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簪-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手反应甚快,出手如电,可是却竟然落空了……不是他反应还不够快,而是他判断错误!他怎么也没想到,黄金鳞剑指的不是顾惜朝,而是戚少商!
知道进来的人是谁吧,知道太子佚是谁吧?
下一章就大结局了哦,揭开所有谜底~~~
终章
铁手反应甚快,出手如电,可是却竟然落空了……不是他反应还不够快,而是他判断错误!他怎么也没想到,黄金鳞剑指的不是顾惜朝,而是戚少商!
戚少商背对了黄金鳞,何况他全副心思都在顾惜朝身上,自然是未曾察觉。谁都来不及阻止,铁手甚至连出声警告戚少商也来不及。
只有对着黄金鳞的顾惜朝,越过戚少商肩头看到了直指而来的逆水寒剑,千钧一发,他一把拽过戚少商,将他与自己换了个位置。
逆水寒剑,当胸而过。
鲜血自他青衣上一点点晕开,顺着透胸而过的逆水寒剑身,滑落。
“惜朝!”戚少商目龇欲裂,一声狂吼。
铁手的铁掌也已到,黄金鳞整个人都飞了出去,铁手这蕴了十成功力的一掌落在他背上,肯定是活不成了。
黄金鳞落到地上,却是边吐血边仰天大笑:“哈哈哈哈……虽然没有能够杀得了二皇子,不过也算不辱使命了……哈哈哈哈……顾惜朝他将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哈哈哈哈……”
铁手慢慢走过去,沉了脸问道:“你究竟是谁?为什么要杀二皇子?”
“哈哈哈哈……我就是黄金鳞,黄金鳞就是我。不过,我是太子的人……哈哈哈哈……”笑声渐渐歇止,因为黄金鳞终于死了。
戚少商并不只是普通的江湖人。
外号叫做“九现神龙”的江湖人,断不会普通。
“龙”这个称号,原不是寻常人能用的。那是皇族的图腾,是天皇贵胄的象征。
他是当朝的二皇子,而他的兄长,自然是太子。
他看不得父皇的胆小懦弱、眈于美色,他看不得太子的阴险狡诈、荒淫无道。
他有大志,却处处受制。
他对父兄不满,却不得不恪守于孝道,不能发作。
他迷惑,他犹豫,他沮丧,他颓废,他消沉,于是他索性常常往宫外跑,至少在外面,在那个江湖,他可以暂且忘了庙堂,忘了宫里的事,忘了什么权力斗争,可以开开心心地做他的戚大侠。
铁手的确是他的好友,他在江湖上认识的好友。只是他不知道,其实铁手同时也是六扇门诸葛先生的弟子。他和铁手只是单纯的相识相交,铁手认识他却并不单纯。
“惜朝……”戚少商跪在地上,肩头抽动,紧紧握了顾惜朝的手,十指交缠,掌心相对,而掌中,是前世的他送给他的发簪。
顾惜朝身体在发抖,鲜血无法遏制般从口中汩汩而出,便像是要把全身的血都吐尽了。逆水寒剑隔空尚且能伤害他,更罔论当胸而过。戚少商无能为力,他只有紧紧地抱了他,一下下拥得更紧。
良久,顾惜朝停了轻颤,冰冷的身体似乎有了些温度,他笑了,双眸像余烬里的两朵寒焰,笑容似月色下一开而败的幽昙花:“至少——,这一次……我等到你了……”
“是的……惜朝……我来接你了……我终于来接你了……”他等了千百年,一直在等,他却把他忘了。他总觉得自己心头有什么一直在牵挂着,有什么一直在期待着,总觉得自己有什么当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可是他想不起来。
等他再想起来的时候,等他再一次像千百年前这样抱着他的时候,才发现窗外的天色已经越来越亮了,太阳就快要升起来了。
怀中人却不再动弹,越来越轻,越来越虚无,越来越模糊……浓黑的卷发变成了浅淡的黛青,淡色的青衫缥缈成清透的白……“哐当”一声,逆水寒剑掉在了地上,剑身上的鲜血、地上的鲜血也渐渐转淡,消失不见。
一阵轻风吹过,最终一切都归于空无,一切都了无痕迹,就像从来都未曾存在过,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有些东西,错过了,便无法回头,失去了,就再也寻不到。
戚少商慢慢站了起来,他手中紧握的,是那支千发簪,细细的裂口处,闪着血色的锋芒,在逐渐升起来的朝阳的光亮中一闪而逝。
戚少商负手于背后,凭窗而立,静看窗外越来越亮起来的天空,他的眼神,也渐渐地改变,一点点的改变,变得——不再是那个江湖人戚少商。
铁手跪下来,恭声道:“二皇子,铁游夏听候吩咐。”
“铁游夏,你可愿效命于我?”
“愿为二皇子效犬马之劳。”
“好!”戚少商突然转身,神色肃然,双眸迸射出厉芒来,铁手一见之下也是心头一震,忙低下头去。
九现神龙。
龙终要飞天。
宗皇帝,神尧次子,聪明英武,有大志,能屈节下士,推财养士,结纳豪杰。以兵入宫门,弑兄胁父,本是为大不孝。然既即位,广行仁政,除残去暴,设官安民,盛世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自古以来,未之有也。且锐情经术,开文学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政坐朝,日昃夜艾,未尝少怠。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摘自《太史公书》本纪第二 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