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第13部分

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3部分

小说: 春秋公羊传注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再拜稽首”者是也。○注“礼妾”至“废矣”。○解云:即《丧服小记》云“慈母与妾母不世祭”,郑注云“以其非正”即引《穀梁传》云“於子祭于孙止”是也。○注“不言”至“礼也”。○解云:欲决成六年“立武宫”,定元年“立炀宫”,皆言立者,以其非礼故也。○注“加之”至“绝也”。○解云:言宫庙尊卑共名者,尊亦言宫,故武炀是君,仲子是妾,是尊卑共名。号称者,即仲子是也。武炀是君,配宫言之,正是其宜;仲子是妾,不宜与宫庙连文,故加之以绝之矣。
 
  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据无子不庙也。 
  '疏'注“据无子不庙也”。○解云:即上解於孙止是也。其子死讫犹尚不祭,其子未君之时不祭明矣,故难之。然则妾母之贵,正由其子为君,即元年传云“母以子贵”是也。若子未为君之时,义与未逾年之君相似。庄三十二年传云“未逾年之君也,有子则庙”,“无子不庙”,义亦通於此。
 
  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尊桓之母为立庙,所以彰桓当立,得事之宜,故善而书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贤也。○隐为,于伪反。 
  初献六羽。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持羽而舞。 
  '疏'“初者何”。○解云:献羽是常,而反言初,故执不知问。○“六羽者何”。○解云:诸侯仍用四,此反言六羽,故执不知问。
 
  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僣诸公也。僣,齐也。下效上之辞 
  '疏'“初献”至“以书”。○解云:不但言“何以书”,嫌覆问上文始与舞,故复举句而问之。不注之者,与三年求赙同,故省文。
 
  六羽之为僣奈何?天子八佾,佾者,列也。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风。○佾,音逸,列也。诸公六,六人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诸侯四。四人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时。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大国谓百里也。 
  '疏'“诸公者何”。解云:正以诸公有二等,故执不知问。○“诸侯者何”。○解云:漫言诸侯,明是五等总名。文次公下,复疑偏指七命,故执不知问。所以不待答讫而连句问之者,正以上文并解诸公六、诸侯四故也。○注“大国谓百里也”。○解云:公侯方百里,《王制》文也。侯与公等者,据有功者言之矣。○小国称伯、子、男者,正以上己有侯,故不复言之。其实凡平之侯正与伯同。
 
  小国称伯、子、男。小国谓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疏'注“小国”至“五十里”。○解云:《王制》文。彼注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也。《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以为一,则殷爵三等者,公、侯、伯也,异畿内谓之子。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犹因殷之地,以九州之界尚狭也。周公摄政致大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礼成武王之意,公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诸侯亦以功黜陟之。其不合者,皆益之地为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唯天子畿内不增”。
 
  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相,助也。○之相,息亮反,注及下同。 
  '疏'“天子三公者何”。○解云:正以《春秋》上下,无三公之文,故执不知问。
 
  天子之相,则何以三?据经但有祭公、周公。 
  '疏'注“据经”至“周公”。○解云:即桓八年“祭公来”云云,僖九年“公会宰周公”是也。经但有二公,而传言三公,故难之。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陕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礼,司马主兵,司徒主教,司空主土。《春秋》拨乱世,以绌陟为本,故举绌陟以所主者言之。○陕,失冉反,何云“弘农陕县”也;一云当作郏,古洽反,王城郏鄏。召公,上照反,又作“邵”,音同。绌,敕律反。 
  '疏'注“司马”至“言之”。○解云:上传云:“诸公者何,天子之相。天子之相。则何以三”云云,不道二王之后者何?二王之后何以二也者?正以天子三公主绌陟,故偏取言之,是以注者解其意。
 
