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战争论(上)〔德〕克劳塞维茨 >

第29部分

战争论(上)〔德〕克劳塞维茨-第29部分

小说: 战争论(上)〔德〕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有的生力军混淆起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战局临近结束时,不管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都迫切希望增加兵员,甚至认为这好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拥有足够强大的兵力,就没必要增加兵员了。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至于认为新参战的部队就其精神价值来说比作战已久的部队更值得重视,就象战术预备队比在战斗中遭过很大损失的部队更值得重视一样,那是同所有的经验矛盾的。 失利的战局固然能使部队的精神力量和勇气受到某种程度的挫伤,可是胜利的战局也能使勇气和精神力量得到相同程度的增强,两者平均起来,得失互相抵销,战争锻炼却象纯利一样被盈余下来了。 另外,在此应该更多地以胜利的战局为着眼点,而不是以失利的战局为着眼点,因为,假如预料失利的可能性较大,本来就兵力不足,不可能设想还把一部分兵力留待以后使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劳累和物资缺乏使军队受到的损失,是否与在战斗中一样,随着兵力的增加而增加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必须是否定的。劳累大多是由危险引起的,而军事行动的每一个瞬间都

    

 209

    战争论(上)502

    多多少少地渗透着危险。 军队要想确有把握地行动,处处避免这种危险,就必须进行大量活动,这些活动就是战略上和战术上的杂务。 兵力越小,这种杂务就越繁重,兵力优势越大,这种勤务就越轻松,这一点谁能怀疑呢?所以在战局中抵制比我们兵力小得多的敌人,比对抗兵力相等或大于我们的敌人,劳累要小得多。上面所说的是关于劳累的问题。 至于说到物资缺乏,那就不同。 物资缺乏主要指两个方面:宿营条件(不管是舍营还是舒服的野营)的缺乏和给养品的缺乏。 集结在同一地点的部队越多,这两方面的物资自然也就越缺乏。 但是,对于向外扩展、取得更大的空间、取得更多的给养和宿营条件来说,兵力优势难道不也是最好的手段吗?

    1812年拿破仑进军俄国时,曾经史无前例地把军队大量集中在一条大路上,因为造成了同样是史无前例的物资缺乏,这必须归咎于他的那条原则:在决定性的地点上集中的兵力越多越好。 他在这里是否过分强调了这条原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但有一点能肯定,他如果要避免遭到物资缺乏的困难,只需有较宽的正面上前进就行了。 在俄国不会缺少空间,通常说,缺少空间的情况也是极少的。 所以,从这里找不出任何根据能证明同时使用优势很大的兵力就一定会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军队。 也许有人认为:虽然把本来可以留待必要时使用的多余的兵力都用上去能减轻整个军队的负担,但作战时不可避免的劳累和大风大雨会使它减员。 但,我们认为必须把一切联系起来作全面的考察,试问:这种减员的不利是否大到足够抵销兵力优势在各方面所能取得到的利益

    

 210

    602战争论(上)

    呢?

    现在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加以论述。 为了在部分战斗中获得某个较大的成果,要大致确定哪些兵力是多余的,哪些兵力是必要的,这并没有多少困难。 但在战略上要这样做就几乎没有可能,因为战略上要获取的成果不是呆板固定的,是没有明显的限度的。 所以,在战术上可以看作是过剩的那部分兵力,在战略上却必须看作是能用来伺机扩大战果的手段。 利益的百分比是随战果的大小而增减的,所以,使用优势兵力很容易就能取得谨小慎微地使用兵力所永远得不到的东西。1812年,拿破仑依靠自己巨大优势,成功地推进到莫斯科,并且占领了这个首都。 如果他依靠这一优势能够完全粉碎俄国的军队,那么,他可能可以在莫斯科缔结一个通过任何其他途径都很难得到的和约。这个例子不是用来证明它,只是用来说明上述观点,假如要证明它,就需要详尽地阐述,在这里这么做是不方便的。以上只是针对逐次使用兵力的观点说的,并不是针对预备队这个概念本身说的。 自然,这些论述已经不止一次地涉及到预备队这个概念,但是,正如我们在下一章将要谈到的那样,它还同其他一些概念有着联系。在此要明确一点:在战术范围,只是实际使用军队的时间延长,就能使军队受到削弱,因而时间是削弱军队的一个。。因素,可在战略范围,时间基本上不是通过本身的延长对军队发生影响的。在战略范围,虽然时间对军队也起损害作用,但是这种损害作用一部分因为兵力众多而被抵销了,另一部

    

 211

    战争论(上)702

    分则能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所以,在战略上不能单纯为。。 。了时间的缘故,就企图通过逐个使用兵力的方法使时间对自。。 。 。 。 。己有利。我们所以说纯粹为了时间的缘故,是因为时间通过和它。。 。 。 。 。 。 。 。结合在一起的其他条件对作战一方可能产生和必然产生的影响同时间本身直接产生的影响是根本不同的,前者不是无足轻重的,这个问题我们将要另作研究。我们要阐明的准则是: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当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一。。个时刻就越好。但是,在战略范围也有陆续地和持久地发挥兵力的作用的问题,即逐个展开生力军的问题,尤其是在生力军是争取最后胜利的主要手段时,更不能忽略这个问题。 这是另一章要讨论的问题,在这里提到它,只是为了使读者不要把上面谈到的问题误认为是我们还完全没有谈到的问题,不致误解。如今我们来考察一个同上面的论述关系密切的问题,即战略预备队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整个问题才能得到。。 。 。 。充分的论说。

