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最后一个夏天 [苏] 康斯坦丁·西蒙诺夫 >

第39部分

最后一个夏天 [苏] 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别忘了把准备给父亲的钱留在安尼雅那儿……

  一个女卫生员出现在房门口:“将军同志,有个妇女要见您。”

  谢尔皮林刚刚从桌子旁边站起来,卫生员身后的门就打开了,一个长着一张善良的胖睑的丰满的中年妇女轻捷地挤开了那个干瘦老太婆,走进了房间,说:“费多尔·费多罗维奇,请多多原谅,我是皮金娜。”

  谢尔皮林向她问了好,请她坐下,把拍纸簿从桌上收掉。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我打扰您啦!”

  “您没打扰我。不过,半个钟头之后我得去参加医务会议。要是您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午饭后来的话,那我就有空了。”

  “没关系,没关系。”她说着,脸上掠过欣喜的微笑。“我不会耽搁您很久的。正好有便车,就把我带来了。总之,请您原谅!”

  谢尔皮林望着她,想起过去皮金提到她的来信时常说:“我那傻女人给我来信啦。”也许,她真是个傻女人,但心地大概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心地不仅可以从她那现在已发胖而风韵犹存的脸上看出来。在她整一整披在肩膀上的厚围巾时那种沉静的动作中也可以觉察到这一点。她的双手柔软而肥胖,手指头肉鼓鼓的。花白的头发梳成大方的平分头,一个大发客稳当地扎在后脑勺上,无论是她的双手还是发式,都给人一种善良的感觉。

  “大概正是太傻了,竟然还戴着钻石耳环,”谢尔皮林想。“到我这儿来为什么要戴耳环呢?”

  “看到您我很高兴,费多尔·费多罗维奇,”皮金娜说。她在说话之前深深地吁了几口气,这倒不是由于悲痛,而是因为她喘息未定。“我一眼就认出您了。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曾经寄给我一张他和您一起照的相片。不过您现在的样儿比相片上好看,而且显得年轻。您身体怎么样?车子出事之后身体复原了吗?”

  显然,她知道他为什么住在这儿。

  “复原了,”谢尔皮林说。“医生再检查一次,就可回前线去了。”

  她以为这是在催她,所以急忙说:“请您放心,我不会耽搁您很久的,”她说着,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只信封,用她那只指头胖鼓鼓的柔软的手把它顺着桌面推过去。“这是您在皮金出事之后给我寄来的钱,我非常感激,现在奉还给您。我生活还过得去,所以没动用它,但是我没有把它寄还给您,怕引起误会。我一直在等待机会,想当面对您的好心表示感谢。”

  “这哪儿是什么好心!”谢尔皮林没接桌上的信封,气呼呼地说。“我觉得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了,我当时认为这对您也许用得着。难道您手头真的这样宽裕,连钱也没处花了吗?”

  “我马上把全部情况告诉您。”

  她把两只肥胖的手掌合起来,她那神情象是要把全部情况讲给一个孩子听似的。谢尔皮林微微一笑,但她没有发觉,仍旧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您也知道,由于我的弟弟谢尔盖·彼得罗维奇的缘故,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在二五年不得不从军队中复员。”

  谢尔皮林这时才想起她叫什么名字。皮金曾告诉过他,但他忘了。现在他记了起来,她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

  “谢尔盖·彼得罗维奇从前在俗时是个有钱人,开了一家大商行。他自己既是企业家,又是工程师,这在当时是合时的。可是后来却……”

  她没有讲下去,在找合适的词儿。可是谢尔皮林不理解她为什么用“在俗。这个奇怪的词儿。“在俗”,“在俗”,这个“在俗”指的是什么呢?

  “谢尔盖·彼得罗维奇由于拒绝交出财产,在财产被没收以后被流放到索洛夫基。您知道,这就影响到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和我的命运,他不得不转业当了会计。”

  “这我知道,他对我讲过。”

  “但是,我自然不能对弟弟一点也不关心。他在索洛夫基时,我去探望过他,后来他恢复了自由,住在托木斯克,我也去过。在西伯利亚,他丢掉了世俗的事务,担任了教职。在战争爆发之前,他在沃罗涅什教区任职,直到那儿遭到轰炸后才奉上级教会之命离开了沃罗涅什。”

  “噢,原来四二年夏天她弟弟在那儿!”谢尔皮林想。“他待的地方离我们这些世俗的罪人井不远。不同的只是:他是奉教会领导之命离开了遭到轰炸的地区;而我们这些世俗的罪人则按照我们领导的指示,冒着轰炸,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分钟。”

  不过,关于小舅子当上了主教或者甚至总主教这件事,皮金没讲过。也许是他不好意思讲,也许是怕别列日诺依会嘲笑他。

  “在俗时,我弟弟叫谢尔盖,担任教职之后,就改名叫尼科基姆了,”皮金娜讲这句话的语气使人感到,只要谢尔皮林一听见这个名字,就会知道她的弟弟是谁。

  他的确记得,他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这个尼科基姆可能是法西斯暴行调查委员会的委员,曾在这个委员会的文件上签过名,也可能是在号召教徒们为红军捐献坦克和飞机的呼吁书上签过名。

  “从他移居莫斯科之后,我就为他料理家务。可是,那算什么家务呀!”皮金娜把双手一摊,仿佛表示:一个神职人员会有什么家务呢?“不过,用不到为柴米油盐发愁。而且,除此以外,”她稍微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我妈过世时还给我留下了一些首饰。战争刚开始时,我把她的两颗宝石坠子和一枚胸针捐献了出来。但我还留了一点以防万一。”

