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7年第5期 >

第19部分

2007年第5期-第19部分

小说: 2007年第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控辩双方皆不同意法官裁定,声称继续上诉,但没过多久,双方突然宣布,两家已达成了秘密庭外和解。据法律界人士披露,和解费的金额大约在60~70万美元左右,与法官的裁定大致相当。刨去三分之一的律师费,莉柏克大概拿到了40余万美元赔偿。这个轰动一时的大案,终于降下了帷幕。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预防热饮烫伤问题上,“麦当劳咖啡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和免费广告的宣传作用。对于公司和企业老板来说,麦当劳案相当于杀一儆百、当头棒喝的严重警告:别把消费者投诉不当回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因麦当劳咖啡烫伤事故发生在轿车内,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意外伤害事件,全球汽车厂商皆在车座旁边精心设计了安全放置饮料杯的特别位置,防患未然。 
   
  与时俱进,改革者明察利弊 
   
  通过“麦当劳咖啡案”,人们注意到,惩罚性赔偿针对的是恶意和故意的侵权和责任行为,防止占据强势地位的企业任意伤害孤立无助的单个消费者。 
  惩罚性赔偿目的,并非局限于补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而是以求用严厉惩罚,起到杀一儆百、以做效尤的威慑作用。只有把违法企业和侵权造假者罚得倾家荡产,追悔莫及,只有使受害者和“打假者”名满天下,扬眉吐气,才能真正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最终形成井然有序和善待消费者的良好市场环境。 
  在全球化的商业市场中,产品责任赔偿案件日益增加,其中以发生在美国的案例最频繁、最著名。其基本特点为:第一,惩罚性赔偿的金额骇人听闻。第二,在初审法院,由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位高权重,执掌生杀予夺的事实裁定大权,很容易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权益一方,故多数判决对被告极为不利。在此背景下,产品出口美国的中国企业,必须格外提高产品责任意识,重视咨询法律法规,购买巨额责任保险。否则,实力稍弱的企业,一旦惹上了民事赔偿官司,很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正是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超级跨国公司的实力越强大,往往越不敢恃强凌弱,蛮横霸道,更不敢肆无忌惮地把利润置于公众利益之上,反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严格自律,在产品质量和顾客服务方面,更不敢玩奸耍猾。 
  但是,“惩罚性赔偿”并非包治百病、毫无副作用的灵丹妙药。在美国社会,律师众多,竞争激烈,一些贪婪之徒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人为地制造诉讼官司。使民事官司愈演愈烈,商业保险费用不断增长,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针对民事诉讼泛滥成灾的现象,反对滥用诉讼的民意团体以“麦当劳咖啡案”当事人老太太的姓氏为名,设立了一个搞笑的“斯黛拉奖”(Stella Award),每年颁奖给全美最荒诞、最离奇的民事赔偿案。其中比较著名的案例有迪克森(Terrence Dickson)案。 
  迪克森是个笨贼,进入一家民宅行窃后,试图从车库遛走,不巧车库的自动开门装置坏了,门打不开,而回到房屋的门又被反锁住了。更巧的是,屋主恰好在外地度假。结果,笨贼被困在车库长达八天之久,仅靠一箱百事可乐和一袋狗食度日。屋主回来后,迪克森落入法网。出狱之后,他怒不可遏,以产品质量低劣为由,起诉屋主的保险公司,最终赢得了50万美元的伤害赔偿。 
  如果说美国的“惩罚性赔偿”法规矫枉过正,走火入魔,中国的民事赔偿法规改革却是左顾右盼,步履维艰。1993年,中国颁布施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第49条规定了“退一赔一”的“惩罚性”条款。实践证明,这种自我限制、画地为牢的赔偿法规,既不能真正补偿受害者的全部损失,也根本没有起到严惩商业欺诈、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外开放市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否则,面对实力雄厚、精通中国法律的跨国垄断公司,中国消费者将可能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绝对弱势地位。而跨国垄断公司却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享受到“治外法权”的特殊待遇。 
  面对历史性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借鉴国外民事赔偿制度的成果和教训,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据媒体报导,中国法律界有识之士已多次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扩大民事赔偿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只有对违法者施以数十倍或数百倍以上的惩罚性赔偿,才能真正起到惩凶治恶、杀一儆百、杜绝假货、规范市场、保护弱者、完善法治的作用和效果。 
“陈文丁画”临别赘语
陈四益 
