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5老子的大智慧 >

第6部分

05老子的大智慧-第6部分

小说: 05老子的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到极性的世界了, 失去了主客合一的本源状态,形成了主客分离的极性思维的结果。极性的美丑、善恶就是极性思维分别产生的极性事物。   
  极性思维的机制很深,先由非极性“如来藏”究竟一相,“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于是在八识中形成见分和相分,继而在七识中极化为能、所,在六识中极化为主、客。佛学上称为三细六粗的演化过程,或极化过程。老子把这种极化的演化过程,共同的特点; 表达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极化的过程,共同的特点是把本无差别的“不二”一相的“道; ”因“无明”妄动的; “自心取自心”,极化为二相。因“妄心不了法界一相”,就迷惑在见与相、能与所、主与客的对立中互相攀缘分别,于是心生种种法生。反过来由自心分别极化的外界事物反馈又形成极性的差别观念,故法生种种心生。原本妄心(见分、能观、主观)和妄境(相分、所观、客观)“起无先后”互依互存,但究其根源,“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心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实无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明白了极性思维产生的深层次机制,对老子表达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损益”、“刚柔”等一切极性事物的论述,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仍按主客分立的习惯来阐述事物的极性关系,以便于理解。   
  “有无相生”,什么是有无相生?没有“有”就没有“无”。有了“无”才有了“有”;反过来,有了“无”才显出“有”,这就是“有无相生”。大家知道非极性不存在相生相灭,它是不生不灭的,极性事物里边才有生灭。“有”和“无”是极性的一对,故能相生。那么它们是怎样相生的呢?相对于非极性的信息态的“无”来说,极性的能量态和物质态是“有”;相对于没有运动质量的能量态的“无”来讲,有运动质量的物质态是“有”。非极性的信息态可以转化为极性的能量态,这方面的转化比较抽象,用真空的对称破缺产生宇宙的演化,可比拟为“无生有”,它的逆过程就是“有生无; ”。宏观的例子可用水来比拟,把一盆平静的水本无波纹,当; 作“; 无”;但当振动盆时,非极性的水面产生了波峰波谷极性的水波,这就是“无生有”;当水面平静下来后极性的水波消失了,又恢复到非极性的平静水面,这就是“有生无”了。能量态的“无”和物质态的“有”的相生就可比较直观的理解了,E=mC2 的质能方程就是“有无相生”的数学表达。高能态下产生粒子,核裂变的质量转变为能量,都是具体的例子。   
  “难易相成”,没有难就没有易,难和易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 。难易都是相对观念的感受,是极性思维分别结果的感受。比如说今天很顺利的干了一件事情,那就说明你以前有很多困难,很不顺利的经历。如果你从来未经历过不顺利的事情,你怎么知道这个顺利呢?你怎么产生顺利的感受呢?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长短相形”,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一米八的长,又怎么能显示出一米六的短呢?所以对极性相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的标准,不然人们就无法适从。极性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就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人为规定的。凡是极性的东西往往都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识念而形成的。   
  “高下相倾”,高的低的,有没有高下呢?在这个无尽虚空中就没有高下,高低是极性的物质世界“质点”差异性参照(相倾)的结果。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一个道理。极性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具备互为存在的前提,那就不存在极性的属性了。有人给我说怎么有些世界光有男人,没有女人?实际上男人、女人的概念,是我们的极性认识。如果那个世界没有女人,那男人怎么显示出来呢?那样的男人的特征是个啥?既然都是所谓的男人那又何必叫男人呢?!那样的人叫男人,仍是我们识念的一种分别,针对我们的一种表达而已!   
  老子前面讲了极性世界的极性事物的属性,但作为极性物质世界带有极性思维的人来说,如何驾驭极性规律,如何在极性的世界生存,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人生观。老子看到极性事物的极性运行属性,他不主张极性极化的生存方式,这些内容咱们在后边再讲。一句话,他主张的是非极性的生存方式和非极性的人生观。老子称谓的“圣人”,都是非极性“道”的属性的体现者,是体(道)、相、用一如的得道者。从状态来讲“朴散为器”,是老子对非极性转化极性的描述。老子把非极性的状态叫“朴”,演化到极性状态出现时,“朴”的非极性状态“散”(演化)成极性状态的器世界。将“朴”的无限性“散”成器世界的极性状态和属性,并以不同的层次展现和显露出来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极性世界的认识讲得非常透彻,他的大智慧就体现在对极性和非极性的深邃认识上。