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监狱故事 作者:吴勇 >

第16部分

监狱故事 作者:吴勇-第16部分

小说: 监狱故事 作者:吴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监区有严格的规定,每晚九点半所有监舍必须熄灯,让犯人休息。可晚上正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该怎么办呢?

  监区民警为他开了绿灯。经过研究,监区让他担任犯人包裹房管理员。包裹房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比较安静,还有一张书桌,较为方便,也不会干扰别人,这样他更有了学习的时间。

  尽管监区民警全力支持他,但人在高墙内,读博士所面临的困难还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候,他的妻子李丽成了他与导师、同学联系的关键人物。每隔两个星期,李丽便会来一次监狱,将导师和同学们交给他的参考书和学习资料转到丈夫手上,同时,带回丈夫写在纸上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永平需要的资料越来越多,更新频率越来越快。于是,监区民警每到休息日,便多了一项任务:逛书店,帮刘永平买书。这一切都落在了何警官的身上。

  一天,刘永平提出:“我能不能上网查资料?”

  监区民警考虑到此事虽没有先例,但对刘永平来说确实需要,于是经请示上级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监区除了犯人的阅览室、活动室外,还有民警的阅览室和活动室,在监区大门的右侧二楼上。刘永平被带到民警阅览室,这里有一台电脑,他在何警官的监督下,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

                        

  刘永平觉得不能光顾着学习而放松了改造,他就主动提出帮助中队出黑板报,每周一期。刘永平结合中队的实际情况,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章。他的文章针对性和可读性强,犯人们都很喜欢看。

  刘永平撰写的论文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看了刘永平留在论文后面的地址,编辑部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这么高水平的论文是囚犯写出来的,直到他们给监狱方打来电话核实后,才深信不疑。

  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全体犯人的公开测评中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减刑人员,获得减刑一年的奖励。同犯们都说:“我们尊重你这样的知识分子。”

  刘永平也无比激动,他知道,这是知识的力量!

  刘永平的课题研究论文终于完成了。其中第一篇二十万字,已经出版;另一篇二十五万字也已经定稿,它将作为刘永平的博士毕业论文。

                        

  这天,刘永平正在监舍内打扫卫生,情绪显得很低落。

  “怎么,有什么想法吗?”指导员问道。

  刘永平很不开心地说:“我还有最后一门专业课要到省城天都市参加考试,可我现在是个囚犯,怎么去呢?”

  到省城的大学去参加博士考试,分监区所有的民警以往都没有经历过,但指导员还是劝道:“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力解决……”

  刘永平感激地笑了。

                        

  警车来到天都市某大学门口。

  王科长和汪队副、何警官神情严肃地带着身穿囚服的刘永平走进校园,这是该校有史以来第一次迎来了囚犯考生。

  在经济管理学博士生专业课的考场门前,何警官为他打开手铐。

  刘永平走进考场,三位民警神情庄重地守在考场门前。

  这一情景,令考场的人无不惊奇,他们悄悄议论着,复归平静。

  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刘永平并没有感到自卑,相反却更增添了他的自信。他坐下来,表情沉着而又镇静。

  考试还没有到结束时间,刘永平已走出考场。他对三位民警说:“考得还好!”说这话时,他显得十分自信。

  “那就好!”民警们满意地笑了。

  刘永平伸出手,示意给自己戴上手铐。此时此刻,那副在被捕时让他感到冰凉可怕的手铐也变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警车带着他缓缓离开校园。

                        

  “刘永平,”途中,王科长说道:“听说你的刑期已不长了,要处理好改造和攻博的关系。改造应是第一位的,要争取立功受奖,获得减刑,以优异的改造成绩来促进下一步攻博的顺利进行。”

  刘永平略显局促地说:“我还有一篇毕业论文要写,论文通过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何警官笑道:“刘永平,你可是我省监狱史上第一位在服刑期间参加博士学位考试的人,值得宣传,值得一书。我准备给你写篇通讯,投给《新生导刊》,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戴手铐的考博生’!”

  “好,这个题目起得好!不愧是有名的‘笔杆子’!”王科长称赞道。

  “别,别,别!”何警官谦虚地说,“在王科长面前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您的大名我可是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啊!尤其是你最近写得那篇论文《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造工作》,听说还获奖了呢!”

  “嗨,嗨,嗨!别只顾互相吹捧了,别忘了,我们这车上还坐着一个未来的博士呢!”汪队副打趣道。

  “哈哈,哈……”大家都笑了。

  刘永平也惭愧地笑了。

                        

  回到监区后的刘永平,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在认真撰写毕业论文。年底,他终于获得博士学位。

  刘永平成为A省监狱史上第一位在服刑期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可是他的心里并没有感到十分的兴奋,他感到很奇怪,他陷入了沉思:

  其实自己入狱前攻读博士学位,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地位。现在想来,即使自己当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又能怎样?离“成功人士”不是还有很大的距离吗?想起自己过去曾是经理,比起那些农民和农民工来不知好了多少倍;他又想到自己的犯罪给妻子和孩子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不禁为自己过去的贪得无厌而感到了羞愧!“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入狱几年来,他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一个问题:追求个人的成功是不是就是人们唯一的努力方向?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使他逐渐变得现实而又冷静。每当想到这里,他又感到了庆幸。没想到几年的监狱生活和几年的攻博经历能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如此升华!也许人在吃了不明智的亏以后才会变得明智起来。他真后悔当初自己为什么没这样认认真真思考过。

  一年后,刘永平再次被减刑,他被提前释放了。

  指导员和何警官把他送到监区门口,当问到他今后有何打算时,刘永平说:“如果可能的话,我打算到大学里去教书。”

  指导员和何警官握着他的手说:“祝你成功!”

