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的大智慧-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空,才能够妙有,这就是真空妙有啊!这就是妙有的“玄牝之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真如自性随缘不变,也就是说不死的“谷神”你永远也用不完。真如虽不守自性,能遇缘就变,但万变而“谷神不死”,故称为随缘不变。你看(拿水晶球演示),这个水晶球上的影像随外缘在变!随我的手动,你们看到的图像不一样,图像变了,但水晶球变不变?水晶球体不变!正是水晶球不变而能随缘,才体现出“谷神不死”,才能够展现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功用。用这个水晶球来表示,你就能体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原理。水晶球始终用不完竭,它尽管就那么大,这就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勤”就是用竭了,用完了。“不勤”的意思就是不竭,永远用不完。为啥?刚才说了,真如自性就像镜子一样,镜子不因镜像而减损镜体。你爷爷手里的镜子,你太爷爷手里的镜子,不论多少代到底还是那个镜子啊!是不是啊?不会因镜像的生灭变化而把镜子照薄了!这就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机制。我们自性本体的“谷神”产生日月星辰、宇宙万物,其原理和镜像的关系类似。镜不异像,像不异镜;像即是镜,镜即是像。像妄镜真,故才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悟解老子的“谷神不死”啊!你要始终契入实相才行,否则难以理解!
(此文根据讲解《道德经》录音整理修改而成)
■老子大智慧的修法——转正觉
张: ……我们再看一看老子。老子一生的大智慧,就体现在他留给我们的这部《道德经》中。《道德经》里面讲转正觉的内容很多啊!真不愧为大智慧的圣人。
看第三章,咱们挑着讲一些。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我不讲,能懂吗?××,老子这段话你能懂吗?你说说我听。
××:“常无知”就是极性……。
张:“常无知”是极性吗?!“常无知”是极性还是非极性?你(指另一人)说呢?
……对!“常无知”是非极性。“常使民无知”,这正显示了老子慈悲世人的情怀,也是老子之所以成为“老子”的大智慧之所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上有这么两段对白:“尔时,思益梵天问得忍诸菩萨言:‘汝等岂不听是经耶?’诸菩萨言:‘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又问:‘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为知。’”
“梵天,若有菩萨於此众中作是念:‘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所以者何?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梵天言:“何故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文殊师利言:“眼、耳、鼻、舌、身、意不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内六入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中,乃为听法。”人们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我们的“知”皆是二相摄取外境后处理的感受和认识。这种二相极性对立的感官取舍所形成的“知”,佛陀称为“有漏”之“知”,属于极性的观念。所以,你有知的话,你知什么?凡是二相的“有漏”之“知”,都是你所认识的外缘外尘,是不是?没外境没外缘外尘,你“知”什么?你处于无量无边的状态,没有外境让你“知”,你还能知什么?譬如水晶球上没像,你见(知)什么?人们不理解老子的大智慧,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好多人认为老子搞的是愚民哲学,叫老百姓要愚昧(笑)!哎!所以呀!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同样,依文解《道德经》,老子蒙冤。人家老子讲的是深层次的境界啊!是讲“无漏”的非极性“大圆镜智”啊!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极性的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没有无明,这不是大智慧嘛!怎么叫愚民政策呢?!这不是明明用凡夫的无知来揣测圣智吗?
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因为,“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分别中,则无知者。”当水晶球大而无外,无量无边时,水晶球上就没有相(像),你想一想,究竟一相,无量无边,大而无外,你有什么对象可知呢?没有所知,你还能知什么?你常处于无所知的境地,不就说明你处于无所不知的大智慧了吗?!“没可知”就叫“常无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这难道不是老子对世人的慈悲吗?!没有超凡的大智慧,能有这种悲悯世人的心态吗?!
再看“无欲”,当无外物外境可知了,还有没有欲望和贪求呢?你看,一个常“无知”的人,相当于水晶球上没有相(像),在一个“常无知”的状态下,无量无边,大而无外,还有什么向外贪求的欲望呢!
什么时候大而无外呢?你看,相状越大,则存在状态越微越隐,直至大到没有物质态、能量态。为啥?物质态、能量态不能无量,是不是?只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信息态才能无量。
信息态是安了个名字,啥叫个信息态?无相之实相就是信息态。只有这个无相的实相才能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了才能“无知”,才能不“知见立知”,才能没有外边,才能“知见无见”。
离了外,你见啥呢?正因为没有可见上的,所以“常无知”的时候,就契入究竟一相。这个一相是空相,是空无一相、空无一物的本体状态。
无相无物,不就空啦!空啦!不就解脱了嘛!这就是三解脱里面的空解脱门;空而无相,无相才是实相,不是无相解脱门吗!无相了,还有什么愿求呢?没有一切希求,就叫无愿解脱,无愿解脱就叫“无欲”。现在你看,“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常使民转正觉嘛!是不是?跟刚才经(指另一部佛经)上讲的“观无缘”,时时契入无缘,是不是一个道理?是一个道理!如来是叫我们“观无缘”,直契这个无外缘外界的究竟一相;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圣人的见解是不是一致?一致!
