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5-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让我感到有点不对劲的地方,就是这座以自然、宁静为灵魂的古城变得有些浮躁了,而这种浮躁又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先让我听到和看到的,是七十年代拆文庙。热河文庙规模很大,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至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建成,历时近三年。建文庙的想法是康熙四十年时,康熙帝有感热河城“聚民已达万家,耕桑以辟,户口以增,幅员之广,不啻数千里”,而有兴礼乐,立学校,建文庙之动机,感事不可缓。然而又存有待以百年之意。故到乾隆这里,财力物力等等都俱备了,就把他爷爷愿望实现了。热河文庙建筑宏大,仅亚于曲阜文庙,大于北京的文庙,实乃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可惜在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中,却以建学校的名义,把其中主轴线上的数座大殿统统拆平变成了学校操场。如今想起来真是痛心不已。此外,那些年还刨了古街,扒了老房,棚了旱河(给旱河加盖,在上面盖房)。总之,好似非要把这个热河城的古朴和悠久都从根上铲光才甘心。
问,哪来的这股邪劲呢?
往下,还有更大的热闹呢。说来这事还和我有了点关系。起因是本该不影响游人的避暑山庄晨练,日后(至今)就练得有些吓人了。锣鼓齐鸣喇叭声声不说,还有各门各派各路高人大旗横帜招兵买马。气功最热的时候,宫内空场处能有十几种门派,包括“法轮功”,都各有自己的地盘和队伍。有练得满地打滚抽疯的,有练得撞树撞柱撞得树摇柱晃的,有练得修鞋的变成了“大师”,到处拽游人发功治病的,有练得麻子说把脸上的坑儿都练平了的。总之诸多“奇迹”在这里都出现了。
那年夏天,我陪一外地朋友早晨去离宫(即避暑山庄),一进去,把朋友吓一跳,以为在拍电视剧。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发表,文章的题目是《离宫清晨有点燥》。很显然,这是一篇带有批评言语的文章。不过,在几千文字中,批评的内容是很有限的,我主要讲如何从保护文物的角度看待离宫(已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公民应如何关心和爱护这座名苑。文章一发表,就有了强烈反响。让我感到特别惊讶的是,本来我讲的道理很充分,但反响的强大一方,并不是支持我的,而是反对的声音。偏偏省里的记者又来火上浇油,他们又拍电视又拍照片又上网,报纸文章的标题是《承德人要被撵出山庄》。大号黑体字很醒目,叫人看一眼就觉得出了什么事件似的。我那篇文章全文不足四千字,有一位老先生拿了篇六千字的反驳文章到报社要求发表。文章讲山庄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解放后回到人民的怀抱,就是人民自己的公园,我们不去享受,谁享?我们不去跳,谁跳?
承德是个小城,有一点事就随风飞絮,很快就全知道了。那一天,准确讲是个夏季的星期天,吃了早饭后,看天气不错,我外出转转。正走着,忽然就有人把我拦在避暑山庄前的大街上。那个场面令我既尴尬又害怕。一来大街上本来不是论理的地方,二来拦我的人很多。这场面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文革”。再者,当时我之所以有点发蒙,还因为带头拦我的竟是一个熟人,说来还是个老部下。尽管他比我要年长几岁,但在十多年前我确实在他工作的那个系统当过负责人,我们的个人关系还很不错。他当时满头大汗,身旁的人个个汗湿衣衫,一看就知是晨练的伙伴。他嗓门很大,大喊:“何局长(我当过多年地区文化局长),你干啥写那文章,你别走,我们正要找你说道说道呢!”
这一嗓子可了不得,一大片潮水般正在行走中的人都站住了,朝我这边围拢过来。外地人可能想象不出来我们这山庄晨练归来是何等的阵势。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如同当年电影院散场。只不过电影散场至多是千八百人,而这里绝不会少于万儿八千的,而且还是从一个宫门出来的。在这需要略做解释,若是平日早上,差不多八点钟前是“散场”的高峰,而在星期天,高峰出在九点左右。偏偏此时我“逆流而上”,彼此走个面对面,可以想象,一旦被众人围住了,必然是难以脱身。幸亏我急中生智,说这件事咱们回头再说吧,未等包围圈合拢,我嗖地钻了出去,才脱离了险境,再摸头上满是冷汗》》
事过之后,大约有半年时间我没去离宫。不是我缺少勇气,实话实说,这事不论换了谁,你就是再有理,面对那庞大且庞杂的人群,你也只能退缩,硬上毫无意义。不用人家动武,只要往前一挤,就能把你踩成肉酱,而你都无处喊冤。
其间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难倒我说错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平静并不是因为社会上赞成我观点的声音多了,也不是没有人要和我“理论”了,而是我这时又悟出一些道理,想找人心平气和地说一说。我想起曾答应人家“回头再说”,要言之有信,于是我决定和那位老同事聊聊。我起了一次大早,去山庄里寻他,然而让我失望,没有找到。当我再想去找,却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练大劲了,脑出血,去世了。此时已是转年的春天,望着柳绿枝头湖水涟漪,我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不过,经过一段时间,我还是找出了一些答案。