  刘永平很高兴,因为他的心里对“成功”已有了新的认识。

 





  正文 第十三集 骗子科长


  郭胜再过两天就要刑满释放了,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得意。虽说自己因诈骗罪被判刑五年,但他在内心感慨道:“总算熬到头了,这种鬼地方!”

  与他同监舍的万和平因盗窃罪被判刑五年,虽迟一年入狱,但万和平一直视郭胜为“把子”,他不仅什么话都跟他说,内心还对这个能说会道、伶牙俐齿的“把子”十分佩服。

  待郭胜一阵海阔天空地吹嘘之后,万和平小心翼翼地说道:“郭兄,不知以后我们还能否相见?”

  “我出去后准备办一个公司,凭我的本事,一定能赚大钱!这叫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藤结什么瓜。天生我材必有用。”郭胜滔滔不绝地说道,“你还有一年多就出狱,到时候来找我,我当董事长,你当总经理,最次你也是财务总监什么的,一定能发大财。到时候你就天天忙着数钱吧……”

  万和平听后很高兴,庆幸自己在狱中还能结识到这样能干的“把子”,于是留下家里的地址,一边递给郭胜,一边递上香烟,讨好地说道:“郭兄,发了财,可千万别忘了我这个难兄难弟啊!”

  “咳,那当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怎么能忘记你呢?谁叫咱们是‘哥们儿’呢!”郭胜拍着胸脯保证着。然后又说道,“你知道什么叫‘哥们儿’吗?就是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咱们比别人多一条,还一起坐过牢呢!”

  万和平不禁嘿嘿笑了起来,心想,郭胜真是有两下子,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自己将来跟了他还愁混不出个人模狗样吗?于是他和郭胜一直聊到熄灯才呼呼入睡。

  夜里,万和平还美美地做了个梦……

                        

  几个月后,S县城。

  一名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子来到大街上,他抬眼看了看穿梭于马路上样式繁多的汽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然后踌躇满志地走进一家商场,他就是郭胜。

  他在商场里买了一把仿真手枪和枪套,还用红绸布包上,然后挂在了腰间。他还在镜前仔细瞧了瞧,觉得没有什么破绽,才放心地付了款。

  走出商场,他迈开大步,向万和平留下的家庭地址走去。

                        

  来到万家,见开门的是万和平的母亲,郭胜“彬彬有礼”地说道:“我是万和平正在服刑的清河监区狱政科的李科长,出差路过这里,有事要和你们谈。”

  “啊!快请进。”万母十分客气地招呼道。

  走进屋里,见还有个年轻人,“李科长”于是笑着说道:“这一定是万和平的弟弟吧,跟他哥哥长得真是太像了!简直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嘛!哈哈。”

  这个年轻人正是万和平的弟弟,“李科长”的两句话就使母子俩心对他的身份确信不疑。万和平的弟弟殷勤地给“李科长”泡上一杯茶。

  寒暄几句后,“李科长”郑重地说道:“万和平在狱内病重,现在监狱已同意给他办理‘保外就医’,需要你们带上五千元‘保外就医’保证金,然后随我到监狱接人。”

  “啊?他到底得了什么病?”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令万母又喜又悲,喜的是儿子可以回家治病,悲的是不知儿子“病重”到什么地步?

  “病情倒不是很严重,放心吧,你们去了就知道了!”“李科长”说道。

  看着身着便衣的“李科长”,万和平的家人也曾有过几分疑虑,但后来看到“李科长”虽然身穿便衣,但却有一本像模像样的监狱警察工作证,说起话来也彬彬有礼,一撩开衣服,腰间还有一把用红绸布裹着的“手枪”。更重要的是,“李科长”不仅对万和平在狱内的改造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另外对万和平一家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刚见面还直夸万和平的二弟像煞他哥,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由不得万家人不相信。

  母亲心想:如果不是儿子服刑监区的科长,还有谁对万和平改造情况及家中之事了解得这么详细?她于是彻底打消了顾虑。

  母亲拿出两千元现金,又从邻居家借了三千元,仔细包好。当天上午就与二儿子随着“李科长”登上了列车。

                        

  一路上,万和平的二弟不敢怠慢,买来啤酒、罐头、香肠,热情地款待着“李科长”。

  “李科长”一边吃,一边侃侃而谈:“现在办事难啊!像万和平这种事情没有一万二万根本打不下来,你们遇到我算是有福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