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3期-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谐的能力、追求内在气质的整体性的能力,能拯救当代碎片的、矛盾的、玩世不恭的写作方式。二是民族诗歌对时代现实、国家命运在高度介入后的最忠实的记述能力,有一种扎根生存状态、呈现人文关怀的道德力量。
长期从事农村、粮食、淮河灾难史等问题研究的陈先发,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尤其强调诗歌中的道德力量,他从农民的疾苦出发,呼吁大家写诗时,一定要站得更高,要有悲悯情怀,诗歌,应该体现一个诗人的道德力量。“农民群体很大,然而很孤单。我虽然关注农村,但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感觉。诗歌是应该有教化作用的,应该是社会的一种引导力量,因为始自《诗经》的汉诗,是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审美能力、情感体系和道德体系的主导力量之一。中国人的道德力量的形成,情感的形成,中国的诗歌是发挥了主导作用的。”
对于陈先发所说的回到传统去,近两年一直从事图书出版,且做出了不俗业绩的叶匡政,则结合自己的创作感受,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说,15岁起;他就开始诗歌创作了,也读了很多圣贤书,现在是一个文化庞杂的时代,我们更要提倡对传统的回归,诗歌是有难度的事情,不管怎么说,诗歌要有境界,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回归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干巴巴的说教,或让你写假大空式的“干诗”,我们特别需要补课,尤其传统文化的课。
徐南鹏认为,道德不是诗歌固有的品质。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有良心的诗人,他要担起更多的社会道义责任,在自己的作品中灌注更多的教化力量,绝不是什么坏事。任何道德形式,都会规避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群,同时也在另一部分人群中失去效用。诗歌本身有自省的倾向,这也是道德力量的一部分。
来自浙江的女诗人叶丽隽,做过中学美术教师,常以风事为笔名在网上晃悠。沉静、内敛的她,发言时却是一针见血: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非常态的,不论是对于诗歌,还是对于人。什么是道德?什么又是道德的标准答案?谁如果说清楚了,谁就可能是一个高调者。我只是相信,诗歌是培养道德底色的途径之一。诗人也是人,甚至,要更关注“活着”的人,他的身上就聚集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共性:欲望、渴求、向往、痛苦、苍茫、绝望……,但这样才是真实的,是可感的,是人性的。诗歌要承担什么?是沿袭传统,崇尚道德力量,还是悲天悯人?在我看来,诗歌唯一要承当的应当是诗作者自己的心灵。
本次青春诗会特约编辑、诗人大解是原《诗神》杂志副主编,写诗,编诗多年,说话不紧不慢。他认为,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你可以有自己的写作诉求,但你这种诉求有时对别人也可能造成某种“强求”。大解说,严格说来,诗歌是没有确切的标准的,也许,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刊》编辑大卫认为,在当代,强调诗歌中的道德力量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需要的,但不能拔高,否则就成了一种姿态。其实,诗歌中的道德力量和悲悯情怀其实是有限的,它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没有错,关键是,这种关注只能是诗歌题材的一部分。大卫认为,诗歌本身所要承担的力量是有限的。诗歌创作更应该强调的是真实,更多地要关注一个人的心灵。每种题材,不管你怎么写,都要有心灵的力量。
针对大家的看法,《诗刊》编审周所同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优秀的诗篇除了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富于艺术资质和品格之外,还应该勇于面对责任的承担,对生活对当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前不少诗歌作品只在语言和技术层面上用心用力,却忽略了对生活和现实应有的凝神或关注。作为一个诗歌编辑,我多么希望读到那些既有艺术品位,又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厚重之作;我也期待诗人向日益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靠得近些再近些。与生活和现实保持同步,与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才可能写出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写什么?怎么写?
湖北诗人阿毛现在写起了小说,对诗歌确实又难以割舍,在诗与小说之间,她只能脚踩两只船。这个在诗会期间老是亲自头疼的女子,发起言来掷地有声:现在诗歌不是讨论道德与否的问题,也不是无名高地与沼泽地的问题,而是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
同时身为画家的山东诗人孙磊,一头印象派的长发。他用绘画术语来形象比喻自己的观点:笔墨当随时代。他认为,笔、墨就好比是诗歌的传统、诗歌中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和悲悯精神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在当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创作的复杂性。
北京诗人大平认为,写什么与怎么写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吾手写吾心”。他认为诗人现在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对目前中国新诗的状况感到很满意。
陕西诗人周长圆,是站起来发言的,他强调的是自己的祖辈的农民身份,他在农村做过农活,吃过不少苦。他认为一首诗要有感情的力量,技术永远不能打动人,打动人的永远是你那一颗真诚的心。
叶丽隽对周长圆的说法进行了补充:记得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受奖演说时这样说过:蛋白质分子首尾相连,构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其中的运作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然而人们何时才能真正解读自己的心灵?
