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史记 译注 13 >

第5部分

史记 译注 13-第5部分

小说: 史记 译注 13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③,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④,王卬于殷⑤。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①此句意思是说,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名声。剑论,剑术之论。显,显扬,显贵。②据卷七十《张仪列传》载,在伐蜀伐韩先后问题上,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③事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赵战于长平,赵将赵括指挥失当,使赵军四十余万被俘活埋。详见卷七十三《白起王剪列传》。阬,活埋。④相王:相互尊称为王。⑤使卬在殷地称王。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①,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②。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③,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④,乃论六家之要指曰⑤:
  ①天官:指天文,天文学。②道论:道家的理论。③建元: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元封:汉武帝第六个年号(前110前105)。④愍:忧虑。其意:各家学说的要义。师悖(bèi,备):以悖为师,即各习师书,惑于所见,学得一些谬误。悖,惑,谬误。⑤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个学派。要指:同“要旨”。指主要的思想。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①。”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②,直所从言之异路③,有省不省耳④,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⑤,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⑥,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⑦;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⑧。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⑩,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①引语见《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涂,同“途”。②务:致力,从事。③直:仅,只是。④省:犹“察”。明白,显明。⑤大祥:以祥为大。即重视吉凶的预兆。众忌讳:讲究的忌讳多。⑥四时之大顺:指四时运行的顺序。⑦俭:〔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按:“俭检通用,下文所谓苛察是也。”检,约束,检点。⑧赡:充足。⑨因:依照,根据。⑩撮:提取,摘录。(11)去健羡:意为舍弃刚强与贪欲。《集解》:“‘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去羡也”。(13)绌聪明:去掉聪明智慧。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绌,通“黜”,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①,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②,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①八位:指八卦的方位。震卦东,离卦南,兑卦西,坎卦北,乾卦西北,坤卦西南,巽卦东南,艮卦东北。十二度:指十二星次。我国古代为量度星辰所在的位置,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称“十二次”。教令:指各种“宜”、“忌”的规定。②经:常道,常规。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①。《六艺》经传以千万数②,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③,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①《六艺》:即《六经》。包括《礼》、《乐》、《诗》、《书》、《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②经:指六经本文。传:注释或讲解经义的文字。③当年:有生之年。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①,茅茨不翦②,采椽不刮。食土簋③,啜土刑④,粝粱之食,藜藿之羹⑤。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⑥。使天下法若此⑦,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⑧。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①等:台阶的层级。按:这段引文不见于今本《墨子》。《索引》谓见于《韩非子》,但有所不同。②茅茨:《正义》:“屋盖曰茨,以茅覆屋。”翦,同“剪”。③簋:古时盛食物的圆形器具。④刑:通“铏”,盛羹的器皿。⑤粝:粗米。粱:〔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粱当作粢,粢与粝皆食之粗者。”藜:一种野草,初生时可食。藿:豆叶。⑥率:标准,规格。⑦使:假使。⑧给:足,丰足。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①,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②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③,虽百家弗能改也。
  ①殊:不同。②亲亲尊尊:亲爱自己的亲属,尊敬长辈。③分职:即名分和职分。
  名家苛察缴绕①,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②,参伍不失③,此不可不察也。
  ①苛察:苛刻烦琐,显示精明。缴绕:缠绕,纠缠不清。②控名责实:由名以求实,使名实相符。控,规制。责,求。名,概念。实,实际。③参(sān,三)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参,三。伍,五。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①,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②。无成势③,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④,故能为万物主⑤。有法无法,因时为业⑥;有度无度,因物与合⑦。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⑧。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⑨,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⑩。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11),复反无名(12)。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①《老子》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正义》:“无为者,守清净也。无不为者,生育万物也。”道家的“无为”思想,意即顺应自然。“无为”则“万物将自化”,什么都可办成,故曰“无为而无不为””。②因循:顺应自然。③成势:既成不变之势。④二句意为:不为物所牵制。⑤主:主宰。⑥二句意为道家有法而不以法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⑦二句意为:道家有度但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以与之相合。⑧常:规律,准则。因:因循。⑨中:符合。端:正。⑩窾:空。(11)燿:同“耀”。(12)反:同“返”。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①。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②;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③,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④;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⑤,还报命⑥。
  ①古文:指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书。②浮:行船,航行。③讲业:研讨学问。讲,研究,商讨。④乡射:古代的射礼。⑤略:巡行,夺龋⑥报命:复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①,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②,故发愤且卒③。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⑤。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⑥,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⑦。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⑧,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1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⑨,弗敢阙⑩。”
  ①是岁:这年。指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的一种迷信活动。②〔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武帝初与诸儒议封事,命草其仪,及且封,尽罢诸儒不用,谈之滞周南,以罢不用之故也。”与(yù玉):参加。③且:将要。④无:通“毋”,不要。⑤则之:以之为准则。⑥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春秋》绝笔于获麟。自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至汉元封元年(前110)凡三百七十一年。有: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相当于“又”。⑦放绝:弃置中断。放,散失。绝,中断。⑧死义:为义而死。⑨次:按次序编列,排列。⑩阙:遗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公,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①。五年而当太初元年②,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③,建于明堂④,诸神受纪⑤。
  ①䌷:缀集。石室金匮:都是国家收藏图书、档案之处。②太初:汉武帝第七个年号(前104前101)。③在此之前,汉沿袭秦制,以夏历的十月为岁首。太初元年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④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⑤诸神受纪:《索隐》引虞喜《志林》:“改历于明堂,班之于诸侯。诸侯,群神之主,故曰‘诸神受纪’。”《集解》引韦昭曰“告于百神,与天下更始,著纪于是。”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①先人:指司马谈。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③让:辞让,推辞。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