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1〕”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2〕”又曰:“孔子之理,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
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
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
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3〕”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
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
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
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
法而言休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1〕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
所传者问事。” 〔2〕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
扬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 ‘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
〔3〕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
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
学已到至 〔1〕处。”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
个 ‘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
… 27…
‘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
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又
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
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
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
毫髮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 ‘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
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
无许多光耀也。”
〔1〕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
扬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
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
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 ‘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
善,故孟子遇人便道 ‘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
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
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
作处,天地悬隔。”
… 28…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见梁惠王 〔1〕。王曰:“臾〔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3〕
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4〕。王曰:‘何以
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5〕。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6〕。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7〕”
〔1〕梁惠王,魏侯犖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
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2〕叟,长老之称。〔3〕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4〕仁
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后多
放此。 〔5〕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
故曰“交征”。国危,谓将有试夺之祸。乘,去声,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
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
家,诸侯之大夫也。弑,下杀上也。餍,於艳反,足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
已多矣。若又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则不弑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 〔6〕此
言仁义来尝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
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7〕
重言之,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夭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
千里之缨。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读孟子
书,至梁惠王问 ‘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谈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
利,常防其源也,故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
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
贤之心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 〔1〕上,顾鸿〔2〕雁麋〔3〕鹿,曰:“贤者亦乐
〔4〕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5〕。
《诗》〔6〕云:‘经〔7〕始灵台〔8〕,经之营〔9〕之。庶民攻〔10〕之,
不日 〔11〕成之。经始勿亟〔12〕,庶民子来〔13〕。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14〕,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
偕乐,故能乐也 〔15〕。《汤誓》〔16〕曰: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17〕”
〔1〕沼,池也。〔2〕鸿,雁之大者。〔3〕麋,鹿之。 大者。〔4〕乐,音洛。篇内同。〔5〕
此一章之大指。 〔6〕《诗》,《大雅·灵台》之篇。 〔7〕经,量度也。 〔8〕灵台,文王
台名也。 〔9〕营,谋为也。 〔10〕攻,治也。〔11〕不日,不终日也。 〔12〕亟,音棘,速
也。言文王戒以勿亟也。 〔13〕子来,如子来趋父事也。〔14〕灵囿、灵沼,台下有囿,囿中
有沼也。麀,音忧,牝鹿也。伏,安其所,不惊动也。濯濯,肥泽貌。鹤,《诗》作翯,户角
反。鹤鹤,洁白貌。於,音乌,叹美辞。牣,满也。 〔15〕此引《诗》而释之,以明“贤者而
… 29…
后乐此”之意。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
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16〕《汤誓》,《商书》篇名。 〔17〕
此引《书》而释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时,是也。日,捐夏桀。害,音曷,
何也。丧,去声。女,音汝。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
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
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
其乐也。
梁惠王曰:“寡人〔1〕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2〕。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3〕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5〕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不违农时〔7〕,穀不可胜
食 〔8〕也。数罟〔9〕不入洿〔10〕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2〕,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 〔13〕。鸡豚狗彘之畜〔14〕,无失其时〔15〕,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16〕。百亩之田〔17〕,勿夺其时,数〔18〕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七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1〕,途有饿莩〔22〕而不知发〔2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24〕
也。’是何异于刺 〔25〕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 〔26〕”〔1〕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2〕河内、河东,皆魏地。
凶,岁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3〕好,去声。 〔4〕填,
音田,鼓音也。兵以鼓进,以金退。 〔5〕直,犹但也。 〔6〕言此以譬邻国不恤其民,
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杨氏曰:“移民、移粟,荒政
之所不废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 〔7〕农时,谓春耕夏耘秋
收之时。凡有兴作,不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 〔8〕胜,音升。不可胜食,言多也。 〔9〕
数,音促,密也。罟,音古,网也。 〔10〕洿,音乌。窊下之地,水所聚也。 〔11〕古者
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
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然
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