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青年毛泽东 >

第1部分

青年毛泽东-第1部分

小说: 青年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别了,辫子(1)
这是20世纪初叶的1910年秋天,湖南湘潭韶山冲。  一位妇人,牵着5岁的小儿,伫立在池塘口子的青石板间,泪眼婆娑地眺望着空的西南头。她中等偏高的身材,眉眼开阔,脸庞端秀,静静地溢泻出心底的仁慈与厚道。她便是毛泽东一生最敬重、最疼爱的母亲——文七妹,时年43。她牵着的小儿叫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小弟。  “七妹!润之他妈——”堂屋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惊诧的呼唤。  一旁的14岁次子毛泽民(毛泽东的大弟)随即搀过母亲道:“姆妈,爹叫你呐。”  文七妹暗自抹一把泪眼,返回身,还止不住殷殷地顾盼着早已空空的西南头。  她刚回到侧屋里,一位中年男子已从账簿里取出一页纸,又指又拍地嚷着:“你看看、看看,这个鬼东西去东山小学堂还偷偷留下话呐!”他眉浓、脸长,颧骨微凸,虽瘦削,却精干。他叫毛顺生,是毛泽东的父亲,时年41。  文七妹见男人一脸惊诧,不知究竟地问:“润之写的什么?”她不识字,可还是紧瞄住那小纸——  “哼,还是一首什么诗呐!”  “诗?!”文七妹对“诗”虽没有一点概念,但还是敢认定大儿子定是交代了什么。  毛泽东依依惜别之声仿佛从小诗里缓缓流淌出来一般: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言志。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离故乡去东山小学堂时心中朦胧的志向,是未便对外人言的“心曲”。而这位做母亲的却已感悟到了儿子的“心曲”,慰藉的目光遂从诗中款款抬起……1911年春天。  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躁动着不安地翻卷着。  一声汽笛,划破凄迷的雾空。  毛泽东但见一艘小火轮,颠簸在浩渺的波涛之间。仿佛是应和着小火轮汽笛的召唤,从嘈杂的三等统舱里,走出一个拖着长辫子的后生子。蓝灰的粗布短衫业已泛白,长裤是白粗布,蹬着黑布鞋。人瘦高,脸开阔,那敞达的前额下是一双孜孜探求的眼睛,明澈而执着;端正的五官透出山乡人特有的敦厚和聪睿。他就是此书的主人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字润之,时年18。他后来成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连他的敌人都不能不承认的一代奇才和伟人。  此时此际,他掮着包袱,踱到舷边,新奇而贪婪地观赏着这早已耳闻却从未见过的湘江——  凄迷的惨淡中,白浪滔滔,訇然北去。  哦,这就是湘江啊!毛泽东又抬眼远眺着那一样早已耳闻而未到过的长沙——  呵,屋子一片片的,人一点点的。  他又浮想到什么?感悟着什么呢?这毕竟是平生头一次远离自己的家乡哇!还是听听毛泽东回首当年的自述罢:  “……这座大城市是省府,离我家有一百二十里。据说城市很大,有很多很多的人,众多的学校以及巡抚衙门,总之是个繁华的地方。当时我极想去那里,进一所为湘乡人开办的学校。……我恳求我高小的一位老师介绍我去那里,老师答应了。我……心情激动极了,同时也担心我被拒绝……”本书中的毛泽东自述,除另有注明者外,皆引自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看,长沙城!”  “到了到了!”  这亦是毛泽东出离乡关奔赴的目的地,湖南省会,长沙。  乘客们欢欣地前呼后叫着,船舱里搅起一阵阵的忙乱。  小火轮正驶近岸头,猛听得江中突生出惊嚷,准备下船的乘客莫不心下抽紧,急急循声探顾——  但见一艘悬挂着太阳旗的快艇,长驱直入,将躲避不及的一只小划子撞翻了。  “蠢蛋!”(日语)随即留下一串浪笑。  “救命!——”  毛泽东几乎未及思索,包袱一放,纵身入水,用独有的侧泳,向跌落江中的一对老小游去。几位船工见状,也相继跳下江去救援。  “快停船!停船!”  驾小火轮的舵工兴许是看到了险情,立即将缓行的火轮慢慢停下。  毛泽东和船工在水里扶托起老小,在乘客的拽拉下,托送上船。  “快快,到舱里去暖暖。”  “小日本,欺人太甚!”  毛泽东扭首寻望着快艇上招摇着的太阳旗。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27年后,自己还会跟这面血色的太阳旗浴血搏杀整整八年!  那一艘撞翻小划子的日本快艇已经抵岸,一队荷枪日兵吆喝着,亟亟冲上码头。  毛泽东还不及上船,耳朵里又刮进乘客们的忿忿评说:  “狗日的,我大清王朝是怎么了?!……”  “嘘!不要命了?城里正在抓剪辫子的革命党哩!”  毛泽东不由自主地斜首捏过长辫,沉吟着,又一睇岸头,不觉蹙起双眉。  待到登上码头,那一双孜孜探求的眼睛里流泻出来的是两泓殷殷的波光。  毛泽东顾不得浑身津湿,掮着包袱,一路纵目饱览着神往已久的省会。  他自然止不住种种的新奇,心下兴叹着:“果真了不得,比我们韶山大多了,好气派呀!”