    

 212

    802战争论(上)

    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

    预备队有两个不同的使命:第一是延长和恢复战斗,第二是应付意外情况。 第一个使命用逐次使用兵力来取得利益为前提,因此在战略范围内不可能出现。 把一个部队调到即将失守的地点去,这明显属于第二个使命的范畴,因为在这里不得不进行的抵抗,是没有被充分预见到的。 如果一个部队仅仅为了延长战斗而被留下来,配置在火力范围以外,但依然受这次战斗的指挥官指挥,那么它自然是战术预备队,而非战略预备队。但是,在战略范围,也可能需要准备一定的兵力以防意外,所以,也可能需要有战略预备队,但只是在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条件下才是这样。 在战术范围,人们多半只能通过观察来了解敌人的措施,任何一个小树林和地褶都能把敌人的措施隐蔽起来,因此人们必须经常在某种程度上准备应付意外情况,以便在以后能加强整个部署中过于薄弱的环节。总之,要能够针对敌人的情况调整我方的兵力部置。因为战略行动同战术行动是有直接联系的,在战略范围也必定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战略上,有些部署也只有根据观察和每日每时获得的不很确切的情报以及战斗产生的实际效果才能予以确定。 所以,根据情况不确切的程度保留一定兵力以备以后使用,也是战略指挥上的重要条件。大家知道,在

    

 213

    战争论(上)902

    防御中,特别是在山地、江河这一类地形的防御中,会不停地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战略活动离开战术活动越远,这种不确切性就越小,当战略活动靠近政治领域时,这种不确实性就差不多完全不存在了。敌人将在要什么地方渡河,能从他事前暴露的某些准备措施中来了解。 敌人把纵队派往什么地方去进行会战,只能通过观察去了解,至于敌人可能从哪个方向侵入我国,通常还在一枪未发以前,所有的报纸就已透露了。 措施的规模越大,人们就越难做到出敌不意。 时间是这样之长,空间是这样之大,产生行动的各种情况又是这样明显而很少变化,以致人们或者能确切地推断出来,或者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它。而另一方面,措施越涉及到全局,战略预备队(假如有的话)的作用也就越小。我们已经知道,部分战斗的结果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整体战斗的结局中才能看到一切局部战斗的价值。但,即使是整体战斗的结果,也只有相对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大小,取决于被击败的敌军在其全部兵力中占多大的比重和有多大的重要性。 一个军的失利能用一个军团的胜利来弥补,甚至一个军团在会战中的失利,不但可以由一个更大的军团的胜利来抵销,并且还可以转败为胜(例如1813年在库耳姆的两天会战)

    ,这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怀疑的。 但,被击败的那一部分敌军越重要,胜利(整体战斗的胜利)的重要性也就越有独立的意义,敌人通过今后的行动来挽回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这一点也同样是很清楚的。 至于怎样进一步明确这一点,我们将在其他地方进行研究,在此,只要

    

 214

    012战争论(上)

    读者知道这种关系肯定是存在的就够了。现在,我们在上述两点之外再加上第三点:假设说在战术上兵力的逐次使用总是使决定性行动推廷到整个行动的末尾,那么在战略上同时使用兵力的准则却差不多总是使主力决战(不一定是最后决战)

    在一次大规模行动的开始就进行。这样,我们根据这三点结论就有了充足的理由认为:战略预备队的使命越广泛,战略预备队的好处就越少,必要性就越。。小,带来的危险性就越大。要指出从哪里开始战略预备队的存在就变得不合道理了,这并不困难。 主力决战就是这个起点。 在主力决战中全。。 。 。部兵力必须都使用进去,把现有军队组成的所有预备队留在。。 。 。主力决战以后使用全是误谬的。所以,假如说在战术上预备队可以看作是应付意外的手段,并且是战斗失利时挽救无法预见的后果的手段,在战略上,起码在大规模的决战中就不应该使用这种手段。 某一处的失利常常只能通过别处取得的胜利来挽救,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将别处的兵力调来挽救败局,但是决不应该也不容许有为了挽回败局而预先保留兵力的思想。我们认为,建立一支不参加主力决战的战略预备队的思想是错的。 这一点本已非常明显,假如不是这种思想在别的概念的伪装下还显得很不错,而且经常出现的话,我们根本就不会在这两章作这样的分析了。 有人则把它连同任何预备队(因而也连同战术预备队)一概否定掉,有人以为这是战略上智谋和谨慎的精华。这种混乱思想也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假如人们想看一看这方面突出的例子,那么能回忆一下1806

    

 215

    战争论(上)112

    年的事件。 那时普鲁士曾经把符腾堡欧根亲王指挥的二万人的预备队留在马克,结果这支预备队没能及时赶到扎勒河,此外还把二万五千人留在南普鲁士和东普鲁士,作为预备队以。。 。 。 。 。备将来使用。。。 。 。 。看到这些例子,人们就不会责怪我们无的放矢了。

    

 216

    212战争论(上)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人的思路就象我们说过的那样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