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培养习惯 作者格林-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起来了,我上小学的时候通常一个问题要讲六遍才能听懂,我们重新开始吧。〃
爸爸又耐心地讲了三遍,女儿终于听懂了。爸爸说:〃你比小时候的爸爸反应问题还快一次,只要你不怕困难,坚持思考,你将来一定会超过爸爸的。〃〃真的吗?〃丁红虽然有点不相信,但欣喜之情挂在眉梢。
可别小看了丁先生的这几句话,丁红的妈妈听了以后心里暗暗吃惊,为自己的急躁和斥责而惭愧。更重要的是,后来丁红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但不怕一遍又一遍地问别人,还不怕一遍又一遍地自己下工夫思考,直到把问题彻底搞明白为止。
十一年以后,在小学同班同学里,她是惟一获得研究生学历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过像丁红这样的困难,但可能很多人没有她那么幸运,因为很多父母不会有丁先生那样的耐心和智慧,有的爸爸则可能逐渐提高嗓门,终成雷声,吓得孩子不敢再问,甚至没了信心。像丁红这样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得到自我肯定当然很好,但来自我们自身的〃觉醒〃更有力量。
一位学生这样回忆道: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到北京玩,这也是我读大学前唯一一次到北京。当时其实什么事情都不懂,只知道玩。去圆明园的路上,爸爸把我带到清华大学西门前,对我说,这是我们中国最好的大学,你长大了一定要到这里来念书。还专门给我在清华西门前照了一张相。虽然这次只是从清华门口经过,但是爸爸那句话给我的印象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深刻。于是从此我决心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把这当作心里的梦想。到读高中才开始明白各大学的实力与不同,但是我心里已经早就埋下了理想的火种,就算是北京大学,我也觉得完全比不上梦中的清华。每当我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是浪费了本应学习的时间,我就会在心里告诫自己,这样做是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必须改正,下次一定要注意。每当我想放松一下,对自己说〃明天再努力吧〃,或者是禁不住诱惑想放下功课和同学们随便玩的时候,脑海里就会突然冒出这个理想,给我警醒,让我知道玩要适可而止。每当有人在我耳边说,读书没有用,还是早点赚钱,乘机享受青春的疯狂生活,我总会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梦想,不能够没有目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这样,目标和理想一直成为我学习的动力、长鸣的警钟、快乐的源泉。当理想终终成为现实时,我心里真是非常愉快,非常轻松,感觉自己的付出是有收获的。
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往往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对自己实现理想没有信心,或者是漫不经心地对待,就很容易产生遗憾。一位在高二就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撰文回忆道:
从高一升到高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因为数理化是我的强项,而且,我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考进清华园,做一名为科学献身的科研工作者。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敢有半点放松,所以成绩十分稳定,从入学到高二即将结束,我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名的领先优势。按照学校惯例,高二的成绩优异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一是试试自己的水平,二是增长自己的应试经验。如果成绩考得特别好,可以提前毕业,去上大学。我想我的目标是清华,考清华的难度很大,没有高三的综合训练是不可能的,但是高二试试也好,也知道高考是怎么回事。我就随意地报了名,也没有办理任何调档手续。
报了名之后,我没有把高考太当回事,毕竟才高二嘛。我参加了他们高三年级的模拟考试,结果年级十八名,不好不坏,显然考不上清华。我便更失去了动力,高考前的几个月毅然我行我素,没有专门抽出时间做模拟试卷,总觉得高考是高三时候的事。就连考试的前一周,我还看文学书呢。七号考试,六号下午我才从老家回到学校,坐观高三的学生紧张地备考。
高考三天很快过去,开始对答案估分。当我把五门课的分数估计出来的时候,我一下子愣住了,居然有635分(满分750分)!根据往年经验,清华在河南的投档线大概是630分到650分,也就是说,如果我当初办理了高考所有的必要手续,这半年来好好复习,认真准备,那么可能会高二考上清华!然而,我没有办理手续,我没有认真准备,我亲手放弃了一次提前考入清华的机会!我好笨!我没有自信,没有充分地估计到自己的实力,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忘记了我没有压力下可能会超常发挥,忘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忘记了考试是有偶然因素的,忘记了……
出成绩那一天,电话亭那里围了一圈人,大家都在电话查询。我挤过去,心激动得怦怦直跳,输入了准考证号,听到了我的总分751分(河南实行的标准分,满分900分)。周围是一片〃哇〃的叫好声,而我的心却是凉到了冰点。751分对于一个高二的学生确实不少,但是还是到不了清华的录取线,这和考零分有什么区别?后来我知道,清华那年的录取线大概是标准分780分,原始分640分,而我的原始分是630分,也就是说,只要我认真对待这次高考,好好复习一下,考到640分以上是完全可能的!我后悔莫及,我高二的清华梦破碎了。
第14节:正确地认识自己
其实,很多事情看着很难,实际上只要肯去做,也是能做成的:
