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07年第6期 >

第3部分

2007年第6期-第3部分

小说: 2007年第6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山海经》这样一部神话著作是如何与作为“文化他者”的异国异族扯上关系的呢清末民初的廖平先生在《四变记》一文中早已点出其中奥妙:“学者以祭祀鬼神讥之,实则所称鬼神,皆为彼世界之人。至其时鬼神往来如宾客,亦如今外交部与外国相交涉。”(第40页转引自《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553页)叶舒宪通过将《山海经》与古希腊人希罗多德的《历史》、古罗马人梅拉的《宇宙位置》等西方典籍相参照,进一步证明了廖平先生的观点。例如《山海经》中多次提到的“一目国”和希罗多德所说的“独目人”颇相一致;《宇宙位置》中提到无头的布雷米亚人以胸脯为脸,恰对应《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提到的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详见萧兵执笔的本书“考释”部分。叶舒宪因而得出结论:《山海经》中“过去令人们困惑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的‘远方异人’之怪异形象,其实都是古人按照文化误读的类似形式在幻想中建构出来的……因为想象者先入为主地把他者视为‘异己’的偏见作用,他们总是在报告或描绘所观察到的现象时不由自主地歪曲了对象。”(第150~152页) 
  和前述郑在书将中心主义对他者文化的支配过程划分为两阶段相类似,叶舒宪指出,对“文化他者”的神话性建构存在着丑怪化和理想化两种模式:“如果对‘文化他者’的建构主要出于确证文化自我的正统性和强化文化自满的价值,那么被建构的形象必然走向丑怪化和畸形化;如果对‘文化他者’的描述主要满足批判现实社会和文化自我的局限性之功能,那么他者形象的建构就会出现乌托邦化或理想化的色调,体现出某种超现实的价值追寻。”(第166页)“华夏(中国)中心主义”对异国异族之人的丑怪化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所谓南蛮、西戎、北狄、东夷的周边异族名称,至少‘蛮’与‘狄’二种均采用了兽的偏旁来作符号归类的标记。至于标示南蛮不同地域的‘蜀’字和‘闽’字,也都同样表明造字者心目中并不把这些南方异族视为和自己同质的人类。甲骨文中诸如‘犬方’、‘鬼方’、‘羌方’、‘马方’之类的方国地名,当是此种丑化、兽化异族之人现象的较早见证。”(第158页)但《山海经》的叙事与此种歧视丑化有所不同,“更多地表现出对远方异国的神奇化和神圣化。”(第180页)——这却正好验证了前面提到过的郑在书的观点:“此书之根源的成立主体,至少不只是现今所认定的自我同一式中国文明的担当者。”(第198页)也就是说,即使《山海经》是一部官修著作,也是诞生在“华夏(中国)中心主义”尚未形成气候的早期,著者几未受其浸染,和后世注释者如郭璞等人的中心主义取向不可同日而语。虽有将《山海经》视为“著作”、“文本”之差异,叶、郑两人对《山海经》和“华夏(中国)中心主义”之关系的看法却是异曲同工。 
   
