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亏鲁肃,让孙权做正确的决断。事后证明,鲁肃的看法是对的。孙权能得到鲁肃这种人才,鲁肃能找到孙权这种老板,靠的就是周瑜的穿梭引介。
不要留在泰坦尼克号上
良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以前人家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现在工商社会,男女都怕入错行,即使对了行,也怕进错公司,跟错老板。
美国营销专家赖兹和屈特(AlRies&JackTrout),著有《定位》、《营销战争》等脍炙人口的营销著作,他们曾提出一个观点:没有人能使自己成功,只有别人能使自己成功。
周瑜用“攀龙附凤”来劝鲁肃投靠孙权,因为他知道,跟错主子,再好的才华也会被糟蹋。赖兹和屈特说得对,身处于即将下沉的泰坦尼克号,再高明的泳技也没用。
若非孙权,鲁肃的意见不见得会被采纳,即使张昭中伤,也不能摇撼孙权对鲁肃的信任。
事业争霸与人才争夺
天时·地利·人和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说曹操的名气和实力都比不上袁绍,却以弱击强,打败袁绍,靠的不只是天时,更因为有人才为他谋划献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说到孙权,诸葛亮认为,孙权国境有天然险阻,民心依附,许多贤士为他效力。(“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诸葛亮肯定曹操、孙权,不单强调他们占尽天时、地利,更凸显人才的作用。
然而《三国演义》补缀了一段情节,说诸葛亮取出地图,对刘备表示:“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刘备)可占人和。”
《三国演义》一向尊崇刘备,吹捧诸葛孔明,然而为了强调刘备的人和,罗贯中虚构这一段话,反而贬抑了诸葛亮的判断力。因为这么一来,诸葛亮不仅忽略了人才在竞争成败所占的比重,也和先前对曹、孙的分析相互矛盾。
诸葛亮的心里十分清楚,不管天时或地利,更重要的是,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不少人才,因此不能和他们正面争锋。
那么可以争锋的是谁?是刘表和刘璋。诸葛亮提到这两个人时,并未赞许他们身边有什么贤人智士。刘表、刘璋本身不怎么样,身边又缺乏像样的将才,没有竞争力。诸葛亮给他们很低的评价,建议刘备伺机占取他们的地盘。
挖角·挑拨·裂解
曹操具备人谋优势,不光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不只是他懂得用人惟才,更厉害的是他懂得裂解竞争对手的人才库。当他俘获关羽,不杀,不放,留在身边,待遇优厚,希望收买关羽,为他所用,可惜最终关羽仍回到刘备阵营。由此观察,说曹操爱才也行,说曹操勤于挖角也未尝不可。
勇将挖不过来,从谋士下手也成。曹操攻下荆州之际,刘备带着孔明、徐庶仓皇逃难,曹操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掳来当人质,向徐庶招降。徐庶万分无奈,对刘备说他方寸(心)大乱,不得不请辞。
徐庶就这样投靠曹操,后来在魏当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三国演义》说徐庶先走,孔明才来,是不对的;写徐庶在魏国终身不谋,也不对;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巧遇庞统,请庞统造谣说西凉叛乱,徐庶自请出兵,借机落跑,也不对。
尽管《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绘颇多夸饰,但写到徐庶离开刘备,两人送别,这一段不知感动多少读者。刘备执手相送,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徐庶也涕泣告别。接下来是很感人的一幕:刘备凝泪相望,并且叫人把眼前树林砍伐干净,问他为什么?刘备说,因为这些树挡住他目送徐庶的视线啊。
人才·土地·宝库
不是刘备爱哭,而是失去徐庶如同失去左右手。领导者都会有相同的认识,任何人才远离,都如断臂缺手,不再如臂使指般顺遂。
钱财散尽可以复还,土地败光可以再得,人才既失,却很难回锅。
曹操乘人之危,把徐庶从刘备身边抽走,重不重用是一回事,起码人才不让你用。从竞争对手那里挖空人才,就赢一大半。用明的挖不过来就用暗的,例如反间挑拨。楚汉争霸期间,陈平设谋反间,让项羽疏远范增就是一例。
可以这么说,一部事业的争霸史,就是人才的争夺史。能认清这一点并且奋力实践的领导者,便是赢家的候选人。曹操目光如炬,很早就有认识。史载,早初袁绍和曹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问曹操:“如果事败,哪里可以据守?”曹操不答,反问。袁绍答:“我南据黄河,北靠燕、代,兼有戎狄的兵力,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
袁绍说得头头是道,一份反攻蓝图成形,然而曹操的看法迥然不同。关键不在哪一寸土地,不在哪一块据点。曹操说:“我要任用天下贤才,统率他们,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取得成功。”
一席话说得豪气入云,说得漂亮,说得透彻,道尽人才宝库的珍贵。
以貌取人,曹操错放张松(1)
以貌取人,曹操错放张松
识人难,用人也难。而用人必先识人,择才方能用才。三国时代,曹操知人善任是出了名的好,然而百密一疏,这一疏失,看走眼,却改写了历史。据古代史学者的说法,天下三分竟因此而起。
让曹操“眼睛脱窗”的人,是刘璋手下的四川人张松。
其貌不扬,其才不凡
就在曹操拿下荆州,刘备逃之夭夭之际,据守蜀地的益州牧刘璋惶惶不安,基于西瓜偎大边的“西瓜效应”,他派“别驾”(官名)张松担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
