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里
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
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
《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来
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称:“《汉书·艺文志》:《庄子》
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内义雄《庄子考》说,五十
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
《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晋朝为《庄子》作注
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向
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
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
泛。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我们撰写的《庄
子译注》也是按这个篇序注译的。
(三)《庄子》的真伪问题
《庄子》一书同其他先秦子书一样,在真伪问题上争论很大。
《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
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
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
提出种种怀矮。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
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之后,影响特别之大,后
来几乎所有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人,都同意苏拭的看法。
明代的宋濂、郑湲、朱得之、沈一贯、焦竑、谭元春等人进一步证明外、
杂篇不是庄子的著作。清代的工夫之、林云铭、姚际恒、吴世尚、胡文英、
姚鼐、宣颖、章学诚、马其昶;近代的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刘汝霖、
叶国庆、马叙伦等,都分别提出外、杂有伪。有的说外、杂篇是庄子门人弟
子的记录;有的说外、杂篇出于《准南子》之后,是道家一派人物的总集。
有的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的伪书;有的认为外、杂篇都是伪书。认为外、
杂篇是伪书或有伪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1。以内、外对比,以内为真,而外、杂文字浅陋,不是庄子著。
2。杂篇中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有毁孔内容,所
以是伪书。
3。外、杂文义与内篇文义重复,所以外、杂是伪书。
4。马总辑诸子语为《意林》采《庄子》书,但无《让王》以下四篇语言。
5。外、杂中提到一些与庄周时代不同的文字和事件。诸如“仁义”对举,
“封侯”、“宰相”为战国时所无有或汉代名词。书中提到盂子时为“昔者”,
提到公孙龙等。以及《胠箧》中有“成子弑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已到汉代。
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本是庄周自著,是从记录、韵文体向散文体过渡。
其中有门人弟子审入的东西,但不多,可以作为学习和研究庄子思想的史料。
理由如下:
1。《庄子》原书本无内外杂之分,不能依据内篇文字深奥,外、杂文字
肤浅证明外、杂是伪书。况且,外、杂更具有庄子自著的实证。
《庄子》一书古无内、外、杂之分,分内、外、杂是起于汉代刘向。即
有内、外、杂之分,也不能说明外、杂浅陋为后人所作。如《外物》中关于
龟策的说明与殷墟出土的大龟版的记载一致。《列御寇》中“正考父一命而
怄,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的记载与《左传》昭公七年的记载一
致。外、杂中的韵律皆为战国前期的韵律,外杂的标题多以篇首二字或人物
名篇,无概括意义,都说明外、杂早于内篇成书,是庄子的早期作品,因而,
外、杂与内篇有内容重复也是必然的。
2。外、杂中有“封侯”、“宰相”、“仁义”、“六经”等语。并不证
明是汉代的著作。因为从西周到战国的《易·蛊》上九父辞中有“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的记载,所以秦以前已有封侯。韩非《显学》中已有“故明主之
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早在《诗·小雅·二月之交》中
就有“家伯维宰”,《论语·雍也》也有“子游为武城宰”,《吕氏春秋·举
难》有“相也教,百官之长也。”说明“宰相”一词并非汉代才有,而先秦
早已有之。至于“仁义”对举,不仅在庄子前的《孟子》中已有之,如《盂
子·梁惠王》中有“已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书中“仁义”对举有九处之
多。而且在《墨子》时亦早已有了。如《非攻》中有“取人马牛者,其不仁
义”,《节葬》中有“今天下之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仅《墨子》一书
中就有“仁义”对举十九处。所以“宰相”、“仁义”之词的出现皆不能证
明《庄子》是晚出的伪书,恰恰说明是战国初期庄子的著作。主张《胠箧》
为伪书的主要根据,则是其中有“陈成子弑其君,子孙享国十二世。”(见
焦竑:《焦氏笔乘》)“林疑独以篇中有十二世有齐国等语,以为西汉之文。”
(林云铭:《庄子因》)“《胠箧》说‘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世有齐国’,
可见这篇是在秦灭齐后所作的。”(顾颉刚:《庄子外杂篇著录考》、《古
史辨》第一册第284页)“《胠箧》言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显属秦汉道家
作。”(刘汝霖:《周秦诸子考》)所有这些看法都有偏颇。实际上,庄子
的《胠箧》原文是“田成于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
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
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对“十二世有齐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
