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史记 译注 目录 作者:佚名 >

第1部分

史记 译注 目录 作者:佚名-第1部分

小说: 史记 译注 目录 作者:佚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报任安书
  悲士不遇赋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列传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汲郑列传第六十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书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历书第四
  天官书第五
  封禅书第六
  河渠书第七
  平准书第八
  世家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卫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晋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郑世家第十二
  赵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是四十二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可见《史记》一书这时已基本完成了。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这正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我们今天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看到了司马迁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