高中二年级,我当值班班长。那时班里有个制度,轮流当班长,每人两个星期。而轮到我时,适逢元旦,班里在筹划一个晚会。大家报了节目,但我觉得节目单有些单调了,于是有了一个想法,想写一个剧本。
说实话,就我的水平,这个想法是有些过分的,而且就两个星期,我的同学包括我的朋友都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而我自己事实上也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是当时已经放出话来,所以我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但是既然去做,我还是用了心的,那个星期我脑子里完全就是这个剧本,吃饭睡觉都在想,同学偶尔的一个动作,偶尔的一句话,我都想引用。那时的基础说起来弱得可怜,只看过几幕的《雷雨》,关于戏剧的常识一无所知。但是我还想努力地去写,第一次感到创作的痛苦,没有激情的地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常常感到一种无奈的憋气。但是终于,虽然很幼稚,我还是完成了。接着匆匆地排练,比写作时更痛苦,不懂舞台规范,很多东西又没写明白,大家无所适从。还好同学都比较支持,大家边排边改,竟然就这样排了出来,最后演出时,大家都很激动。虽然很幼稚的几幕,但却是自己的原创。到现在想起来,这也是我最骄傲的事情之一。这件事让我领悟到的是,有很多事看起来很难,做起来也很难,但是只要你敢做,也还是能做成的。
三、要求和原则
1.正确地认识自己
有效的正强化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肯定,正确的自我肯定又来源于正确的自我认识,即较为客观、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基本情况,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2.把握好〃度〃
把握好〃度〃是运用好〃正强化〃方法的一大原则,要做到对自己的优、缺点既不放大,也不缩小。放大自己的缺点,容易对自己的进步认识不足,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停滞不前;放大自己的优点,则容易对自身的情况缺乏清醒的认识,滋长骄傲自满的心理,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四、操作方法
用〃正强化〃法培养行为习惯,要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正强化物
当你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自己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你再次表现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当然,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要先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你有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正强化物调查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排序。当然,如果你还有其他特殊的正强化物,也可以再加上。
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弄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自己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行为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应该逐渐增加。
2.对准要强化的适宜行为
当自己呈现好的行为时,不要急于给自己奖励即强化物,而要想清楚是什么样的好行为能让自己得到这一奖励。如果在情况不甚清楚的时候就随意给自己奖励,那么强化物就会失去它的强化意义。
正强化物必须紧随着好行为出现之后,间隔越长,效果越差。给予正强化物要适可而止,以免产生〃饱餍〃或者损害身心健康。多种正强化物最好配合使用,花样变换灵活。
3.把计划告诉父母,以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父母是最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如果你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们,他们会很乐意帮助你实施计划。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的习惯养成目标和希望得到的强化物告诉父母。
比如要养成做作业不拖拉的习惯,可以规定自己在七点钟之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玩15分钟的电脑游戏,如果一个星期都做到了,星期日就可以玩半个小时。如果连续一个月都做到了,可以去游乐场玩一次。
然后,请父母掌握强化物。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不够强,可以考虑请父母掌握强化物。同时,要求父母给自己呈现正强化物的时候,不是给了东西就完事,还要口头叙述是什么行为得到了他们的赏识。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请父母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少用评价式的赞美。因为评价式的赞美往往比较极端,比如当你画了一幅好看的画,父母如果评价说:〃画得真好,以后肯定是一个小画家!〃这样的赞美会让我们养成对高期望评价的依赖,不利于培养我们的自主性。此时,父母如果能具体描述我们在主题、构图、色彩、创新等方面的长处,这种客观的赞美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自己在哪一方面还要发扬光大,有利于获得正面且客观的自我认识。
对于我们来说,描述事实远胜于空洞的赞美。
比如上文中,丁先生强化的行为就很具体,即鼓励女儿〃不耻多问〃,连遍数都清清楚楚,女儿得到的指导就很明确。而丁红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