第一章:别了,辫子(2)
骤然间,毛泽东的眉梢又顿自一拧——  停泊在“膏药旗”快艇后边的,竟又是“米”字旗——偌大的英国货轮,几个洋监工,手持木棍,呵叱、驱赶着扛送标有“猪肉”、“猪鬃”等字样的箱、筐上船的中国苦力。  一个个差不多都是扭曲了腰,耷拉着辫。  毛泽东几近下意识地又紧捏住自己的长辫,嘴里喃喃着:“我大清王朝真是怎么了?……”  毛泽东不忍再观,怫然抽身离去。他从小信佛,最看不得穷苦人受气、遭难;如今不信佛了,这种与穷苦百姓一脉相承的情愫,却依然如故。可以说,这种情愫,毛泽东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终点。  拐到街角口,毛泽东询问了一位测字的老人,恭敬地一鞠躬,便顺着老人的指点,踽踽寻去。  老人定睛注视着眼下这位知礼的清秀君子似的后生,像是担心什么,想叫住他,却又止住了。  毛泽东倒并不担心什么,左顾右盼着,煞是新奇。  店铺真是五花八门:“日隆绸庄”、“欧亚洋行”、“夜来香茶楼” ……  “这许多店铺,那得要多少顾客哇!”  他正寻思着,忽听得什么隐隐的骚动,他还不知所以,却已见到各个店铺如临洪水猛兽一般,仓皇不迭地上起排门。  “快快!”  “又闹事了?!”  “怕是要亡国灭种啦!”  毛泽东仍有点不知所以,径自喃喃着:“跟乡里就是不一样!又怎么了?”  他循声来到十字街口,只见一大批饥民与赶来的日本兵撕扯着、抓打着,另有一批饥民依然不管死活地从日商米铺里抢背着米出来。  穿着和服的矮胖老板气急败坏地叫骂着。正在此时,日军开枪了,随即有人便倒在血泊里。  “清军来了!”  不知谁一声报讯,饥民们闻风一拥而出,不料还是被日军、清军两下堵住。  一个清军的管带,赶到日军跟前致歉。日军指挥官却并不领情,信手一记耳光:“八格牙鲁!”  “喳!”管带认着罪,转而喝令:“还不给我动手?”  清兵挥枪出手,围捕饥民。  正在三方舍命厮杀之际,不知从何处又卷来一股已抢得大米的饥民,没有辫子的首领高声一呼:“快走!”  “抓住剪辫子的!”  一股清军奉命出击,直扑那抢米的首领。  逃的、追的、喊的、打的,转瞬之间,便是一场大混战。  毛泽东自然又是见所未见!蓦然,他眼光一跳——  一个扎着小辫的细妹子,饿得全不顾凶险,捧着撒落在麻石子路上的生米猛嚼,哪料想清兵的洋枪已直冲她后背心刺来。  毛泽东急中生智,抓起一把米,冲清兵脸上撒去,乘对方抹眼分神之机,一个箭步,抱起细妹子就跑。  奔到拐角口,毛泽东叫住急欲收摊的小贩,递上五个铜角子道:“来个冻米团。”他接过冻米团,塞给细妹子。  细妹子有点不敢相信,直瞪着眼,犯着傻。  “没事,快吃。”毛泽东警惕地扫一眼邻街的混战,牵过细妹子离去。  “你叫什么?”  “朱华贞。”  “朱华贞?硬是个好名字嘞,几岁了?”  “八岁。”  “你妈嘞?”  