  她略微举起手,指了指耳环。

  “噢,所以你戴上了耳环,”谢尔皮林想。“原来是为了向我表明,你生活并不困难。”

  这时,皮金娜又用刚才指过耳环的那只手彬彬有礼地把信封顶着桌面推过来。

  “那好,不需要就不需要吧。”

  谢尔皮林拿起信封,把它塞进放在桌上的军用背包里,决定把这笔意外之财加到留给父亲的款子里去。

  “您有没有听到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的消息?”皮金娜问。她早就在等机会提这个对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了,不过她不愿意在解决这笔使她不安的款子之前就提这样的问题。

  “很遗憾,没有听到,”谢尔皮林说。“我们是不会听到这一类消息的。也许,根本就毫无消息。”

  他确实没有听到任何关于皮金的消息。一点都没有。去年秋天,在皮金的事已经过去,不再查究以后,而库尔斯克会战已经结束,谢尔皮林又一次立功受奖,于是他便写信给军需机关询问:被俘将军的妻子是否能按规定领取抚恤金和生活补助?

  皮金恰好在被俘前夜获得将军衔。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他还没来得及换上将军服,所以在德国人的公报里仍旧称他上校。可是在我方军需文件上已列入将军一级了。

  回信很快就来了。军需机关通知说,被俘将军的家属可以领取抚恤金和生活补助,但必须有材料证明他们不是叛徒。

  因此,打算让皮金的妻子领取生活补助这个念头只好打消。现在也没有必要把这一切告诉她。

  “现在只能相信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结实的身体能经受住俘虏生活的折磨。况且,现在离战争结束的日子不会太远了。至于他被俘后的表现,我本人对这一点并不怀疑,”谢尔皮林把自己认为应当对她说的主要一点作了补充。

  “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她低声说,说得很随便,好象在谈一件谁也不会怀疑的最平常的事情。“但愿他的身体能够顶得住。他在战前就得了糖尿病。”

  “我怎么没看出来,”谢尔皮林说。他想,大概皮金不让别人知道他有病,他不是那种一有病就哼哼的人。

  “还有一点使我担心,”皮金娜叹了口气说,“报上说我们的盟军正在轰炸德国,炸得可厉害啦!但愿他别挨到炸弹!可是轰炸时炸弹是乱扔的。我曾想通过红十字会去了解他的情况。我去见了叶卡杰琳娜·巴甫洛芙娜·彼什科娃。她是一位非常可爱、很有教养的女人。但她告诉我说,红十字会也毫无消息。据说,我们过去没有在一个公约上签字,所以现在无法了解被俘人员的情况。英国人和美国人能够了解,而我们不能。”

  这话使谢尔皮林大为震惊。是的,他当然知道,甚至还清楚地记得,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有过一个红十字会。通过红十字会可以了解俘虏的情况,甚至还可以给被俘军官寄送包裹。但是,在他的脑海里,这一切和眼下这场战争怎么也联系不起来:“什么红十字会?这一次是和法西斯打仗,它还能有什么用?还谈得上什么协定、公约?”

  简直不能想象,在我们和法西斯之间,红十字会协定还会起作用,还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去打听坐在他面前的这个女人的丈夫目前在法西斯俘虏营里的情况——他死了,还是活着?生活情况怎么样?

  这个想法,和在这三年战争中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不协调,以致使人感到十分荒谬。

  “可是彼什科娃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女人,”皮金的妻子重复了一句。“您认识她吗?”

  “不认识。”

  “她本人对我非常关心。她的秘书对我也很照顾。他们红十字会里的人待人都很亲切……当然,我是带了我弟弟的介绍信去见他们的,”她补充说。

  “原来如此!”谢尔皮林想,“上帝的安排真是奥妙莫测!她的丈夫是一个共产党员,陷身在法西斯俘虏营里,可她却拿着弟弟的介绍信去向红十字会乞助。她弟弟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资本主义分子,在索洛夫基流放了十年,而现在当上了不知是主教,还是总主教。红十字会接待她特别亲切,就是因为她带着弟弟的介绍信。”

  谢尔皮林早在国内战争时期就形成的对教会的恶感,非常自然地使他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不怀疑自己的正确观点。但是,奇怪的是,随着这个善良的胖女人的来访,生活突然又向他展示了另外一个侧面。一个他很不理解、然而却是现实存在的世界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世界属于另一些人们,属于对未来怀着与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理想,而且对过去大概也抱着另一种观点的人们。

  他沉默不语,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控制住了。而皮金的妻子却把他的沉默看作是谈话的结束,认为自己该走了。

  “您大概该去了。”她站起身来。

  他也站了起来,看了看手表。

  “我们慢慢地顺着林荫道走到大门口,时间刚好。我们可以相信,下一次我们再见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我们已经能够和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欢聚一堂了。”

  “只希望他的糖尿病别恶化!战前他曾经发过一次病,需要打针治疗……在那边怕是办不到了……”

  “在那边还想打针!”谢尔皮林心里想,但没有说出来。

  “您明天就要回前线?”当他们走到花园里的时候,她问。

  他点了点头。

  “假如您信教,我就要给您佩戴一个护身香囊。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上前线的时候,我要给他戴上,可他不要,”她说得很伤心,仿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后来才出了事。

  谢尔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