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将周瑜-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从未直接掌管这支部队。第二,文台的旧部还有五千人,由我直接供应一切钱粮。否则,这支军队早就不改自溃了。”
周瑜觉得袁术的话不错,就替孙策辩解:“伯符是急于替父报仇,才一心要回江东。江东毕竟是孙家的起兵之地,素有德望。”
袁术忽地长叹一声,神情有点黯然:“公谨啊,你和伯符都是当今少年才俊中的才俊,将来必有一番作为。我若有一个儿子像你们,就是现在死了,都瞑目了。”
袁术的长子袁耀长周瑜两岁,看上去却比周瑜小好几岁。他自幼在锦衣玉食中长大,是个白净可爱的小胖敦,读书倒也用功,出口成章,运笔成文,只是很幼稚,生于乱世之中,不知世态炎凉和人间险恶。
最令袁术担心的是袁耀心理极脆弱。他恋上了一个小家碧玉型的少女,只因和她吵了几句,她并没说抛弃他,他就服毒了,幸好抢救及时。
袁术的爱女袁雅在南阳郡更是恶名昭著。
她被袁术宠坏,任性残忍。她怀疑一个侍女偷抹了她的脂粉,竟把她活活打死了。因为一件小事,就把一个十几年的老佣人打残了。
袁术想把她许配给孙策,她对孙策也有好感,被婉拒后,觉得很没面子,她杀不了孙策,就在一个大庭广众的宴会上,将一盘很热的炒菜倒在孙策的脸上以泄愤。幸好过了不久,她就喜欢一个英俊潇洒的书生,孙策才省去许多麻烦。
袁术拉住周瑜的手,眼睛里流露出渴望的目光:“你和伯符留下来辅佐我,等到天下平定后,我保证让你们的子子孙孙永享富贵。”
周瑜的心动了,但他要和孙策商量之后,才能答应袁术,就很机智地说了一些半推托半接受的话。
“年轻人独立创业的雄心和热血,我也有过,这是好事。然而,这要看时机才行。”袁术站起来,在房里走来走去,“汉室衰微,群雄四起,将来必是他姓之天下。早在十年前,这就是天下英雄的共识,那时才是创业的最佳良机。经过十年的拼杀,天下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年轻人已经没有创业之地了,只有依附明主,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学,谋得功名和富贵,留芳于后世。看一看十几个割据一方的诸侯,我们都是一代人。你和伯符这一代人,注定不能和我们争。这是天命,不可违啊!”
周瑜很认真地听着,不得不承认袁术的话有几分道理。
“文台不死,以伯符的英武,再加上你的辅佐,将是你们这一代人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不幸的是,文台死了,这个可能就没有了。”最后,袁术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气盛,总是过高地估量自己。姜还是老的辣。你们只看到了老一辈的弱点,看不到他们的厉害之处。年轻人总喜欢显露锋芒,而老于世故的人却深藏不露,二者相斗,年轻人往往会吃大亏,甚至赔上性命。”
他说的老一辈指的是谁,是他自己?还是江东的割据势力?他是真心爱惜我和伯符,但在需要的时候,也会反目成仇。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袁术。他可能和刘勋一样,能不杀人的时候就不杀人,也就是说,到不得不杀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手软。
袁术细说了两个不能回江东的理由。
“首先人走茶凉,你和孙策回江东,招不到兵买不到马。文台生前名震江东,百姓拥戴,士族豪强肯归附,一是由于他的德望,但更主要的是———在乱世之中,文台能保护他们,前者能安居乐业,后者能保住富贵荣华,甚至飞黄腾达。而你和孙策还得不到这种信任,谁会拥戴你们呢?”
周瑜听到这里,如中雷击,忽然想起在旅行中,听一个破落的官绅说过的一句话:当你不能给予别人好处的时候,你也不要指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
“第二,招兵容易养兵难。就算你和伯符能招到兵马,怎么养活他们?从富人手中夺,就失去了士族豪强和读书人的支持,毫无前途可言。黄巾军的败亡,就是明证。”
这天晚上,周瑜回到住所,未惊动孙策,而是在院子里独思。
以前,他总想着回江东的种种有利因素,如今再想一想它的不利因素,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
还有一点袁术没说,他是群雄中对江东影响最大的人,江东的豪族无人敢公开对抗他。丹阳郡更是他直接的势力范围,而那里正是我和伯符立足江东所要依靠的首要之地。我们若是强行回江东,只要他下令封杀我们,江东群雄就不会有人支持我们。
再好的计划想成功实施,也要经过一些调整。再好的理论到实践,也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规律千万不能忘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周瑜将这个发现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并在字的左边划上一条粗线,以示其重要。
孙策听了周瑜的分析,不由得惊吓出一身冷汗。
“不回江东,我们该怎么办呢?”