  丁聪先生在《读书》上写了他告别读者的《感谢》一文。九十一岁的他,告别一生挚爱的读者和漫画创作,非情愿也,是不得已也。由于丁聪先生的“淡出”,我们之间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的合作只能中断,被称为“陈文丁画”的搭配,也到了落幕时分。十年前,丁聪先生以八十高龄患肾疾住院,割去半肾。丁先生说:“再画十年。”果然,两个月后,又是一条好汉。去年,十年期满,不意又以股骨颈骨折住院,以九十高龄,更换股骨,奇迹般站立起来且行步自如。本与先生相期“再画十年”,孰知跌跤之际,脑部受损,绘事难再,所幸文化艺术出版社已将我们全部作品汇集出版,计《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四卷,算是我们最后的谢幕吧。 
  《百喻图》之作,始于1984年,迄于1995年,历时十有一年。1991年结集为《绘图新百喻》;1997年结集为《绘图双百喻》,至今又近十年。 
  二十年前,严文井先生为《绘图新百喻》作序,说:“我决不祝愿寓言走俏,更希望它衰败,以至绝种。”我又何尝不希望如此!遗憾的是他不幸而没有言中。2005年,文井先生已归道山,今年,这本《百喻图》却又要再版,那原因,我想是因为《百喻图》中众生相、也就是文井先生和我都希望尽快灭绝的东西依然存在,甚至“于今为烈”的缘故吧。 
  愚昧者总希望用强力来消除揭露消极现象的文学,以为消除了这类文学,也就消除了它所揭露的社会现象,就像他们以为粉饰生活的文学泛滥,生活就会充满光明一样。可惜文学之于现实,如影之随形,形在影存,除非能造就无边的黑暗将这一切遮盖。但若真有这样的黑暗,影固不现,形亦随丧。所以,聪明者反其道而行,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改善人心。寓言虽系小道,笔墨所及,较之敷坐说法的高头讲章,或更接近于真相。作者随意拈花,读者会心微笑,灵犀既通,正不必耳提面命之为功也。 
  作寓言的伊索,据说是希腊的奴隶。奴隶没有坦率表达意见的权利,只好凭借智慧,婉曲言之。激进者遂愤愤于奴隶式的文字。在中国,先秦作寓言的诸子如庄周、孟轲、韩非者流,虽不是奴隶,却也不是当权的大佬儿。身处乱世,面对又多是动辄杀人的君侯,不说表达不同的政见,就是好心进言,也只好顺着统治者的心情和胃口婉曲言之。直言切谏,勇气可嘉,但好头颅无须白白送掉。在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中,赤膊上阵的战法,虽也可以造成轰动,从而激励未死者前赴后继,但从保存自己、争取将来的目标看,还是耐久的韧性战斗更为有效。因此,诸子说理,也每以寓言出之。“主文而谲谏”,以求“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说它是一种“奴隶式”的文字,固无不可,但我以为这种婉曲言之的办法,很有继承的价值,不必为了标榜勇敢而舍弃。即使不为君主考虑,为百姓计,用故事说理,也比口号式的号呼、骂詈式的教训或强迫命令式的学习要有效得多。以接受心理而言,寓言式的启发,把结论留给读者或听者自己去体味,或许是更为聪明的办法。自己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其印象远过于外来灌输的各种结论。诸子寓言至今保留着强大的魅力就是明证。 
  到了今天,无论我们还并没有真正实现言论的自由,即便已经达到,从思想的艺术表达言,寓言大概也依旧有它存在的环境和理由。 
  触发我作《百喻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缘,许多当有本事可迹。有朋友建议作本事注,说得直白些,就是想探究一下其中的“真故事”,我期期以为不可。《百喻图》中每一则,虽然都有现实中某事的触发,但绝非某事的摹写,它是许多同类事在头脑中综合发酵的结果。本事注或许能投合索隐者的心理(如今日之某类“红学”),但于作品的理解则鲜有价值。 
  据说今天已进入“读图时代”,有人戏谓陈文丁画得风气之先。其实我们无此先见,当时不过觉得寓言、漫画,形虽各异,意实相通,左图右文,相得益彰。合作的愉快,产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刺激,也使我们欲罢不能。于是《百喻图》由一百至于二百,又有了《唐诗图》《世相图》和《竹枝图》。二十年间,丁陈合作之文图,大过半千之数。 
  待到编完最后一卷《竹枝图》,长长舒了一口气。《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同丁聪先生二十多年的合作,尽在于斯了。 
  我成长的时代,是一个赞歌盈耳的时代。起初是大家倾心竭力地唱,许多人(包括我)是发自内心地唱,以为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有类于《礼记》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一个从此告别了积弱贫穷落后的时代。可是后来看着看着,觉得不然了。虽然赞歌依旧盈耳,但唱的人已经觉得勉强,只是看到不肯唱的人一个个成了“人民的敌人”,只好继续敷衍着唱。再后来,敷衍着唱也不行了,因为那苦难的后果实在无法以强颜欢笑遮掩,于是开始了大约十年逼着唱的时代,即便到了山穷水尽处,还要一样地大唱“就是好,就是好”。谁不唱就是异类,就要被清除,而那段时间被清除的也实在太多,包括许多我素所敬仰的前辈。 
  物极而反,于是,有了1976年的改弦更张。 
  有了差不多三十年的经验,我也到了不惑之年。古圣孔老先生毕竟不凡,他知道人大概只有到了三十岁才开始能有独立的判断,而到了四十,有了比较多的人生经验,才会把世情看得稍微明白一些,所以叫做“不惑”。在那之前是最容易被煽惑的年纪。时圣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不过反其意而用之,所以“十年浩劫”在最前面冲锋陷阵的正是未届“不惑”、被大力煽动起来的“小将”。 
  以“不惑”的眼光看世事,赞歌固不可无,但天天赞、月月赞、年年赞,听不到赞歌就心里发慌,实在不是强大而是虚弱的表现,倒是经常有人在旁边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以使人保持清醒。清醒乃有自信,这是成功的条件。 
  有了因听不得批评导致倾覆的教训,按说,改弦更张后,就应该立下一个保护批评者的规矩。赞歌不用保护——喜听赞歌乃人情之常;批评则需要保护,因为为政者大多把批评当作“噪音”或“杂音”。自始皇帝起,便不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