成玄英的《疏》解释为“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大公至威王,三
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成说同。只是“庄公”作“庄子”。俞樾认为陆说不
对,“疑《庄子》本文作世世有齐国,言田成子之后,世有齐国也。古书遇
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识之,应作世二有齐国。传写者误倒之,则为二世
有齐国。于是其文不可通,而从田成追数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
其上耳。”我们认为成、陆之说是对的,庄子说的“十二世有齐国”即是从
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完奔齐开始为田齐世家一世,二世■孟夷,三
世混孟庄,四世文子须无,五世桓子无宗,六世釐子乞,七世田成子常,八
世田襄子盘,九世田庄子白,十世太公和,十一世桓公午,十二世威王齐。
正是威王并齐才有田齐国家。汉代的司马迁在《敬仲世家》中说到威王得国
后。”起兵西击赵、卫,贩宋子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又
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与庄子所说的情况是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林云铭、顾颉刚、刘汝霖等人竟误为从田成子杀简公之后十二世
有齐国,推到秦灭齐后,并作为《庄子》的《胠筐》篇晚出的根据呢?我们
认为其来源主要是焦站的《胠箧》条。其文曰:“陈成子弑其君,子孙享国
十二世,即此推之,则秦未汉初之言也。”(焦竑氏笔乘》)实际焦说的“子
孙享国十二世”并非庄子的原文,后人不加核实而造成附会这一误说。庄子
说“十二世有其国”不仅不能证明《胠箧》晚出,反而证明庄子对齐国的历
史非常了解,《胠箧》正是庄子的著作。至于外、杂中有毁孔内容就是伪书,
纯属门户之见,不值一驳。总之,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的作品,其
中虽然可能有后学窜入的内容,也不防碍作为研究庄子思想的直接史料。
在《潍县署中与会弟第五书》中说:“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
《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
称赞庄子的著作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些影响是就其积极影响
而言,至于白居易的知足保和的思想,陶渊明的绝望悲观情绪,明代“三言”、
“二拍”中的虚无主义也是受了庄子的影响。
庄子的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都有较深的影响。他的哲学
上的体认成为魏晋玄学的直觉思维方式的来源,在唐宋时期又与佛学的顿
悟、宋学心学及道教思想相结合。庄子文学中的灵感不仅开拓了先秦文学的
先河,而且对后来文学艺术中的灵感思维也有较深的影响。尤其他的直觉思
维对现代的科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庄子的直觉思维直接影响到日本量子物
理学家汤川秀树。汤川先生在1973年出版的《创造力和直觉》一书中,谈到
庄子对其影响时说:“四、五年前,有一天我正在思索基本粒子的问题,当
时我完全突然地想起了庄子的一段话。这段话见于《庄子·内篇》最后一部
分,现在大体翻译如下:‘南方的皇帝叫做倏,北方的皇帝叫做忽。中央的
皇帝叫做浑沌,有一次南方和北方的两位皇帝走访浑沌的领土,会见浑
沌。……为了表示谢意,我们不妨给他凿几个窍。就这样,他们每天为浑沌
凿一个新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为什么我竟然想到这个寓言的呢?
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发现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
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
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用所习用的话来说,
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浑沌’。正是当我按这样的思路考虑问题时,我想
起了庄子的寓言。”“而且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
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自得其乐,只要它们还在自由地到
处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到他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浑沌之地,这时
就会发生象基本粒子碰撞那样的一个事件。”他还说:“活在约二千三百年
前的庄子,几乎肯定不知道有关原子的任何东西,即使这样,他竟然有一些
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和今天象我这样的人的想法很相似,这也是有趣的出人意
外的。”他还援引了《庄子·秋水》的“知鱼乐”和《庄子·大宗师》的“大
冶铸金”和《庄子·渔父》的“人有畏影恶迹”等寓言作为自己的格言,和
他的“看不见的模子”比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结论说:“在我看来,
庄子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思想家。”
所以,我们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一分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它,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服务。
主要参考书目
司马彪《庄子注》 清孙冯翼辑,问经堂丛书本。
郭象《庄子注》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缩印《四部备要》本。
陆德明《庄子音义》 同上。
成玄英《庄子疏》 1961年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 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
藏举要》本。
褚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