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

第20部分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20部分

小说: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谨慎自己的私心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为人处世必须。子思在《中庸》第一章里就教人:“君子应谨慎自己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自己有所听不到的东西。看不见的善于隐蔽,不明显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须慎防。”

  一个人太自私了,如何与人相处呢?这是许多人思考的问题,韩愈说:“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过于利己,必会损人,与他人的关系自然出现失衡,所以没有约束私心的功夫,很难干成大事。方学渐曾经详细评论这种功夫说:自我反省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学问。当晏子独居的时候,从内观察他的本体,深湛清醒的样子,这就是天理。存在着天理而欲仿自退,这是第一等功夫。从内部观察这里面稍有染着的,这是人的欲念。检查欲念,从那里做起,一扫而去,就看见了本体。制止欲念以存天理,这是第二等功夫,以省察的功夫最为重要。一觉察到私念起来了,马上就克制、杜绝它,自然纯正的是天理而已。

  明朝山东诸城知县杨椒山说:“心为人的一身之主,如同树的根,如同果的蒂柄,最不能先坏了心。心里如果保存了天理,保存了公道,做出来的都是好事,就是君子这一边的人了。心中如果存留的是私欲,是私意,虽想做好事,也常常有始无终;虽想外面做好人,也会被人看破。如同根衰树枯,蒂坏果落。所以人千万不能把心坏了。”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实验者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十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当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来是没有红点的。

  如果省略第一步,没有让黑猩猩先接触到镜子,后来它虽然看到镜中的自己头上有红点,但不会用手去摸,因为没有以前的自我可作比较,就无从判断。没有比较就没有抱怨,就不会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愿放上去的装饰品搓掉。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时,就只好任人摆布,添多了,减少了,都不会抗争,但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了,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是不可逆转的,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所以人需要不断地内省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孔子说:“人苦于不自知。”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曾将人类的探索与发现称之为个人成长的过程。然而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成就,都得先由内心的意愿与组织开始。一个人如果内心荒芜,毫无头绪,自然无法成事。发现内心的自我,而发展成自我的人格,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必须从不断的赞美与肯定中,得到鼓励。别人的赞美与批评,都是外在的因素,我们不能永远靠外来的评判来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的探索、发现才能接近真正的自我。

  一个成长的人,越能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越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也越能明白内心世界,而能控制自己的喜乐。发现,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同时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谈交流。善待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有机会有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机会。  
准备赢得一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塞;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

  说话提前有准备就不会自乱方寸,做事提前有决定就不会头绪不清,行动提前有安排就不会慌里慌张,道路选定以前有目标就不会举棋不定。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活动家说:“我无论与任何人谈判一件事,在此时此地此事上,应该怎样说,以及对方大概会怎样回答我,我又应当怎样回答对方,等等,许许多多问题,在没有考虑妥当以前,我是情愿在他门外徘徊几小时,甚至回家思索几天,等到有把握以后,才与对方会晤谈判的。”

  任何一位伟大的事业成功的人,不是成功于他成功的时候,而是成功于他距成功很久以前的许多时间、许多事件。

  儒家认为:存在于内的人,为学问的储藏,道德的储藏。存在于外的人,为计划准备,力量的准备,一切能成为“事业资本”的准备。治理国家还是经营企业,都得重视准备,未雨绸缪,格物致知,功到自然成。

  《诗经·幽风·鸱鹗》上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撤到那桑土上,修理好房屋窗户。现在的平民百姓,谁敢侮辱他们。”

  孔子说:“做这首诗的人,他知道吗?能治理这个国家,哪个敢侮辱他们。”人必是自我侮辱,然后人们才侮辱他。国家自己有内战,然后才会受到他国的攻伐,有了准备就不怕他国的挑衅。至少不会匆忙迎战,一战即败。

  尉缭子在他的《十二陵》中说:“有威在于不变动,有好处在于因时,机会在于应付事情,打仗在于鼓舞士气,没有困难在于有准备。”

  一个人大到经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大事业,小到仅仅关系到一两个人的小事,如果不预先有准备,尤其是严格的准备,或是多方面的准备,就不能满足自己愿望,难以成就。

  俾斯麦无论任何大小事情的计划,经常是在很长时间内作好准备,甚至在几年前就有所考虑。他在估计到一切事件的价值、变化情况后,便谨小慎微地做多方面充分的预计,再画上适当的路线,在计划决定以后,就选择适当的时机全力以赴地做。

  有人评论俾斯麦在进军罗马以前,早就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而俾斯麦也承认说:“我们的发展,在于平常对军事、政治方面,都有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实力准备,所以才有以后进军罗马与夺取政权的成果。”