小华贞立即眼中泛出泪光,哽咽着:“饿死了。”  毛泽东心下一抽。少顷又问:“你爹嘞?”  “爹养不活我,要……要把我送给姨妈……”憋迫的泪珠终于夺眶而出。  毛泽东抽起的心亦不禁颤动了!  “贞妹子!”一声从天而降的招呼,不啻细妹子,就连毛泽东也吓了一跳。双双回首——  追来的是一位三十开外的男子,人瘦削得近乎干瘪,又脏又破的长袍,残留着几分落魄秀才的模样。他叫朱辛贵。  “不。爹,我不去姨妈家!不去——”小华贞恐惧地啼叫着,直往毛泽东身后钻。  “不、不去了。爹又有事做了——教书,我们……有饭吃了!”朱辛贵愧悔之下,有点言不成语。  “噢,这就好。”毛泽东这才宽下心来,“再穷,也莫把自己的骨肉送出去哇。”  “是的,是的。这个鬼世道,把人都逼疯了!”朱辛贵发现女儿捧着冻米团,感愧的目光不觉又投落到陌生的好人身上:“先生是?”  “我不是先生,是来投考湘乡驻省中学的。”  “噢,离寒舍不远。”  “我认得!”小华贞正愁没法答谢,一下昂起小脑袋。  这时,抢米的饥民早已四下溃逃,气势汹汹的日军满街里追捕。  “走这里。”机灵的小华贞拖过“大朋友”的长手,钻入灯柱边的小巷子。  小华贞与父亲朱辛贵一直将陌生的恩人引带到新安巷湘乡驻省中学大门口。  “有劳二位了。”毛泽东从包袱里取出一串铜钱。  朱辛贵哪里好意思拿,连连推让着:“不不,这万万……”  “你还没去教书,父女俩还得吃饭哇。”毛泽东不由分说,将铜钱往对方手里一塞,便返身入校。一位不惑之年的校长,接待了“不速之客”。  校长脑袋奇大,长着尖鼻子。他细细看罢东山高等小学堂教员写来的引荐信,定定地打量着眼下这位高过常人不少的学生道:“东山小学堂,倒是很赞赏你哇。”口气里流露出明显的怀疑。  

第一章:别了,辫子(3)
毛泽东听出话中有音,惟恐被拒之门外,即口央求道:“校长,我可是百里求学,就不能让学生试试?”  “唔,那你就先来应考,试试看。”  毛泽东不怕应考。这不正好验证一下自己在东山小学堂的学业吗?  能步入考场,对任何“求索”的学子来说都是一道坎,但对此刻的毛泽东来说,已是一个小小的胜利,虽然开始免不了有点紧张。你看这济济一堂的考生,有的把笔迟疑,有的虚汗不止,有的搔首挠耳,个个紧张不堪。  待到看了作文题,毛泽东便忘情个中,未几,就挥笔直书——  “呜呼,朝鲜沦陷,越南丧失,缅甸覆没……”  当天,大脑袋校长就调来了毛泽东的作文。即使不录取,也得对湘乡东山的教员有个交代呀。  “四邻岌岌。中国亦会步其后尘而灭亡吗?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审览着毛泽东试卷的大脑袋校长渐渐少去几分怀疑与淡漠,多了几分意外与兴叹。他依然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