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师曾跋序(一)
一
让我这个病休在家的新华社记者给著名的《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写序颇感尴尬,这原本是新华社记者得天独厚的分内之事,特别是我这样长年出入伊拉克的常客,现在反倒让外国记者抢了先,译者是我国文化部的老参赞王贵发先生。为了让材料更丰满,应出版社要求,我不得不重新提及我过去写过的一些东西。
2000年海湾危机十周年,我受伊拉克文化新闻部长邀请第五次重返伊拉克,计划独家采访萨达姆总统。行前,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鲁培新把一张临摹的萨达姆像送到我家,让我请萨达姆在这张画上签个名……说作者袁熙坤曾经为撒切尔、曼德拉、克林顿等上百位外国元首画过像,可就是没法见到萨达姆。
一到巴格达,我就托朋友找到萨达姆,萨达姆总统爽快地用签字笔在这张画上签了名,我计划已久的采访眼看水到渠成。就在这时,一纸要“唐师曾立即回国”的紧急命令发到巴格达,我试图再次吸引世界瞩目,重振海湾战争时新华社雄风的计划就这么流了产。
现在,曾经担任我国驻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文化参赞的王贵发先生,把埃及著名记者艾米尔·亚历山大采写的《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译成中文。尽管版本偏老,观点和我们熟知的世界潮流不大合拍,但只有纯正的阿拉伯弟兄,才能真正进入萨达姆的内心世界。昔日伟大的阿拉伯帝国今天已经分化成22个阿拉伯国家,它囊括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二分之一。在阿拉伯国家中流行这样的说法:要想在中东有作为,政治上离不开埃及,经济上离不开沙特,真正立竿见影的离不开伊拉克。因此,埃及记者写《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有其独占鳌头的权威性。也只有毕生在阿拉伯国家服务、精通阿拉伯文化的老外交官,才能把《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真正客观、传神地译成中文。
萨达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的政治道路是同他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中所遇的困苦分不开的。”要想了解萨达姆和他的国家,必须以阿拉伯人的文化习惯来审视萨达姆。在现存的22个阿拉伯国家中,萨达姆不仅是一国之主,而且是一个战士。
二
巴格达位于两河流域富饶的新月形土地上,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城市,发明了车轮,修建了灌溉系统,创造了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巴格达作为伊拉克的首都,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东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与贸易中心。千百年来,不同种族的阿拉伯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不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基督徒、犹太教徒以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聚居共处,使巴格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世界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许多动人的故事都是在巴格达发生的。
海湾战争爆发前夕,我被新华社派往巴格达。图片传真机被装到巴格达移动卫星发射天线上,使巴格达分社成了新华社第一个用卫星天线向外界传发照片的分社。
自海湾战争爆发前夕到现在,我曾经5次前往伊拉克,每次都是风口浪尖,由于事件本身举世瞩目,捎带着“竖子出了名”,在我写的4本印数超过15万的畅销书中,有三本和伊拉克有关。
在国际新闻为美国一家垄断的形势下,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1995年全民公决萨达姆以得票的高分蝉联总统。原因很简单今天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比在原来西方统治者执政年代的生活好得多。在持续多年的封锁下,萨达姆政府保障农产品自给自足,首先是蔬菜水果。肉制品虽不丰富,但仍保持最低水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波斯湾有的是鱼,地下有的是油。伊拉克人不缺吃,也不少电。某些自己不生产的商品匮乏使居民生活受到影响,药品奇缺使伤病员首先是儿童死亡率上升。但客观上的自力更生与主观上捍卫独立的决心使伊拉克永远不败。面对国际封锁,政府发给居民每人一卡,凭卡每月供应6000克面粉、4000克大米、500克黄油、1500克糖、300克茶、1只鸡、1条香烟以及肥皂、洗衣粉和汽车轮胎等。这些供应品在遍布各地的特供商店免费供应,或仅象征性地交极少的钱。
伊拉克90%的居民有自己的住房,煤气、电、水、电话等费用基本上由公家负担,个人负担的不到月工资的1%。伊拉克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多种经济形式,自认为正在建设阿拉伯社会主义,因而优先发展国有经济。独立前伊拉克只能保有石油收入的6%,其余的全被西方国家拿走。现在,石油收入全部归伊拉克政府,这正是西方国家借口人权攻击萨达姆的根本原因。
三
10年前,我因海湾战争涉足许多中东国家,在没有战事的晴好天气,我喜欢躺在小旅馆里打开空调看电视。除卡扎菲的利比亚和萨达姆的伊拉克外,我发现马耳他、土耳其、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埃及、海湾……所有电视台都在播放同一首节奏很强的MTV。我由于在娘胎里被妈封了五音,没有音乐细胞,但耳濡目染次数多了,再配以莫斯科坍塌画面,好歹分辨出唱的是《一起走》(Together)。面对阿拉伯世界铺天盖地的可乐、汉堡,我哀叹即使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惨败,美国的生活方式也早已经兵不血刃占领了整个中东。