事情大概应是这样的:热河身边这一大片山地,很早就建州立县了。到了民国初年,热河省正式建制,下辖二十多个市、县,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大事,都曾在这里发生,并由此被世人记住。据记载,解放战争之初,毛泽东曾派人来热河,准备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所在地,由延安迁往这里。当时考虑这里面对华北平原,是可进可退的好地方,同时还因为承德是当时由我党控制的两个完整省份的省会城市之一(另一是张家口)。后来由于时局迅速变化未能实视,才改派中央工委去了平山县西柏坡。但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热河始终是关内干部和部队去东北的重要中转地,因此,那时热河省是很受人关注的一个省份。全国解放以后,热河省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各项工作也是很努力的,有些在全国都占了相当的位置。在搞农村合作化的过程中,这里有个叫朝梁子的地方,因办社积极性高,还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按语,即“所谓落后乡村并非一切都落后”那句名言。那时,热河省政府在省会承德市大兴土木,已建(筹建)了规模宏大的剧场和办公大楼,这些建筑至今仍不过时,依然和众多现代楼宇并肩而立。当时热河省的干部情绪很高,都觉得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热河省的工作会很快出现新局面。热河省的省会承德市,也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东北籍的干部,来这里的很多。
然而,一件令许多人都想不到的大事很快就发生了。1956年初,热河省建制被撤消了。撤销的决定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政务院具体执行的。应该说这项决定是从新中国建设全局考虑做出的(同时撤销不止热河一省),对此,虽然感到有些突然,但热河省的干部都表示拥护。随着热河省的辖区一分为三,干部一部分去了辽宁,一部分去了内蒙,大多数则留在本地,成了河北省下属的承德地委、行署的工作人员。于是,在那个春光依旧准时来到避暑山庄照耀热河的季节,中国北方的一个叫热河的省份却悄然消失了,热河省的往事也像一个梦,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不过,热河水无声无息地继续流淌,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不管怎么说,昔日的热河省终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如今变成了一个地区,和长城以南的比较富裕的地区同为弟兄(地区),按说也是件好事,好就好在由此可能会受到一些额外的关照。然而,这种关照来是来了,只是来得晚了很多年,而首先来的则是一些不曾想到的烦恼与麻烦。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来到承德的。那时承德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地区已经十多年了,可当我走进行署办公楼,尤其是接触了一些原热河省的干部时,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大省去后所留下的印迹。比如那楼的规模,当时在全省各地区肯定首屈一指。干部呢,讲话办事的气质,也无处不流露出自已曾在大机关工作过的。前面提过,当初热河省的干部有很多是从东北过来的,参加工作后一般都在沈阳、锦州这些城市工作生活过,后来是在“支援热河省”的号召下主动报名前来的。这些人身上有一股子“洋气”,故热河省以及尔后的承德地区,跳交际舞一直很盛行。而一批从冀中平原和太行山里出来的干部,身上则更多的保存着从家乡带来的乡土气息,尽管不用白毛巾罩头了,但独特的口音却把籍贯毫无遮挡地告诉了众人。日后他们陆续被派到承德,与原热河的干部虽然走到了一起,却又是很容易分辨开来的。
毋庸讳言,跟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在热河身旁的这方地面上,自热河省撤销之日起,一股“本土”情绪不由自主就产生了。对此我做过认真了解,了解到这种情绪其实并不是要搞什么独立性,更没有想搞“独立王国”。原热河省的干部也是受党教育多年,也是懂得党的纪律的。那么,与上级的矛盾出在哪里呢?
一些老干部一针见血地指出,矛盾出就出在承德的许多情况与“口里”(长城关口,指长城以南)不一样。当上面的一项工作任务部署下来,口里众多地方觉得合适,但在承德山区这里就有些不甚合适,有的甚至很不合适。山里人(干部)性情又直,有时就表现出些个情绪,一来二去,总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希望能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结果就弄得上面先是很为难,长了就觉得这些人是不是不服从领导,要搞“独立”呀。在那个强求步调一致的年代,如果有这种问题,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况且,你们这些人原本又是从热河省划归过来的,是不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呀。于是,在工作、感情和习惯上不断闹别扭之后,最终就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结果,承德地区就在政治上吃了大亏。
吃大亏,其实也不是没有一点征兆的。原热河省委书记王国权离任后,并没有在新的省份任职,而就此改了行,做了外事工作,最后当了民政部副部长。王国权是个非常老成厚道的人,对热河这里很有感情,去世前些年,屡次来承德看望老部下,还要到山里看望贫困乡亲。他有文章成集,我拜读过。其中关于他在热河省的一些记载,看得出他很勤奋又有作为。尤其在治理干部下乡讲排场讲吃喝上,他下了大功夫。他是念过书的人,参加革命早,但不是武将。他做过多年大使,还做过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在中日关系上有过特殊的贡献。我不清楚他当热河省委书记是正部还是副部级,但从他日后的职务看,他可能没得到提升。
提升与否,这对王国权同志是无所谓的,人家投身革命本不图当官。但王国权可能没有考虑,其实他的去向与任用,对仍然留在承德的原热河省的干部影响很大。假如他到新并入的省当领导,哪怕不是一把手,承德的情况恐怕也不会像后来那样糟糕。有句不好听的话,用在这里可能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