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暖 作者:刘志福 >

第17部分

暖 作者:刘志福-第17部分

小说: 暖 作者:刘志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中很多地方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有点儿像国画中的山水留白? 

        霍:主要是因为这部影片中情绪的东西比较多,较之其他影片更忧伤、凄美一些,所以在创作手法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段挥之不去的故事,哪天说不定就会冒出来,无论你出去多长时间,你都会割舍不了。 


        追忆之旅——寻找人生解药 

        人有机会忏悔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那至少意味着这个人还有机会找回自己的良心。《暖》就是在一种欲说还休的矜持中讲述了一个有关良心与责任、爱与背叛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有着人生的悔与悟,也有人生的无常与因果。 


        在影片中,暖是一个命运起伏和落差比较大的人。 

        秋:在一开始的人中间,暖其实是最想离开的一个,但是她把这种离开更多地寄托在别人身上,所以她一次次地等待,一次次地失望,最终成了残疾。而影片延续暖梦想的就是她女儿,小女孩儿对外面的一切都很好奇,而哑巴似乎也看到了母女身上传承的这种东西。 


        在这部影片中,你们最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秋:我儿子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后说他记住了里面的一句台词,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当时就跟他说,记住这句话,你这辈子都够了。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寻找后悔药的过程,人继续的追求就是看有没有机会弥补。我其实对井河这个人物想得也比较多,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弥补。影片结尾,井河再次承诺一定要把暖的孩子接出去,这就是他的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好似幸福的,他还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有些人就是这样,在离开很久、失去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霍:我们一生中会无数次地被人伤害,也会无数次地伤害别人,但最终回头看还是会觉得很温暖的。 

        不管怎么说,这部影片还是秉承了你以往作品的一些风格? 

        霍:你的表达符号是你的,这种东西是不会轻易变的。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靠感受和感觉的,尤其是一些带情绪的东西。我就是想表达那种感觉,而我的敏感就必然地会在我的影片中体现。 


        太感觉的东西会不会消解了人物和故事呢? 

        霍:也许会。《生活秀》很实,但是它是否比其他影片好也不好说。 

        您的《那山,那人,那狗》艺术价值很高,但国内的商业成绩很差,而这部影片的商业性好像也不强? 

        霍:是,影片的商业元素比较少,主要还是要尊重小说和作品本身的东西——应该说不是很商业的那种。我觉得电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导演要做适合自己的影片,避免出现文艺上的单一。其实商业不商业主要看你的初衷,商业的意义是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看的,我们到江西去拍的时候,看到那个环境,我才明白一个人想要离开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那里有些脱离尘世的感觉,人显得很单纯,这就是我心里想抓住的东西。 


        秋:他的风格对普通观众来说,接受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而从创作角度来说,我也不知道他笔下的那些诗情画意观众能不能接受,是不是很到位。这种风格真实吗?我们把人是不是想像得太美好了?我常常会怀疑。我们主观了,那我们离真实是不是远了? 


        霍:我觉得一部片子拍完了,就像是又做了一个东西放在那儿,剩下的就是别人的事情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的事情。而说到影片的发行,导演是很无力的。 


        从挑选演员的角度讲,为何会挑郭小冬和李佳两个新人? 

        霍:这两个人是同班同学,和我以前合作过一些小角色,我对他们比较了解。尤其是郭小冬,他是从农村出来上大学的,他的经历和主人公井河也有点儿像。 

        您觉得应该如何帮助观众解读这部影片? 

        霍:这部影片里面没有什么前卫的手法和新的手段,你要做的是去细细地品味它、感受它,主要有一种忏悔的东西在里面。 

        《电影艺术》 

        2003。12期 

      第五章
      郭小冬,十分本真、十分认真

        闻元元 
        刚从日本马不停蹄赶回国,《暖》的男主演郭小冬只能在北京短暂停留,第二天他就必须赶赴上海,电视剧《红粉世家》还等着他回去拍戏。 

        我觉得获奖理所当然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性活动,心情非常不一样:激动、兴奋。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电影节。”——这是郭小冬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看来,他还在兴奋的余波中回味着。 


        “当时还有一部法国的电影和我们一起角逐金麒麟大奖,评委和媒体也很看好那部片子,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据郭小冬回忆,当时在巩俐宣布奖项时他紧张得不行:“哎呀给我急得呀,赶紧宣布完了就得了!”当最后一项压轴大奖——金麒麟最佳影片奖公布的那一刻,“我和李佳的双手紧握,都能感觉到对方手掌心里的汗。” 


        “当听到‘霍建起’这三个字时,我们就已经从座位上蹦起来了,追光和镜头都对准了我们,全场一片欢呼,也不管眼前是谁,搂过来就抱。” 

        本片的原著莫言在一次访谈中称“非常认可”郭小冬塑造的林井河,这让郭小冬很感动。“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在考上电影学院之前我就是一个北漂。所以我很能理解剧中人物的感受,我觉得我就是那个人。” 