多年来我一直顽固地认为,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值得宠爱的一方水土,是神赐给人类的,是地球上最适合生命繁衍的地方。古希腊人把这块新月形土地称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位于两河之间的良田。以我狭隘的纯自然眼光看,伊拉克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最有“油水”的富国。伊拉克石油的质量、储量、产量长期稳居世界前茅,亚述附近的油汽田至少自燃了一万年。与伊拉克比邻的科威特、沙特虽然也有石油,可由于缺水饱受干旱之苦。一海之隔的埃及虽然有条尼罗河,但缺乏石油,更不用说苏丹、也门、约旦、叙利亚、以色列那些缺油少水的沙漠国家。
伊拉克富甲一方,就在埋藏万顷石油的沃土之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条世界级大河滚滚流淌。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这里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和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伊拉克一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富足、最具国际性的开明国家。
大概正是因为这里过于美妙,所以才屡屡遭受异族入侵:古波斯阿开民王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波斯的萨珊王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大帝国。阿拉伯统治中心也从麦地那迁到大马士革,又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进入鼎盛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巴格达成为世界的中心。
唐师曾跋序(二)
四
1937年4月28日,遗腹子萨达姆·侯赛因在提克里特农村出生,侯赛因家族具有悠久的抗击奥斯曼和英帝国占领的传统,“萨达姆”的原意就是“坚定不移的战斗者”。
萨达姆从小便喜欢历史,特别是对阿拉伯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正因为他太熟悉阿拉伯复杂的历史和各国之间千丝万缕的政治、宗教关系,才会导致他领导伊拉克发动一系列恢复伊拉克历史地位的民族战争。
与一般阿拉伯人不同,萨达姆习惯穿戴整齐,时间观念极强。他不嗜烟酒,喜欢喝凉奶和阿拉伯黑咖啡,主张减肥、健身,经常以身作则带领阁员们在底格里斯河里游泳。由于从小喜欢历史,功底深厚,无论闲谈还是发表讲话,他都喜欢引经据典。酷爱政治书籍的萨达姆不大出国,就是正式的国事访问也极为有限。由于他在农村长大,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伊拉克的农村度过,他和普通农民一样,用铁扦子叉着鲜肉自己在火上烧烤。我总觉得萨达姆的许多生活习惯颇似毛主席。
70年代开始,伊拉克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萨达姆在百姓中的声望直线上升。当时,他外出时常是身穿欧式服装,外加一件阿拉伯长袍,嘴叼古巴雪茄,伊拉克青年竞相模仿。目前伊拉克受国际制裁多年,人民生活极为困难,但在许多伊拉克人心中,萨达姆仍是不可替代的民族英雄。
萨达姆处事果断,建国初期伊拉克人曾经为国名争论不休,是“伊拉克阿拉伯共和国”、“伊拉克民主共和国”还是“伊拉克人民共和国”?萨达姆认为,伊拉克属于阿拉伯世界毋庸置疑,真正人民民主的政府更不必把“人民”、“民主”挂在国名上。最后根据萨达姆的意见,定名为“伊拉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aq)”。
萨达姆是一个敏感的人,喜欢独自微服私访。他认为警卫簇拥不但没有意义,还会引发人民的反感。巴格达流传着许多萨达姆的故事:1979年10月8日,亲自开车上班的萨达姆碰到一位要求搭车的小学生,萨达姆问小孩:“你是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者吗?”小孩说:“是的。”于是萨达姆一直把小孩送到亚提菲叶赫第二小学。又有一个早晨,萨达姆敲开一家房门:“萨达姆要吃早饭,吃你们平常吃的那种早饭。”“可平常我们没有鸡蛋呀!”不久,巴格达就有了充足的鸡蛋供应……
萨达姆还命令电视台举办每月讨论会,要求官员公开解答人民的各种难题。萨达姆说:“社会主义不应该是人民的负担,而是谋求幸福的捷径。”他还发布了许多类似《毛主席语录》的名言,如“骄傲自满会造成头脑不清”、“笔和剑同样锋利”、“教育是摧毁一切的武器”、“收割多于播种、消费多于生产的民族没有发展前途”等。
萨达姆在党内实行自我批评制度,就像基督教徒在教堂里做的一样。每周定期举行党会,党员起立,坦白自己最近做的错事,众人在一旁分析批评,最后表示“今后一定改正”。
萨达姆要求所有人互称同志:“我想让人民感到生活由正义支配,而不是靠拉关系。”他对贪污腐败一律严惩,因为“国家已经付给足够的酬劳,只要革命就可以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受贿毫无理由”。1980年2月16日,他亲自宣判四名有轻微受贿行为的副部长、工程师、商人死刑……
我这里一再饶舌介绍萨达姆,是想在以往见闻的基础上切入伊拉克。因为伊拉克共和国与一般共和政体不同,萨达姆总统的个人影响力就像章鱼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就在我第五次访问巴格达之际,一位资深外交官仍然用“金字塔”来形容萨达姆政权的稳固。按这位伊拉克问题专家的说法,今天的伊拉克很像当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而在敌视萨达姆的西方国家看来,萨达姆及其复兴社会党的未来是无法预料的。
五。 最好的txt下载网
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先分别在每一个阿拉伯国家夺权执政,然后在整个阿拉伯范围实现统一,最终恢复阿拉伯祖先的光荣”的梦想,就像共产党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一样令洋人害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始终对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约旦、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持警惕态度。只不过面对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必须把精力放在防止共产主义扩散上而无暇他顾。苏联解体,热衷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的萨达姆、卡扎菲迅速暴露为矛盾的焦点,成为英美生活方式的对抗者,最终成为打击目标。
我在开罗曾经请教过一位美国记者:为什么不许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