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作者:刘志福-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上偶有拖拉机带着巨响开来,又开过去,曹老师在后面大声要井河小心。
曹老师:井河,把你叫来,你媳妇准生我气了,孩子太小,正使唤你。
井河:没事,客气话您别跟我说。
5、日外,路上
村路有些崎岖。
井河在这样的路上骑车,技术显然很有底子,他躲闪着可能造成颠簸的地方,很好地把握着平衡,自行车在颠簸的路上发出很大的声响。
井河:曹老师,您说神不神,我儿子,脚丫子和我这根手指头一样长(井河伸出食指对老师比画着)。
曹老师:你准备啥时候走?
井河: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要是您没有别的事,我今晚就回县里住,明天就能赶上早班的火车。
曹老师:你早点儿回吧。让你大老远跑一趟,花工夫花钱,不合适。
井河:您又来了。
6、日外,路上
前面是一个十字路口,因为有桥,路高出一个坡。
桥头站着一只白狗,它显然是在赶路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的,它看着自行车来的方向,似乎感受到某个熟悉的人或某种熟悉的气息,所以才停下脚步。
井河看到白狗也愣了一下,他下意识地捏了车闸,车子猛地晃了一下。曹老师差点儿掉下来,他赶紧抓住井河的腰。
这时,白狗真的朝井河跑了过来,它很亲热地在井河的车前停下来,看着他,似乎在等着他认出自己。
井河一只脚点在地上,车子一歪,曹老师也站在地上了。
井河抬起头,他一下子看到了白狗的主人。
7、日外,同上
这时,白狗的主人,已经从井河和曹老师的面前走过了路口,她背着一大捆长长的芦苇(或者别的什么秸杆之类),人整个被芦苇埋在下面,根本就看不到她的脸,如果你不仔细看,连她的头都看不见。整捆芦苇就像长了腿。
但这显然不是一双好腿,由于有残疾,她走路的姿势很不协调,但是她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姿势,依旧可以做她要做的事情。
井河像被施了定身术一样站在那里。他看看狗,又看看那个背芦苇的人。
白狗看看他,转身看看主人,还是决定转身找主人去。
井河:暖?
曹老师:(他站在井河的身后)是暖。
井河猛地回头看了曹老师一眼,他似乎感到有些突然,但又并不意外。
曹老师没有说话,他也看着井河,等待他做出决定。
暖已从桥上走过,拐上一条更窄的岔路。
井河把自行车支在路中间,大步朝暖跑去。
井河:(喊着)暖,暖。
曹老师摸出一支烟点上,蹲在路边埋头点烟。他再抬头时,不远处井河已经追上了暖。
8、日外,小路上
听见有人叫她,暖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
暖侧过身子,从背的东西下面斜着向上看,这使她的神情显得有点儿古怪。
暖的头发散落着,因为出汗而湿湿地贴在脸上,她习惯性地捋了一下,露出脸来,这是一个曾经漂亮现在已经有些憔悴的女人,模样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老一些,由于正在干活儿,人也有些狼狈。
井河站在暖的前面。
井河:暖,是我,我是井河。
暖一歪肩,很熟练地把大捆掀到地上,揪扯了一下因为背东西而歪斜的衣服。
暖:我还不知道你是井河?
井河:没想到在这碰见你。
暖满身都是干活儿留下的灰尘和一片一片汗湿的痕迹,背东西的绳子在她身上勒出的痕迹清晰可见。
白狗悠闲地在水边喝水。
暖走到河边去洗脸。又洗到胳膊,肩膀。她很热。当着井河也没有什么避讳。
井河站在桥上看着她。
井河:我今天早上才到。曹老师家承包鸭棚的事情,让我来帮着说说。
暖:我听说了,曹老师两年多的委屈,你几句话就摆平了,镇长和你在一起喝酒,村里人都在夸你有良心呢。这鬼天气,不把人蒸熟了不罢休,立秋几天了,白他娘立。
井河:是,是。
暖一边走过来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衣服,因为洗脸,前襟上湿了一大块,隐约可以看见里面的花背心。因为腿有毛病,她脚上的鞋也显得很不合适,磨损也很厉害。
井河:我以为你早就不在村里住了,你好吗?
