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再启古盒(3)
剑南大哥:
自从上次一别,已经半个多月。俺已在前几天,七月十五回到了山上。大哥你的救命大恩,俺一辈子也不会忘,虽然你不让俺跟你磕头结拜,但在俺心里你永远是俺大哥,有用得
着小弟的地方,你只管说,东北这地界儿上,俺们兄弟俩跺跺脚,地也会颤一颤。
第一批东西已经顺利运回山上,军师已经去跟老毛子谈了,估计没什么问题。此外上次俺跟你说的事情,俺是越想越怕,这事儿当时军师告诉俺之后,俺一直没跟外人讲,只有你知道,你说科学什么的,俺不懂。可是这些天怪事接二连三,先是俺们留下的弟兄被打死了一个,又有一个软骨头被俺点死,昨天俺回到山寨才知道,另外又有两个弟兄,一个在路上得了怪病,回山没两天就疯了,在俺回山之前几天突然失踪,俺们后来只在悬崖边寻到了个帽子,估计是掉到山涧里摔死了,连尸首都没有找到。另一个死得更惨,是巡逻时被雷活活劈死,见到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堆焦炭。
到现在,当日跟俺去办这事的十二个弟兄就剩下八个。虽然军师和俺都严守秘密,但山上已经有弟兄在私下里嘀咕了。所以那天你让俺带你再回去看看,俺没答应,就是这个原因。俺怕你出事,你是文化人,俺们都是亡命徒,反正这辈子跟小鬼子干上了,活一天是一天。
行了,不多说了,大哥你保重。
小弟崔二胯子
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九
这封信看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首先,我并不知道信中的崔二胯子到底何许人也,因为从未听祖父提起过;另外,信的内容让我隐隐感觉后背发麻,换句话说,就是有点得慌。按照信上的日期折算过来,应该是1934年,再根据里面提到的小鬼子、东北,此人应该是三十年代东北沦陷以后,东北抗日组织中的一员。而且,根据信中的语气可以断定此人在当时的东三省,应该小有名气,很可能是一个大土匪。我又拿起第二封信,信封上的字迹如出一辙,肯定是同一个人写的。拆开一看,果然不错,只见信上写道:
剑南大哥:
兄弟最近要到北平采办些货物,想顺道拜访大哥,此外兄弟给大哥带了一件东西,是上次搞出来的一个红木匣子,当时也没寻见钥匙。俺们弟兄一直也打不开,也不知道里面装了啥,砸了又怪可惜的。上次见到大哥会开锁,就把东西给大哥带来,算个纪念吧。
俺上回说的事情,最近山上又有怪事发生。跟俺去办事的弟兄又死了四个,而且这四个人,清一色全是自杀。现在还不到两个月,跟俺去办事的弟兄就剩下军师、老四、振阳和俺四个人。
最近这半年多来小鬼子盘查得紧,俺们山上粮草、弹药还算充足,所以已经有半年多没跟小鬼子接仗了,这半年多山上没死过一个弟兄,但现在一个月内一连死了八个,而且都是和俺一起出去办事的弟兄。现今山上人心惶惶,有人碎嘴子说俺们是遭了报应,虽然昨天为了稳定军心,让俺毙了两个乱嚼舌头的,但大家都是人,现在俺心里头也是猛犯嘀咕,夜里睡觉都不安稳。这事俺和军师谁也没敢告诉,没准这事儿是真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到俺们头上了,所以大哥你千万不要再追查这件事了,俺不希望大哥你也出事。
小弟崔二胯子
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初五
看完这封信,我心中更是迷糊。不过一下子想到:信中所提的红木盒子一定就是眼前这一个。我原先一直以为此盒是我祖传,可能是从清宫流落民间,后被我先祖得到,传至祖父手中。照现在情形看,这个盒子应该是祖父从这个“崔二胯子”手中获得,并且“崔二胯子”也是在办一件他信中提到的“什么事情”时候得到。想到这里,又有几个疑团在我心中升起:首先,我原来一直以为这个盒子是有钥匙的,但是不知是何原因找不到了,又或者是祖父为了增加这个“捉迷藏”的难度,故意把钥匙扔掉。我在刚刚得到这个盒子的时候,也是遍查祖父的遗物,并没有发现过任何钥匙。尤其刚刚听完张老讲完盒子来历以及其中暗藏锁具奥秘之后,我更加确认此盒祖父一定有钥匙。既然“南张北谭”的先祖都未学全其中绝技,我祖父手段再高,也不可能空手打开盒子第三层机关。当然了,也可能这盒子第三层机关祖父也没打开过,不过这又有些说不过去,因为祖父既然说过秘密就在其中,如果连他都没有打开过,这不就成了玩笑?但从刚刚这封信中“崔二胯子”提到的话,明显证明这个盒子根本没有钥匙,要不然他们不会打不开。如果是这样,很大的可能就是到目前为止,这个盒子的第三层机关就从未打开过。
如果是这样,这个盒子的第三层里到底装的什么东西?在崔二胯子两封信中,数次提到那件让他很害怕的事情,又数次提到他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和他去办事情的兄弟们,接二连三莫名其妙死去,最后又提到这个盒子也是在办“那件事情”的时候得到,那么,他们所办的究竟是什么事情?如此这般的话,在这个红木盒子的第三层里面,一定隐藏着极大的秘密,这也很可能就是祖父一直不想让我搀和进来的原因。当然,如果祖父当年打开了盒子的第三层,他就一定知道这盒子的第三层里面究竟放了什么。
第五章 再启古盒(4)
我想了一会儿,毫无头绪,于是拆开第三封信。这第三封信,我本以为也一定是“崔二胯子”寄来的,所以连信封都没有看,可是拆开这封信以后,一看笔迹,我愣住了,只见字体娟秀,是极为潇洒的行书,只见信中写道:
剑南吾兄:
自北平一别,至今三月矣。其间动荡非常,非一语可尽道也。
自上次回山,不足一月,日寇大举清山,转移中不幸与日寇遭遇,战斗之惨烈,非经历之人不能诉说也。我与日寇连战三日,未能突破重围,全体将士无一生还,军师临去前郑重嘱我,此乃天谴,若可逃生,必当补报当日所图之事。最后仅余长兄及振阳与我三人,宁死不降,时弹尽粮绝,遂与敌肉搏,长兄力战数十人,终不支而死。我与振阳跳落山崖,振阳失踪,而我侥获逃生,但已重伤,幸得猎户相救,方免一死,然已终生残疾矣。
辗转两月有余,方回长白山故里,已是苟且偷生,念及与我患难之弟兄,均赴黄泉,近日愈感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况半年之期已近,弟知不久于人世,正如军师所言,此乃天意,虽悔于当日所图之事,然已晚矣。
故郑重叮嘱兄长,当日之事,万不可再续追查,切记切记!