总之,“无知”啦!没有外边啦!没有外边外缘,就没有知见;没有知见,就究竟一相了;究竟一相了,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了,就空无一相;空无一相了,就没有所求了。求什么?所求的东西都是外面的东西,有外就有所求,没外了求什么?这就叫“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要深入理解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欲(无愿)解脱。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知”是什么?“知”就是极性观念嘛!这是老子讲转正觉的修法,常常使“民”转正觉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可不容易啊!你无知无欲转熟了之后,才“使夫知者不敢为”。把你的妄心、极性观念要转正觉得到净化,先达到“不敢为”,不六根外驰,不追逐六尘。如耳根不攀缘声尘,天天耳根转正觉,反闻闻自性。反闻、反闻,反闻熟了,这个声尘也就闻不到了。你看,我们的见闻觉知,它就是要有“所知”了才能“知”,“知”什么呢?“知”的都是外边的事物。“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个外边能不能产生出来?产生不出来!产生不出来了,这不就无内外境界了吗!没有能所(内外)的对立,谈什么“敢为”、“不敢为”!你看八地菩萨就已经“无生”了。无生就是极性的念头都没有了,不产生众生心了,自然就不“为”了,这就叫“不敢为也”。
“为无为”,“为无为”是啥?“为”就是作为,作什么“为”呢?作“无为”之“为”。“为”就是转;“无为”,就是正觉。所以,“为无为”就是转正觉。
“为无为,则无不治,”转正觉就是无不治。你的一切痛苦、灾难、烦恼、业障、周转循环都是二相的有为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正觉,百病丛生。正是因为没正觉,才没有达到无私、无知、无欲的这个状态,于是我们只能在有为法里周转循环,生灭不已。“为无为”,经常转正觉,你的一切毛病,一切烦恼,一切业障就都对治了,没有不能治的,用转正觉这个方法没有不能对治的病。转正觉这个操作方法包揽百病,是阿伽陀药,治一切病,是不是治一切病?治一切病!
你看这个老子,硬是打电话跟释迦牟尼佛俩个商量下的,都说一个话,来哄我们呢,是不是?(大家笑说:不是!)没打电话商量,他俩怎么就有共同的见地呢?还能说得一模一样?!
翻到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啥意思?腹在哪里呢?腹是啥?我们会说肚子就叫腹。说我的肚子疼哩。肚子疼,在哪里疼呢?你说在哪里疼着?在里面疼着,还是在外面疼着?(答:在里面疼着)在里面疼着!没人说肚子疼在外面疼。所以,这里的腹是指内之意,深层次的意思是老子要我们内求不外求,反观自性啊!不要俗解为吃饱肚子而已!这种见解,不需要老子讲,因为凡夫都知道。“圣人为腹”,圣人就是反观自性,追求大道,而不六根外驰,满足感官欲乐。“目”是眼睛嘛!眼睛是干啥的?你说(指一人)眼睛是干啥的?肚子是干啥的?
……,对!肚子是往里面装食物的。那眼睛呢?
……,对!眼睛是往外看。这都是随顺我们讲的,讲得深了就难以理解,讲得浅一点就能够让人了解。为什么眼睛只长在前面,上下、左右、后边都不长眼睛呢?人们感到这个问题奇怪,但问个为什么的话,还真的不知道。佛陀讲,无始劫以来人们习惯了二相的著境攀缘,从镜子照镜子的一念无明开始,形成见、相二分,见分攀缘相分,就形成了眼睛的“胜义根”。先成能量信息结构的“胜义根”,再经物化的过程,才形成了肉眼的“浮尘根”。“浮尘根”的肉眼,其功能是朝外看,也就是主体摄取客体,主观攀缘客观,它的功用都在往外看物相,分别美丑好恶等极性,是不是?所以圣人是唯内不唯外,反求诸己,反闻闻自性,绝不六根外驰,这就是老子讲的“去彼取此”。
“去彼”,六根再不要往外奔驰,不要追求感官欲乐;“取此”,只说自己错,不说别人过,反观内求,反闻闻自性,这不就是转正觉嘛!是不是转正觉?这是老子给我们讲的转正觉。转正觉就是要转二相取舍的分别心。分别的取舍心,集中表现在“为目”等感官欲乐的追求上。所以,转正觉的要害是六根不外驰。六根越外驰就离大道越远,转正觉就越困难。反过来,越不能转正觉的凡夫,六根就越外驰。
转正觉咋转呢?老子说的很形象,“为腹不为目”。对修道人来讲,“为目”是粗俗的两相执取;“为腹”是主客相融的智慧观照,是“自心现量”的一相正觉。转正觉就是要契入无量,契入一相,契入实相本体,才能理解老子告诫人们的苦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