暖:(略显冷淡地)好?啥叫好?有吃有穿,有孩子有丈夫,除了腿瘸,什么都不缺,浑身上下都不疼,算好吗?不知道你们城里人啥叫好。
井河:暖,你还恨我……
暖:(打断)恨你?老天爷才可恨,憋着雨不他娘下,把人活闷死,来,搭把手。
井河:我用车给你推上。
暖:算了吧,屁股大个地方,怎么推,帮把手。
井河:你等着。
井河返身跑回去推自行车。
自行车还站在原来的地方,曹老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自己走了。
等井河推上车转过身来,暖已经自己把芦苇背到背上了。
白狗跟在她的身边。
井河犹豫了,他站在原地没有动。
暖从草下面斜着往后看井河。
暖:不走就到家里坐。骑上吧。
井河没有说话,也没有再追上去。
暖:(固执地)骑上走吧。
井河似乎明白了暖的用心。
井河:我会去你家坐。
井河把自行车掉转车头,就在自行车掉转车头的瞬间,时空发生了变化。
'画外音'
井河:看到暖,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乡,我不敢。
'闪回'
第三章
电影文学剧本《暖》(2)
9、日外,场院
秋千上的主观镜头:
阳光灿烂的正午。
集体经济时期的场院,社员们聚在一起干活儿,高音喇叭里放着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鼓风机把谷壳高高地扬上天,打稻机周围暴土扬场。
场院上有一个个高高大大的稻草堆,充满怀旧意味的景致。
镜头奇怪地上上下下,不断变换着视线。
十七八岁的井河在秋千上荡着,一脸非常兴奋的表情。
秋千高高升起,又轻轻落下,井河眼里的景物不断地变换着形态。
10、日外,场院边上
在场院边上,几棵大树铺下一片阴凉。在树下,架着一个高大的秋千架,两条很粗的绳子下面悬着一块一尺宽、两尺多长的厚木板。
一群人在排着队玩秋千,高的高,矮的矮,人挨人挤在一起,其中有孩子也有大人,大家都很急切地看着正在玩的井河,等着快一点儿轮到自己,孩子们嘴里大声地整齐地替他数着数,一个来回数一个数,几个更小一点儿的孩子,则蹲在一边甘当观众。
井河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小孩子们的眼睛随着秋千的摆动而转动。
11、日外,秋千架下
暖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天生的漂亮和开朗写在脸上。身上的衣服又小又不合身,手腕和脚腕都露在外面。但是她还是出众,她脸上的表情比别人更急切一些。嘴里数着数。回头看一眼排在她身后的比她矮一块的孩子,得意的表情也写在脸上。
大家一起数到了“50”。
秋千上的井河便不再用力,秋千慢了下来,还没有完全停稳,暖就跑上前去拉住还在荡着的绳子,让井河下来。
井河依依不舍,但是也只好下来。
暖把绳子往后拉了一段,然后迈上去,往前一荡,就上了秋千,意犹未尽的井河灵机一动。
井河:暖,我推你吧。
暖:推,快推。
井河从后面使劲一推,秋千开始荡起来了。
暖:大点儿劲儿。
当秋千再次荡回来的时候,井河又推她。
当秋千再次荡回来的时候,井河一下子蹿了上去,和暖面对面一起站在秋千的踏板上。
孩子们一起起哄。
井河使劲荡起秋千,秋千越来越高。
暖的脸上是兴奋的表情。
孩子们开始为他们数数。
秋千上,两个人面对面,身体紧挨着身体,表情是一样的兴奋和快乐,秋千越荡越高,风越来越大,两人的衣服和头发在风中变换着姿态。
田野和村庄在一起一落,所有的景物都在飞翔。
井河与暖在荡着秋千,下面的孩子们仍然坚决地在数着数。
井河看着暖的脸,两张脸挨得很近。
暖:(兴奋地)林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井河:我看见稻谷堆的尖了,哑巴在稻谷堆上干活儿呢。你呢?
暖:我看见北京了,看见天安门了,看见毛主席了。
秋千高高升起,轻轻下降。
下面孩子们的数数声。
12、日外,秋千架
场院边,秋千在不停地来回摆动,秋千上的人在不断地变化,有青年,有孩子,有老人。
'画外音'
井河:每到收获的季节,场院上的秋千就成为所有人的快乐,对故乡的回忆永远是和秋天连在一起,和秋千连在一起。
'闪回完'
13、日外,黄昏,曹老师家的院子(或堂屋门口)
曹老师老两口在忙里忙外地为井河准备带走的土特产,他们惟恐带的东西不够多,恨不得把家里有的东西都让井河带走。
井河从外面回来,把自行车支好,站在院子里发愣,像丢了魂似的。
曹老师:井河,不早了,到汽车站还得20分钟,我骑车子送你。
曹老师的妻子:你什么时候到你哥那里看你妈,一定给我们带个好去。
井河:曹老师,我今天不走了,住下。
曹老师看着井河。
井河有些疲倦的神色。
曹老师:好,好,不走也好,他娘,点火作饭,我和井河喝两杯,中午的酒没喝舒坦。
14、夜外,曹老师家院子里(或厨房)
井河和曹老师在院子里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