对于口语诗,北京诗人朱零表示认同。他认为,口语诗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尤其是对细节描写是值得肯定的。有些口语诗,达到了相当高的境地。有些人以为口语诗好写,纯属误解,其实,口语诗难度更大,否则口语就成了口水。他强调诗的细节问题,写细节就需要敏感。诗人如果敏感,几句就能打动人。至于诗人应该表达什么内容,朱零认为没必要去苛求。
19岁就写诗的刘福君,一直坚持“在低处向上歌唱”,从经济发展中的诚信问题,引发了真诚的重要性。他说,无论对生活,还是艺术,一个诗人,都要真诚。
王太文半天只嗫嚅出一句话:我写,是因为生命的不平静与不平衡。
对于青年诗人们的争论,李小雨表示理解。她说,走过了近百年历史的中国新诗,始终保持着它的先锋性和青年性,这是它的活力所在,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原因,新诗正是在探索、争论中前进的。而人类精神活动的深刻性即在于展示一种生存现实,展开认识世界和自己的生存空间,诗歌则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现在最重要的是,一个写诗的人,大可不必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更需要诗的人,他不可能离开一种比生活和现实更强大的力量。
从安徽到江西
22日研讨会刚一结束,改稿会就紧张而有序地开始了。李小雨、周所同、大解、大卫像小组长一般,把分到自己名下的成员拎到手,然后,闭门修炼。面对这一批表面谦逊内心自命不凡的家伙,四位编辑他们各有各的套路,或集体讨论,或单个上课,或群起而攻之,或一个一个地车轮战,一时间,有的房子里欢声不断,有的房子里愁云惨淡——不过,笑声与愁云,风水轮流转。
23日上午,参观皖南著名古村落南屏、关麓、宏村、西递等名胜,下午和晚上继续改诗。
24日,全天饱览黄山奇美风光。
25日,一辆大巴从中城山庄出发,把与会诗人拉往江西,一路欢歌笑语不断。 本届诗会纵跨两省,两省诗歌互动。从瓷都景德镇去九江的路上,大家看了浮梁古县衙。在瑶里风景区,大家在古老的水车旁和老
窑址旁大喊大叫,对着尚未开发美到纯粹的瑶里的水、树、鸟想认亲戚。
在景德镇去南昌的高速公路边,是已成熟的大片大片稻田,这些腰身很重的农作物,因为成熟而低着头,在稻田上面,天空,高而远——高得一尘不染,远得如在眼前。坐在车里,感叹,天空从来没有像在稻田上这样湛蓝。也许,是鄱阳湖的水,把风,洗轻了;把云,洗软了。
25日晚抵达南昌,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华与秘书长李晓君,设宴款待风尘仆仆的诗人们。是夜,下榻于省政府后门的建设宾馆。
26日晨,与会诗人和江西诗人举行座谈会。
李小雨对江西诗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与会者介绍了此次青春诗会的情况,她说,这次青春诗会非常成功,青春诗会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2004,对于青春诗会来说,是值得纪念也应该纪念的。为此,《诗刊》精心做了前期策划:一、与实力雄厚的中坤集团合办。二、与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中坤集团,黟县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会场选在极富地方特色的有数百年历史的叶氏祠堂,朗诵会由中央电视台10月1日播出。三、与江西方面联办,精心设计了一条浪漫的“诗歌之旅”,游完黄山,再看瓷都景德镇,最后穿九江,抵达英雄城市南昌,与江西作协联办“青春中国”大型诗歌朗诵会。此次青春诗会,《文艺报》与《文学报》均派出了记者全程跟踪采访。
26日下午,与南昌的部分高校学生,在江西文联大礼堂举办了隆重的“青春中国”朗诵会。大学生们和与会的诗人们争先恐后上台朗诵,歌唱伟大的青春,讴歌伟大祖国的55周岁生日。
27日上午,参观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秋水广场等南昌著名景点。诗人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手指,映在江西的红土地上。下午,全体与会诗人,踏上各自归乡的行程,怀揣诗的火种。
南屏关麓·第二十届青春诗会关键词
南屏关麓一·第二十届青春诗会,必将以她鲜明的印记,走进当代诗歌史。
本届青春诗会的特点,可用“321”来概括。即:3个问题的提出(新诗的处境,道德力量的加强与否,写什么与怎么写),2个省份(先是安徽,后到江西),一个目标(写出好诗)。关于本届青春诗会,还有几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
约稿:《诗刊》每期封二连续发布青春诗会征稿通知,并有选择地向一批诗人约稿。为了扩大选稿面,在一些优秀诗歌网站也发布了消息,一时间来稿者众。
选稿:公开,公平,公正。最后由编辑部集体定稿,定人。有时,为了一个人员的确定,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报请常务副主编终审通过。遵循一套严格的选稿审稿程序,最大可能地不错过每一份优秀稿件。最后在千余份来稿中,确定14人人围。至于没有入选的诗人作品,《诗刊》将在重点栏目推出。
互动:本届青春诗会与北京大学诗歌中心主办的“南屏诗会”穿插组合,青年诗人们与全国著名的教授、学者、诗歌批评家共同“我说新诗”,增强了联系,深化了诗会的理论主题。
黄山:这是第二次在黄山举办青春诗会,上一次是2002年,两次都看到阳光,灿烂。以后,青春诗会与黄山将结下不解之缘。
花絮
红色条幅:此次青春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