手已残疾,不便书写,故请隔壁之私塾先生代笔。
弟知命不久矣,难与兄长再见,兄长救命大恩,惟思来生图报。
弟崔二胯子含泪拜首
民国二十三年腊月初二
信到此为止,看到这里我才知道,这封信还是出自崔二胯子之口,只是受伤残疾才请人代笔。看完这三封信,由于没有看到祖父的回信,而且整个事件在这三封信里的叙述也很凌乱,我无法推断当时在此人和祖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惟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祖父在给我的两封信里提到的秘密,一定与此事有关。
想了一会儿,不得头绪,我起身去看张老他们的进展。走到桌前,只见俩人均是面色凝重,不敢打扰他们,于是我开始细细观察盒子第三层的结构。不同于第二层的盒盖,第三层的盒盖(也就是第二层的底板),并没有暗门结构,在右下角,有一个很小的锁眼结构。让我吃惊的是,这个锁孔看起来如此稀松平常,跟我们日常见的锁孔没有任何区别,根本不同于前两层,细如发丝。我大失所望,难道这个盒子并不是张老所指的那一个?张老看到了我的表情,对我说道:“这把锁我们刚才测试过,就是‘天地乾坤芯’工艺。其制作水平实在已是炉火纯青、返璞归真。”
张老的话让我更加吃惊,在我的想法中,“子午鸳鸯芯”是两个锁孔,“对顶梅花芯”是三个锁孔,按道理推想“天地乾坤芯”至少应该有五个锁孔甚至更多。没想到居然只有一个锁孔,而且样子如此普通。张老指着那个锁芯对我说道:“这一把,乍看和普通暗锁没有任何区别。但刚才我和德祥仔细研究,这把锁的锁孔是用最精妙的迷宫结构制成,就算是给了钥匙,如果不详细说明也打不开。”听到这里,我想起老张先前的介绍,不禁暗暗点了点头。只听老人继续说道:“刚才我们用工具探到锁芯里面,发现里面的机关着实复杂,看来能够开启的可能性不大。”听到老人的话,我不禁颇为失望,问道:“可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老人道:“现在还不好说,这样吧,你能否将盒子放在这里,明天你再过来,如果明天我还打不开,就只能再想其他办法。”我想想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于是点点头答道:“这样也好,我这两天还不走,盒子可以先放在您这里。”跟老人定下再来的时间,又聊了几句,我们向老人辞行。回来的车上,老张向我讲了他们刚才的进展,说道整个第三层结构异常复杂,恐怕能够开启的可能性不大,我心头罩上了一层阴云。
采访异常顺利,第二天下午不到六点,所有的工作结束,我打车接上老张,顺便在路上吃了顿饭,然后驱车又一次来到西山岛。进屋的时候,老人正在桌前摆弄着那个盒子。老张也是急性子,进门就问道:“大伯,进展如何?”老人抬起头来,叹了口气,道:“最后一层锁芯始终无法打开。”听了这句话,我心一下子沉到了底。过了好久,我才问道:“老人家,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老人摇了摇头:“恐怕是没有什么办法了,除非……”老人说到这里,突然摇了摇头。“除非什么?”我焦急地问道。
老人沉默良久,缓缓地说道:“除非你能够找到那位高丽锁匠的后人。”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还是要去朝鲜!记得当时我在潘家园见瘸三师傅查询盒子来历的时候,曾经动过念头,但很快被自己否决了,没想到现在还真的要去。我马上想到,到现在为止,任何关于这位高人后代的消息都没有,也不知此人的后代是在韩国,还是在朝鲜,想到这里,我问道:“您可知道这位高人以及他的后代的情况?”老人摇了摇头,说道:“具体现在的情况我也不了解。但是据先父交代,此人姓李,李家是高丽非常出名的制锁世家,若要打听,应该也不会太难。”
我向老人道谢之后,失魂落魄地和老张一起离开老人的住所。虽然这次老张并没有帮我完全打开盒子,我还是再三向他表示感谢。知道老张家境贫寒,临走的时候我偷偷在老张枕头下塞了一千块钱。当晚我退了宿后买了一张回程车票,连夜赶回北京。
第五章 再启古盒(5)
第六章 三封书信
火车上我几乎一夜未眠,脑中思绪万千,目前盒子第三层尚未打开,虽知多想也是无益,但又不得不想。我坐的是一班临时从苏州到北京的加车,走走停停,直到第二天下午将近五点,列车才徐徐驶入北京站。出站以后,我拉着行李,由于一宿未睡,脑中兀自昏昏沉沉,忽然一只温暖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