的舒塔与贝克,这个伟大的作家就是郑渊洁。在能读懂金庸、琼瑶之前,很多人都是他的忠实读者,对《童话大王》的热爱不亚于连环画。从小读郑渊洁童话的孩子是幸运的,他的童话让孩子们学会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然的爱护,如何分辨虚伪和丑恶,知道了怎么通过独立思考去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知道怎么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是一代人心目中不老的童话大王。

上了初中,男孩女孩的阅读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女生被另一个世界迷住了,另一种文体,另一种感觉,与她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但她们还是被俘虏了,因为它美丽。琼瑶的小说成了课桌里最大的牵挂。女孩们在与主人公一同哭笑的同时,学会了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美丽。尽管故事中有着童话般的美好爱情,但故事中的主人公至少由痴情男女取代了公主与王子,让人有了更多的幻想。与琼瑶用同样手法来俘虏女孩们的作家还有芩凯伦和雪米莉;然后是三毛,当她们为荷西还有撒哈拉感动的时候,她们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未来的生活了;男孩子们也看琼瑶,也看三毛,但他们更爱看武侠小说。随着《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他们的英雄主义在一点点被点燃,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金庸的、梁羽生的、古龙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武侠小说来看,在打打杀杀中体会另外一种江湖生活,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义气,什么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能在小说中一一体会到。

那是可以随意游乐,随意看电视,随意读书的年代,也是只要看书就是好孩子的年代,那时的孩子从书中得到很多知识,很多快乐,很多梦想……

图文阅读时代

《365夜》民间故事的经典荟萃,一定程度上是父母对付孩子的法宝。

《童话大王》80年代最杰出的童话期刊,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红音乐沙发城……孩子手中的圣经。

《少年科学》一本充满科学浪漫主义激情的少年期刊,沉醉在书中的奇妙世界里,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少年文艺》一本可以高举学习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说期刊,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作文选》几乎人手一册,因为在作文课上它可以随时出来救驾。

《十万个为什么》一本影响好几代人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坚定了长大以后当科学家的理想。

《安徒生童话》印象最深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言辞优美的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

《铁臂阿童木》谁要跑动的时候,都会把双手向前方一并,屁股一撅,嘴里念叨着“我是铁臂阿童木,嘀嘀叭叭呜……”,然后就屁股冒烟的飞回家了。

《马小哈》一套早期的科幻小人书,印象最深的是唐山大地震后,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地衣菌类,它能吃掉地震倒塌的水泥垃圾,真是太方便了。

《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的太空船、机器人、电视电话像一种幻想。盼望着2000年快点到来,未来对孩子充满了诱惑。

一个即将消失的阅读时代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曾构建了上个世纪好几代人的精神家园。一本本长方形的小画册,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乐趣,也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很多人读书都是从读小人书开始的。

在我们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天天捧着小人书,尽管对文意一无所知,却对图画津津有味,只觉得那些图画极是好看,如此而已。文意虽不能理解,但用一张薄薄的白纸覆在小人书上照样影描,却总使孩子们乐此不疲。像龙凤、孔雀、马、仙女、英雄、妖魔鬼怪如此等等的图像,大概就是我们自读书以来得到的最早的印象了。孩子们对影描的强烈兴趣就是由此开始培养的,大家画好了就拿到一起,评判高下。影描只能针对那种用白描手法画成的连环画,倘若那连环画是用了别的复杂一点的手法,就无能为力了。后来才知道那些连环画画家,有很多本身就是优秀的画家。当时,画连环画蔚然成风,还可做稻粱之谋,于是他们的工作便满足了孩子们的精神需要,当然绝不仅仅是孩子。

等到上了小学,初识得字,对于小人书,虽近于浏览,但对文意已可一知半解了。小人书所涉及范围极广,有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寓言、小说、评书、戏剧、历史故事等,后来出现了以电影剧照为基础改编的小人书,可谓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小人书是图文并茂的缩写版小说,它如生鱼片,将精华完全地呈现了出来。如读《西游记》,其原著对于我们这些初识字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读懂;小人书则不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情节,怎能不吸引我们,从而为我们以后阅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连环画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依然盛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减少,70年代的孩子经历了这样一个阅读时代的消失过程。

书非偷不能读也

小时候,小人书远没有现在的故事书这么精彩,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更是稀少。没有现在花样百出的卡通,更多的是关于古典名著和现代战争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兴趣。邻家小孩有很多小人书,每到礼拜天,不上学的时候,我就缠住他让他分些小人书与我阅读。他被我缠得无奈,就会挑选出自己最破烂的一本赠与我,虽然残缺不全,但我仍欣然接受,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地品味。我对小人书的爱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跟脚”,无论大人走到哪里,我都会跟到哪里,要是得不到许可,我就会号啕大哭。父亲也有一个办法来治我,只要一句话,他就可以让我妥协——“爸爸回来的时候给你带小人书。”我便会马上阴转晴。

“跟脚”的次数越来越少,手头的小人书数量却越来越多,我也像邻家小孩一样有一个专属自己的柜子,小人书开始变成我最大的精神食粮。有了零钱,我总是舍不得随便花掉,等估计够买一本小人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