“回江东没有错,只是此时非彼时了。我们要回江东,一定要得到袁术的支持,要回旧部,筹到粮草。还不能和袁术成为仇人,这就要从长计议了。”
“袁术怎么会支持我回江东呢?翻脸就翻脸。”孙策双拳紧握,望着南方的天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就是要回江东白手打天下,给天下人看一看。”
“和袁术反目成仇,乃是下下之策,不到万不得己,不能如此。得到袁术的支持,要回义父的旧部,再回江东创业,乃是上上之策,不到万不得己,不能放弃。”
“公谨,回江东创业,艰险重重,你留下来辅佐袁术,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周瑜当胸打了孙策一拳:“你太小看我了。我九岁独闯淮江书院,十四岁又背叛淮江书院,周游天下,岂是怕事之人。只是欲速而不达,隐忍一时是必要的。何况袁术毕竟是个成功的创业者,而我们还没有创业,在他身上一定能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留下来并不是浪费时间,这叫磨刀不负砍柴功。”
周瑜经常出入德乐宫,和袁术谈经论史,畅言天下大势。
袁术待他为上宾,欲封官职,周瑜百般推拖,只求做袁术的私人谋士。袁术的许多事务要问一问周瑜的意见,周瑜无不尽心尽力,且追踪调查,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周瑜的热情令袁术很高兴,他以为周瑜真的肯辅佐他了。
袁术手下的人才很多,享受着极好的礼遇,乍一看去,真是一派兴旺景象。
忙忙碌碌中,周瑜到寿阳快一年了。
后几个月,他几乎成了袁术的“私人秘书”。袁术在德乐宫特意收拾了一间华美的卧房,供周瑜留宿。从袁术口中,周瑜知道了许多天下大事的内幕,尤其是各地英雄的奋斗史,受益非浅。
这一天,周瑜到了德乐宫,见袁术满面春风,看这样子,一定是有大喜事了。
“徐州眼看就是我囊中之物了。”
这事还要从曹操说起。
曹操割据一方,派人迎接在琅琊避乱的父亲曹嵩。曹嵩富甲天下,携带辎重一百余车,路过徐州境内的阴平县时,士兵们贪图财物,劫杀曹家,杀了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曹操悲愤之下,率大军攻打徐州,连破十几城,所到之处,滥杀无辜,鸡犬不留。竟将男女老幼数十万人驱赶到泗水河中淹死,尸体阻塞河道,致使水不能流。但曹军到了郯县时就不战而退。原因是吕布趁曹操后方空虚,直捣兖州,曹操不得不撤军。
徐州刺史陶谦病危,当地的士家大族十分害怕曹操卷土重来。徐州和寿春极近,袁术兵多粮足,军力还在曹操之上,袁家名满天下,于是,他们就来拜访袁术,请他任徐州刺史。这可是天上降下来的大喜事。
周瑜替袁术高兴之余,又很感叹:家族的背景和名望真是了不起,袁术凭此得了南阳,又要得徐州了。在他身边,感受着这活生生的事例,受到的启发是读书比不了的。
陶谦死后,袁术只等着徐州人来请他,想不到徐州人竟然拥立了别人。
这个人竟是得遇名师而不喜读书,宁可卖草席也要云游天下的刘备。
徐州危机时,刘备率兵援救,曹军退走后,陶谦就留下了刘备,让他驻扎在小沛。陶谦临死时,将刺史之位让于刘备。徐州百姓也拥护他。
周瑜暗自称奇:刘备不过是个平原县令,连郡守都没当过,却被拥戴为一州之首。由此可见,他真是个深藏不露的英雄人物。
袁术的喜事落空,气愤不已,跺足大骂:“刘备算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个贩买草席之徒,只会假仁假义地收买人心。徐州人都被他骗了。”
周瑜望着袁术这样失态,几分吃惊几分灰心:门第观念这样重,怎么能成大事呢?刘备出身低贱,能迅速崛起,必有其过人之处,我们应该敬重他,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如果他是敌人,则更要尊重他。连事实都不承认的人,怎么能争天下呢?
周瑜想把心里话说出来,又咽了回去。
成大业的人就要有时心狠手辣,而人性美好、心肠慈善的人往往是命运悲惨的失败者,这个矛盾是上苍给英雄们出的最大难题。
跟随袁术这样的人,没有伴君如伴虎的战战兢兢,不用担心兔死狗烹,然而,最终极可能成为他的陪葬品。而跟随秦始皇这样的君主呢?成了大业,做了高官,却动辄就会被诛杀和严惩,人性的温暖荡然无存。为了一场短暂的富贵,而完全失去了做人的骨气和主张,褪化成帝王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丝毫人性的暖意,这是多少英杰的悲剧和无奈。
周瑜总是这样,禁不住想一些人类终极性的问题,多数时候都是想不出满意的结果,徒增苦恼。
这天晚上,周瑜和孙策说起此事,十分感慨。
有的人能和他共图大业,却不能做朋友,有的人能和他做朋友,却不能共图大业。袁术属于后一种人。还是速回江东创业才是上策。
在此期间,巴蜀战区发生了一件大事,益州刺史刘焉将州府迁到成都后,背生毒疮而死,刘焉的儿子刘璋继任父职。
从此,周瑜就记住了刘璋这个名字,并留意有关他的消息。
这一天晌午,周瑜在书房里读了一上午的书,感觉阴冷,就到大街上闲逛,享受暖融融的阳光。
忽然,身后有人扯他的袖子,他回头一看,竟然是那个差点死在他剑下的乔家的门仆牛二。
牛二把周瑜拉到一边,低声说:“周公子,我家主母来了,她想见你。”
周瑜大吃一惊,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了。
乔夫人这么远来找我,必是有极重要的事情,难道小乔出大事了?还是他们想悔婚。
乔夫人住在寿春城最豪华的福满香客栈的二楼,很清静。随行的除了牛二,还有侍女香儿。她一见周瑜,就让牛二和香儿到外面守门,把气氛搞得很神秘。
“公谨,小乔在家里很好,你不要挂念。”
周瑜稍稍松了口气:“伯母,你这么远来,有何贵干?”
“还不是为了你的前途。”乔夫人笑吟吟的,似乎有喜事,“小乔非你不嫁,你也算是我半个儿子了,你的前途,我们怎么能不操心呢。”
“伯母,我会努力的,绝不会误了迎娶小乔的期限。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