        《暖》在电影节上一共放映了五场,场场爆满。“在看电影的时候安静极了,除了看电影时哭泣的声音,抽纸巾的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声响。”说到这里,郭小冬很感慨:“他们是来欣赏我们的电影的。”“我觉得它获奖是理所当然的。” 


        我很想和潘虹演对手戏 

        采访郭小冬当然不能忽略他现在正在拍摄的《红粉世家》。这部由佟大为、孙俐、潘虹还有他联合主演的电视剧据称是《金粉世家》的后续篇,作为男二号的郭小冬在剧中饰演一个悲剧人物,与佟大为有着诸多的对手戏。“我其实还很想与潘虹对戏,因为和这些有经验的优秀演员合作,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很可惜,因为剧情安排,我们没有对手戏。” 


        我不知道什么角色适合我 

        由于语言不通,在东京电影节上郭小冬很遗憾没有看到更多的好电影。“因为都是日文字幕观看起来有很大障碍,所以没有看太多其他的电影。”当问及他个人喜欢什么类型的片子时,他回答:“《刺激1995》”。这个片子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早就被国内影评奉为经典的电影,郭小冬对它的评价非常简单:“太好了。” 


        “你自己觉得什么类型的角色最适合你呢?”当他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非常天真、非常认真地说:“我自己觉得呀?哎呀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尽可能多地塑造一些典型的人物,其实,我选择那些让我有表演欲望的角色。” 


        后记 

        采访的过程中,郭小冬不断地给我的杯子里加水,时不时讲着笑话,还间接穿插一些有趣的小动作。他不浅笑微笑,而是把笑容做到十足,这让人感觉非常真诚。采访结束时他还给我一叠纸,说:“这是我在东京的日记,你回头看看。”一个非常天真的青年,一个非常认真的演员,就这样跃然眼前。 

      第五章
      怀旧伦理与社会症候

        ——解读影片《暖》 
        卫禹兰 

        很少有影片把走出故乡的愿望表达得这么强烈却朦胧,而且美。女主人公暖天生丽质,清高自傲,心向着故乡以外的远方。在第一个闪回段落中,荡漾在秋千架上的暖问井河看见了什么,井河的回答老老实实,而暖说:“我看见了北京天安门。”走出去,对她来说,是一种朦胧的美好愿望而不是明白的功利诉求,于是这个青春美丽的少女自然地在无意识中把这种愿望和爱情嫁接起来——她爱上了从省里来的英俊的小武生。同故乡的人比起来,小武生优雅而优越,在小武生给她上妆的场景中,暖调的、几乎是金色的晖光,暖的精致脸孔、充满崇拜和憧憬的目光,小武生的细抹慢描,构成一幕迷人的影像,似乎经过小武生的画笔改妆的她才是心目中的自己。而当第一场等待落空,暖和等待对象又自然转嫁于井河——这个曾经青梅竹马的玩伴而今他乡求学的大学生;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着,暖拖着一条残腿也就拖着自己的自卑和认命下嫁了哑巴,一晃十年。 


        可以这么说,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个具有自动重复性的三角结构,在这种重复性中,井河代替小武生进入象征界,哑巴代替井河进入现实界,而女主人公暖一直徘徊在想像界的错觉中。从文化的内在规定性来看,即使她没有身陷残疾,等待也是无望的,因为考上大学从而走出去的井河就像小武生一样与她分属两个阶层,十年后井河回乡已经有面子在镇长面前替人说话,他的单车、糖和自动伞都无声地标志着难以逾越的社会地位,他和她的道路只能平行。对于暖,这意味着理想的破灭和命运的绝望,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悲剧。 


        当然,影片给人的观影感受不像真实这般残酷,而是感伤和温情。感伤是因为叙事主体并非暖而是井河,叙事方式不是观照现实而是追忆往事的主观式叙述,恰如那四个字——往事如歌,一首挽歌,让人无限怅惘。温情缘于补偿性的叙事安排,与莫言的原小说《白狗秋千架》将回忆的忧伤和现实的残忍一起展示相比,电影《暖》一是让十年后的女主人公依旧保持了人性的淳朴,二是用哑巴的爱和善良安慰观众,三是以哑巴的出于爱情而毁信的行动暧昧了“我”的不守信用,四是通过“我”对暖的女儿(作为暖的延续)的承诺而弥补了“我”的过错,于是在片尾高潮处,当小女孩儿说出“爸说让叔带我和我妈走”时,影片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中国人的真善美的人伦情境,就像人名和片名都有意取作“暖”。这种感伤和温情还取决于影片的美学追求,取决于作者苦心经营的诗情画意,就像霍建起那句听上去很惊世骇俗的话“艺术未必要直面现实”一样,影片在美学追求上一定程度地超过了人物和情节。克制的摄影,刻意的构图,有意用冷调来烘托暖调,对拍摄场地徽州的选取,对淅沥小雨中的红伞、狭窄悠长的雨巷、水牛、鸭群、草垛、春蚕、芦苇、秋千架等细节的留意,以及复杳咏叹的音乐,接近于中国诗画中的意境,恬淡含蓄。 


        影片《暖》可谓一次彻底的怀旧,即使片中的现在时也得让我们追溯到80年代。值得注意的是,《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