这一本书就有几十对极性观念的名词,无与有、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大与小、多与少、兴与废、快与慢、损与益、刚与柔、牝与牡等等,多得很。我们要慢慢地领悟老子对极性世界的智慧认识,不然我们无法理解老子所讲的“圣人”,就不认识圣人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意境。我们在极性的世界让极性的观念笼罩了我们的内外,佛学上就叫“五蕴”。中国人对极性的属性认识得非常透彻,一部《易经》就是专门讲极性规律运行的专著,这是极性世界运行的“软件”。老子和庄子不只认识了极性的世界,更可贵的是认识了非极性的世界。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讲的这个圣人是什么样的人?老子所谓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属性的人。圣人已经是体道之人,处于无为自; 然的境界之中,能顺乎道本身的无为自然属性。圣人把道的无为自然体现在人性中就形成无私无欲的人格。把非极性道的属性人格化,具有这么一种人格化的人就是圣人。圣人处无为之事,这是指; 圣人悟道、体道,顺乎道的非极性属性,没有极性的分别,当然就没有以“我”为转移的极性观念,常处于无为的非极性状态之中。老子; 特别反对“妄为”,因为一切妄为都是“我”的极性识念促使的结果,你只要是有“我”的观念,就必然是为我的“有为”,这种“有为”是“不知常”的“妄作凶”,违背非极性属性的极化之为。这恰好说明老子所说的无为和处无为之事,正就是指圣人处在没有极性识念的状态之中的“惟道是从”。我们的大胆妄为、胡作非为都是受我们极性观念所支配着的,都是我们的“我”的这个识念支配着的。有了“我”就有了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为了满足“我”的贪欲妄想、私心杂念,那就要大胆的妄为、胡作非为,这就不叫“; 无为”了,叫“妄作凶”的有为。只有“无为”才就顺应道的属性了,只有处无为之事才能显出“惟道是从”的非极性状态来,具有这种状态和属性的人正是咱们讲的体、相、用一如的人。能把道体的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状态和属性体现在不同的相和用中,能时时刻刻、时时事事都达到体、相、用一如的层次,这样的人的言行思维就是处无为之事。体相用一如的人,是一个得道的圣人。得道的圣人处于道的非极性状态中,没有极性的识念。比如,道的属性中没有极性识念的高兴和忧愁,那么你在你的“相”和“用”中体现出这种没有高兴,没有忧愁的属性来。心态始终没有极性的起伏,而是非极性“无为”的状态。处无为之事,不是让你什么也不要干,恰好相反,而是要你积极作为,只是你的作为是无私、无欲的,“利而不害”的,“为而不; 争”的,慈悲为怀的,与道的属性相同,这就是处无为之事。无为是与道同体,与道的属性相符合了,无私无欲的“应无所住”。具体地讲,无为了就是不为自己谋私利,不在自己的极性识念支配下任意妄为、胡作非为。般若实相; 里的属性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相和用中体现出来,就是无为。不是说叫你什么都不要干,那不是圣人的处无为之事。   
  因为道无处不在处处在。《庄子》中讲,道在蝼蚁之中,道在砖瓦之中, 道在屎尿之中。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演变和体现的,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露法身。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运行都是道体的体现。你“不为”,那你怎么体现呢?   
  “行不言之教”,圣人为什么“行不言之教”呢?首先要认识到语言本身是极性识念的产物。另外,语言的功用不能完全体现圣人的非极性境界和层次,所以言教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前天咱们谈到“香炉”说法的故事,香炉怎么讲经说法呢?听起来很荒唐!一切万事万物都在说法讲经,万事万物都在行不言之教。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太阳和月亮并没说什么,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它们的运行和它们的“相”已经就告诉我们存在着周转循环的规律,体现出生长成亡的程序。这就表明,生老病死的极性规律存在着,这就叫说法,这就叫讲经,只不过是不用语言; 来讲来说而已!何况“无情说法”还有更深刻的含意。   
  老子的“紫气东来”,释迦牟尼佛的拈花示众和大放毫光也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关令尹喜“看”到的“紫气东来”,迦叶的破颜为笑,那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并不是用语言。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多得很,语言是其中的一种。庄子就讲过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一条腿,他的学生和孔子的一样多,学生到王骀那里去之后什么都不说,但是去的时候空空如也,来的时候非常充实。孔子说那是个圣人。王骀行的是不言之教,我也要拜访他去,普天下的人都归在他跟前才合适。这个寓言就说明行不言之教要比言教更有深刻的内涵,更有说服力,; 更能够表达真实的东西。虽然,“行不言之教”普通的含意是指我们自己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教。以自身的作为来教化比用语言更有说服力。但妙道却体现在“棒喝”下的禅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除了表达道的属性外,这几句话正就说的是得了道的人,体现出体、相、用一如的一种表现。这四句讲的是相和用。“万物作焉而不辞”天地产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