  七 
   
  前文提到,郑在书对《山海经》的解读方案和结论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作为韩国学者的身份意识,倘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逻辑视之,自是不免跟中国文化“叫板”的嫌疑。对此他坦然剖明心迹:“于此个人所采取之立足点,盖以多元主义的观点来重新阅读中国神话,其重点决不在一味地强调周围文化,以贬低中国文化之固有价值。事实上,我们对过去存在于中国与周围文化之间的互惠的交流关系的新认识,可以使我们再认清所谓的中国文化绝不是被某一特定地区所独占的遗产,而应该是东亚的,进而世界可共享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资源。”(第199页) 
  叶舒宪对此所见略同:“在当今时代,各文化传统之间的隔膜正在打破,文化间的交往和认知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和必不可少。研究各族有关‘远方异人’神话的建构规则及其所由产生的‘文化误读’、意识形态化和乌托邦化的‘前理解’等现象,有助于纠正‘我族中心主义’的价值偏见,破除文化自大自满心态;发现跨文化认知中的死角和盲点,增进交往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山海经》作为上古奇书,也是华夏文化对文化他者神话想象的总根源,因而可以作为人类学和形象学的典型个案和本土化教材,加以新的发掘和阐释。”(第166~167页)——不妨说,虽然对《山海经》的具体解读方案和结论颇具差异,但就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而言,两位学者又可谓殊途同归。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触》,叶舒宪、萧兵、'韩'郑在书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128。00元) 
《辛瑞那》:西方良知背后的东方主义凝视
孟 迁 
  中东的沙漠,浩瀚而安宁。一列车队停靠在公路的一侧。然而,坐在这些轿车里的乘客们想不到的是,透过监控设备,美军的技术人员早已将他们的位置掌握得一清二楚。随着兵士们的沉静的声音——“四英里”、“二英里”,一枚导弹落在排在第四位的银色轿车上。车内乘客无一幸免,连路面也被炸出一个大坑。这是美国影片《辛瑞那》(Syfiana)结尾处的场景。《辛瑞那》拍摄于2005年,是一部以石油问题为主题的影片。虽然就绝大多数好莱坞影片而言,临近尾声的爆炸往往是恶有恶报的象征,是鼓舞人心的环节,而《辛瑞那》里的这场爆炸却令人扼腕叹息。 
  美军所要谋杀的,是影片虚构的一个盛产石油的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王子Nasir。事实上,爆炸发生时,Nasir王子正在前往皇宫的途中。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发动一场政变:就在不久以前,国王作出决定,本应属于Nasir王子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Nasir王子曾在牛津大学读书,还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阿拉伯世界的皇室成员中,是比较有才华有抱负的一位。Nasir王子计划自己当上国王后,就对国家进行一番改革。事实上,这个国家虽然通过石油贸易,赚取了不少财富,但是,作为传统的阿拉伯国家,在这里,商业遭到抑制,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持异议人士被投入监狱甚至处死。Nasir王子希望将他的祖国改造成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建立议会和独立的司法机构,并且给予妇女选举权。Nasir王子的思想虽然与西方的观念相近,但是,对于美国方面而言,他却是一个麻烦的人物——Nasir王子反对美国在他的国家驻扎军队,在石油贸易上,也不愿受美国方面的钳制。不过,在Nasir看来,那些美国的石油公司与其说是到中东的产油国寻求合作,倒不如说是来榨取这片土地下的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区之一,而且,在石油资源正在一天天地趋于枯竭的情况下,已经探明的剩余的石油资源中,有百分之九十储藏在中东地区。Nasir王子没有与美国的石油财团Connex公司合作,而是把一个庞大的天然气开发合同交给了中国的企业。 
  Nasir王子的弟弟是当今中东国家统治阶层的缩影,他虽然也曾经在牛津大学受教育,却是一个只懂得声色犬马的公子哥,至于治国的能力,则是半点也无——用Nasir的话说,他是个连妓院也不会管理的人。可是,对于美国方面来说,这位二王子拥有不可忽视的优点:他不反对美国政府在其国境内驻军,也愿意与美国的石油公司合作,简而言之,是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的合适人选。因此,美国方面给该国的国王施加压力,迫使他将Nasir的弟弟定为王位继承人。国王虽然支持Nasir在石油贸易上摆脱美国石油公司的控制的努力,而另一方面,这位年事已高,且每天在轮椅上度日的国王已经没有开罪西方人的斗志了。与承担作为国王的责任相比,他似乎更加向往去欧洲安度晚年。Nasir王子无法接受其父亲的决定,准备通过政变来夺取王位。至于美国方面的有关势力,则在以政治手段压制Nasir王子失败的情况下,索性向Nasir的座驾发射了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将其置于死地。 
  值得一提的是,当Nasir表示不肯接受国王关于王位继承人的决定而转身离去时,他的弟弟非但没有显示出焦虑,反而露出一丝微笑,可见对于美军的刺杀计划,他其实是心中有数的。对于片中那个阿拉伯国家的民众而言,Nasir王子本是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的希望,然而,Nasir的弟弟——这位事实上的继任者——不仅昏唐无能,而日心思狠毒,可想而知,该国民众的牛活恐怕会越来越黯淡。 
  与Nasir王子一同被炸死的人中,有一个名叫Bob的美国人。Bob从美国赶赴中东,就是为了提醒Nasir王子,他可能会遭到刺杀,却不幸刚好遇上了这场爆炸。Bob曾经是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在中东地区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事实上,就在前不久,Bob曾依照来自上级的指示,前往黎巴嫩行刺Nasir王子。当时,Bob的上级告诉他,Nasir王子是一名恐怖分子,与基地组织有来往,在经济上对后者给予支持。由于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的线人Mussawi叛变,Bob的刺杀行动不但没有成功,就连刺杀计划本身也被Mussawi公布于众。为了逃脱罪名,Bob的上级竟宣称Bob的行动早已不在其控制之下,把刺杀Nasir王子的责任推到了Bob个人头上。Bob在调查后发现,事实上,刺杀Nasir王子的计划并非来自中央情报局官方,而是由一个名叫Dean Whiting的人在幕后策划的。影片虽然没有直接指明此人的身份,却暗示他是美国某个大律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在华盛顿颇有影响力,而上文提到的Connex石油公司就是Whiting的事务所的客户。而且,DeanWhiting也曾经与Nasir的弟弟接触,表示愿意帮助他夺取王位。作为中央情报局的特工,Bob效忠的对象是美国政府,而非大型石油公司的商业利益,因此他决定支持Nasir王子。 
  爆炸发生时,现场的另一名美国人——Nasir王子的首席经济顾问BryanWoodman——侥幸地躲过了致命的爆炸。Bryan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深信Nasir王子计划中的变革将会成功,而Nasir会像伊朗的前国王一样,在这个阿拉伯国家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Bryan甚至希望Nasir建立的民主国家将会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良好的影响。事实上,在结识Nasir王子之前,Bryan本是一名能源市场分析师,在日内瓦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当时,Bryan携家人参加了Nasir王子在西班牙举办了一个招待会。而就是在这个招待会上,Bryan六岁大的儿子死于触电事故。Bryan之子的死亡虽属意外,但或许也隐喻着,在中东的土地上,美国式的纯真理想也许注定逃脱不了夭折的命运。 
  事实上,本片的片名“辛瑞那”是华盛顿的智囊团对他们理想中的中东地区的称呼,即石油和财富的代名词。然而,真实的中东,远远不是美国石油公司的“辛瑞那”。Nasir王子去世后,他的弟弟登上了王位,而Connex公司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在波斯湾开采天然气的巨额合同。然而就在Connex公司为此庆功之际,巴基斯坦青年Wasim驾驶载有爆炸物的渔船,向Connex公司的天然气运载基地发动了自杀式袭击。Wa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