  始僣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传云尔者,解不讫始也。前僣八佾於惠公庙,大恶不可言也。还从僣六羽议,本所当讬者非但六也。故不得复传上也。加初者,以为常也。献者,下奉上之辞。不言六佾者,言佾则干舞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独奏文乐。羽者,鸿羽也,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也。夫乐本起於和顺,和顺积於中,然后荣华发於外,是故八音者,德之华也;歌者,德之言也;舞者,德之容也,故听其音可以知其德,察其诗可以达其意,论其数可以正其容,荐之宗庙足以享鬼神,用之朝廷足以序群臣,立之学宫足以协万民。凡人之从上教也,皆始於音,音正则行正,故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闻商声,则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闻徵声,则使人整齐而好礼;闻羽声,则使人乐养而好施,所以感荡血脉,通流精神,存宁正性,故乐从中出,礼从外作也。礼乐接於身,望其容而民不敢慢,观其色而民不敢争,故礼乐者,君子之深教也,不可须臾离也。君子须臾离礼,则暴慢袭之;须臾离乐,则奸邪入之,是以古者天子诸侯,雅乐锺磬未曾离於庭,卿大夫御琴瑟未曾离於前,所以养仁义而除淫辟也。《鲁诗传》曰天子食日举乐,诸侯不释县,大夫、士日琴瑟,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未制作之时,取先王之礼乐宜於今者用之。尧曰《大章》,舜曰《萧韶》,夏曰《大夏》,殷曰《大护》,周曰《大武》,各取其时民所之。尧时民乐其道章明也。舜时民乐其脩纪尧道也,夏时民乐大其三圣相承也,殷时民乐大其护已也,周时民乐其伐讨也:盖异号而同意,异歌而同归。失礼鬼神例日,此不日者,嫌独考宫以非礼书,故从末言初可知。○夫乐,音扶,发句之端放此。朝廷,徒佞反。好义,呼报反,下同。徵,张里反。施,式豉反。争,争斗之争。离也,力智反,下同。邪,似嗟反。未曾,在能反,下同。淫辟,匹亦反。县,音玄。治定,直吏反。韶,常昭反。夏日,户雅反,下同。护,户故反。纣,直久反。 
  '疏'注“传云”至“始也”。○解云:其讬始者,即上二年传云“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贬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今传亦宜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而云僣诸公犹可言,僣天子不可言,解不得讬始意也。○注“前僣”至“公庙”。○解云:谓自此以前,不必要指《春秋》前也。而言惠公庙者,欲道於周公庙时不为僣故也。○注“本所”至“传上也”。○解云:由非六之故,是以不得复祭传云上古已有六矣。○注“羽者”至“化疾”。○解云:知鸿羽者,时王之礼,且以举则冲天,所以象文德之风化疾故也。《诗》云“右手秉翟”者,其兼用之乎?注“夫乐本起於和顺,和顺积於中,然后荣华发於於外”者,《乐记》文也。○注“故闻”至“性故”。○解云:温雅而广大者,土之性也;方正而好义者,金之性也;恻隐而好仁者,木之性也;整齐而好礼者,火之性也;乐养而好施者,水之性也。○注“乐从”至“作也”。○解云:《乐记》文。乐由中出,和在心是也;礼自外作,敬在貌是也,此注皆出《乐记》。○注“取先王”至“用之”。○解云:谓同其文质也。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功成治定同时尔,功主於王业,治主於教民,故《明堂位》曰“周公治天下六年,朝诸侯於明堂,制礼作乐”。○注“失礼”至“可知”。○解云:失礼鬼神例日者,成六年“二月,辛巳,立武宫”之属是也。言考宫与献羽实同日,若置日於考宫上,则嫌献羽不蒙之,独自考宫以非礼而已,故从下事言初。初是非礼辞,则献羽非礼亦可知。然考宫得变礼,而不置於献羽上者,嫌别日故也。知初是非礼者,正以“初税亩”同文矣。
 
  邾娄人、郑人伐宋。邾娄小国序上者,主会也。 
  '疏'注“邾娄”至“会也”。○解云:伐宋而言主会者,谓相共伐宋,时邾为首故也。
 
  螟。何以书?记灾也。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先是隐公张百金之鱼,设苛令急法,以禁民之所致。○螟,亡丁反,蟲食苗心。苛,音何。 
  '疏'注“灾者,有害於人物,随事而至者”。○解云:欲对异为先事而至故也。○注“先是”至“所致”。○解云:苛令急法者,即三年“春,王二月,已巳,日有食之”,注云“此象君行暴急外见畏”是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日者,隐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益师始见法,无骇有罪,据侠又未命也,故独得於此日。○彄,苦侯反。见,贤遍反。 
  '疏'注“日者”至“大夫”。○解云:正以所闻之世,例不合日故也。○注“益师始见法”。○解云: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所传闻之世,初始欲见三世之法,故不书日也。○注“无骇有罪”。○解云:即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传云“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身不氏”是也。○注“侠又未命也”。○解云:即九年三月,“挟卒”,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是也。
 
  宋人伐郑,围长葛。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据伐於馀丘不言围。 
  '疏'注“据伐”至“言围”。解云:即庄二年“夏,公子庆公帅师伐於馀丘”是也。
 
  彊也。至邑虽围当言伐,恶其彊而无义也。必欲为得邑,故如其意言围也。所以不知郑彊者,公以楚师伐宋围缗不言彊也。○彊,渠羌反,下同。恶,乌路反。 
  六年,春,郑人来输平。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何言乎堕成?据翚会诸侯伐郑后未道平也,何道堕成?○输平,式朱反,堕也,《左氏》作“渝平”堕,许规反。 
  '疏'“输平者何”。○解云:正以言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注“据翚”至“堕成”。○解云:上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是也。
 
  败其成也。翚伐郑后,已相与平,但外平不书,故云尔。 
  '疏'注“翚伐”至“云尔”。○解云:鲁与郑平而言外平者,谓伐郑之后,时公子翚在外与郑平,不得公命,是以不书,故曰外平不书耳。
 
  曰:吾成败矣。吾,鲁也。 
  '疏'“曰吾成败矣”。○解云:称鲁人之辞,故加曰。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末,无也。此传发者,解郑称人为共国辞。 
  '疏'注“此传”至“国辞”。○解云:传发此吾与郑人末有成一段事者,非直解郑擅获诸侯为有罪,而鲁侯不能死难亦当绝,故令郑称人。言输平,则鲁侯亦合称人矣。一个人字,两国共有,故云称人为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