  在欧洲战争尚未爆发以前,因为兴登堡与威廉出现了两次不和而告退,所以俾斯麦才有以后在欧洲战场、远东战场的成功。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那里的森林与湖水之间精心筹划,甚至许多细节问题都想到了,所以才有后来大量消灭俄军的建树。  
处世慎密的人在于神妙的谋划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易·既济》

  中庸思想强调做任何事都要做好。怎样做好?“预谋”是重要的一点。尽管儒家不谈兵法,但中国兵法中的思想许多都符合中庸之道,例如:“谋政谋兵,谋敌谋友,谋战谋和,谋取进谋退,都要以近于神秘为上策。守住了这个秘密,使敌人不知道;使用了其中的妙计,使敌人不能测定,这就是作为谋略学中的神秘原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事与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复杂,如何处理,如何相处仍离不开恰到好处的中庸智慧。

  事情想做好,得明白凡是重大事情的策划之际,它的秘密性非常重要。战略与政策谋略获胜的秘诀,一在于计策的周全详备,二在于严守机密。乘敌人或对方不防备时出奇制胜。所以《易经·节爻》中说:“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孔子说:“祸乱所产生的原由,就是以语言作为队梯,做君主的不慎密就会失去大臣,做大臣的不能保守机密就会丧身,重大的事情不能保守机密就难以成功,所以君子慎密,而不轻易说出来。”

  老子说:“鱼不可脱离深渊,这样才能得到保全,国家中精良的先进武器不能随便展示给人们。”

  鬼谷子在《谋篇》中说:“圣人的方法在于隐蔽与匿藏。”又在《摩篇》中说:“圣人的谋略在于暗处,所以说神妙,成就于明处,所以说神明。”

  在事业上,我们的原则是,尽量探求他人的秘密,而全力隐藏自己的秘密。尤其在筹划大谋略、大计划时,更应如此。所以姜太公在他的兵法中著有《阴符》、《阴书》的篇章,并且明白提示“神机鬼蔽,是阴阳相胜的道术。”

  中外无数战例都证明:一个计谋的成功在于能保守秘密,失败就在于泄密。所以军事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严守机密。用一人做的事,不能让两人知道;明天的行动,不能在今天就泄露出去。诸葛亮用兵仔细地推敲计谋中每一细节,谨慎得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所作所为都能保密,还要防止在言谈中泄密;在容貌上要做到不露声色,还要小心表情上泄密;表情上做到了隐藏不露,还要当心在说梦话时泄密。很多将领都知道部队在行动前一定要隐蔽企图,派谁执行任务先不告诉他。如果某些可以说的,也不妨先说,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常常与他开诚相见,坦露一些秘密是为了更好地保密。

  历史上,因稍一疏忽,泄露了机密,而前功尽弃的事实在比比皆是。

  《淮南子·铨言训》中说:“圣人不为名而丧身,不为谋而外露,不被智慧主宰。藏在无形之中,行动也无踪迹,遨游无自我。所以圣人掩藏起聪明不露痕迹,把足迹藏于无为之中。”

  《淮南子·兵略训》中又说:“用兵贵在谋略使人不能测定,把兵力隐匿起来,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使敌人无法防备。谋略看得到就完了,实力被敌人知道就受制于敌。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上能隐瞒天,下能隐瞒地,中间能隐瞒住人。”

  总而言之,重要的军事计划、政治谋略,没有不是以隐瞒为上策的。做人是同样的道理,可以隐瞒的一定要隐瞒,与人无关的不对他说,不必告诉人的就隐瞒住不告诉他。自己的长短都隐藏住,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更加如此,隐藏在不露形迹之中,就是最好的方法。

  刘向所撰的《说苑》中记载: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的计划,计划还没有实行,就被国人知道了,桓公觉得奇怪,便问管仲,管仲说:“国家中必然有圣人在。”

  于是,齐桓公命令仪仗队进来,分级站立。管仲指着东郭垂说:“你就是讲伐征莒国的人吧!”

  东郭垂如实回答说:“是的。”

  管仲继而问:“我不说攻伐莒国,你为什么要说攻伐莒国呢?”

  东郭垂平静地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用计谋,小人善于用心意,我私下猜测到的。”

  管仲说:“我不说攻伐莒国,你怎么猜测得到呢?”

  东郭垂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悠然喜乐的人,是钟鼓的神色表情;神色严肃、清静的人,是一副哀丧的表情;神色充满着兴旺的人,这是要兴兵作战的表情。前几天,我望到您在台上,充满着旺盛的样子,就知道要兴兵作战了,您吁而不吟,所说的就是莒;您举臂而指,自然是指莒国。而且我私下考虑小诸侯国中,还没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