张松这人头脑灵活,见识通达,可惜其貌不扬,个头矮,放荡不羁,看起来很不起眼。曹操刚克服荆州,志得意满,张松这模样他哪看在眼里,对他的态度极为冷淡。
担任主簿的杨修知道张松是个人才,劝曹操吸附。曹操不理,张松不满。回到刘璋身边,适逢曹操赤壁兵败,张松便力劝刘璋和曹操绝交,和刘备结盟。
三年后(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入益州。从事后结果来看,此举无异于开门揖盗。但一来刘璋见不及此,二来手下谋臣张松力荐,因而引进刘备势力。
张松引狼入室,惟恐此狼不便吞并,还手绘地图,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刘备。刘备不嫌张松丑陋,接纳了他,后来反客为主,并吞益州,取得和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资本额,难怪《三国志》裴注引习凿齿云:“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甫获一州,有骄气是人之常情,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关键,还在于曹操不脱以貌取人的习性。试想,张松如果像周瑜那样雄姿英发,一表堂堂,即令曹操再骄傲再臭屁,也会奉为上宾,纳入麾下。
三国刘卲写《人物志》,谈到鉴识人才之难,特别难在“二尤”——尤妙和尤虚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特别出众的人才,不见得很抢眼,“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直露为虚华”,——这些人也许貌不出众,看来不怎么样;也许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视为无用卒子,那是大错特错。史书说张松“短小放荡”,这就是《人物志》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这么鉴识错误。
过目不忘,倒背如流
关于张松如何伶牙俐齿,不讨曹操的欢喜,又如何聪明机智,正史所载不多,《三国演义》倒有相当精彩生动的描绘。除了写张松逞口舌之快,揭曹操疮疤,并且描述张松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
第六十回写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瞧。张松阅毕,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
以貌取人,曹操错放张松(2)
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的兵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杨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见张松记忆力之强。他把张松推荐给曹操,但张松长得过于抱歉,“额镢头尖,鼻偃齿露”,额头像锄头,头尖,鼻塌,牙齿外露,曹操不信张松这种样子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以为古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新书才会和战国时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烧了《孟德新书》。
反智
从彼得原理看董卓的起落
小聪明不等于大谋略,灵光一闪不同于长远布局。鬼灵精善用巧智取得战术成绩,却难用全盘眼光取得战略成就。他可能是一流的创意总监或营销高手,却不一定适任总经理。被摆错位置,或自我膨胀追求更高权位,就会出现悲剧。
看董卓的起伏兴落,常让人有这样的感慨。
董卓并不是个大草包,有不少人因为他肥胖而断定他痴肥呆滞,这是错误的刻板印象,也是对“肉松族”、肥胖者的不敬。
足智多谋和草根魅力
董卓有体力、有武力、有智力、有魅力,史有明载。
董卓是凉州人,个性豪迈,从小就有侠义精神,曾到羌族居住地漫游,结交许多羌族首领。董卓后来回乡耕种,羌族首领们某日来访,董卓宰杀耕牛宴客,开怀畅饮,宾主尽欢,羌族首领大为感动,回去后回赠董卓一千多头牲畜。董卓担任军职后首次建功,便把获赏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部属,激励士气。他的魅力、魄力由此可见。
董卓力大无比,武艺过人,可以疾骑射箭,左右开弓。他的体力、武力由此可见。
有一回,董卓奉命率领三千兵马攻打羌族的先零部落,不料反遭数万敌人包围,粮尽援绝。董卓将计就计,在渡河口附近派人构筑堤堰,看似为了捕鱼充饥,其实利用堤堰为掩护,悄悄开溜,然后决堤,使河水大涨,敌军无法追赶。
董卓刚到洛阳,手下只有步骑兵三千人,兵力单薄。他担心被看破手脚,于是运用策谋,每四五天便派军队乘夜偷偷出发,次日早上再大张旗鼓返回,看起来好像凉州援军源源开进。他的智力由此可见。
后来董卓暗中指使丁原部属吕布杀死丁原,并吞丁原的部队。丁原担任执金吾,维护京师治安,董卓得到丁原的兵力之后,实力大增。他拥兵自重,开始展现强烈的政治企图心。以他的实力,大可挟天子以令百官,但他居然急着废立皇帝。他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皇帝。
董卓演技太差
据说少帝刘辩头一次看到董卓时,吓得大哭,语无伦次。反观陈留王刘协,应对得体,又是由董太后(和董卓同姓)抚养长大,董卓当时便决定罢黜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当年霍光废掉上台仅二十七天的昌邑王刘贺,另立皇帝。董卓有样学样,却忽略了刘贺荒唐罪状达千条之多,罢免名正言顺,而少帝刘辩显然没有那么差劲。
废黜是何等大事,实力尚未厚植,岂可妄动?董卓羽翼未丰,从西方边境入主中央,仿若外来政权,个人势力尚未盘根错节深入朝廷。还没万民拥戴,奈何成为全民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