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秋日里,武颖出嫁的消息传来,武颜却正在为李治食邑秋收的成果而开心。
老宋大人也没想到,经过第一次改良的粮种能够比往年的收成涨了三成!他雄心勃勃地要争取来年,让食邑地里全部种上新的种子。
可是被李治制止了。
老宋大人不解。
这一回,李治请了武颜出来,面对面讲给老宋大人听。
武颜知道,这是李治不想一直独占着自己的功劳。因为宋沐和林晖现在也算是晋王心腹了,让他们适当知道一些事情出自于自己之手,也没有关系。
宋沐先是被王妃的出现给弄懵了,等到王妃头头是道地说起粮种的退化和变异问题,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晋王妃也是农事高手——甚至,之前自己做的很多事,都是晋王妃的主意。
好在老宋大人,年纪大了,心也宽:晋王和王妃,本来就是一体的。晋王妃家世不出众,却能被赐婚果然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人家能干啊!
而林晖那边的浸出榨油法也终于有了起色,不得不说,这种法子的出油率确实是比单纯的压榨要高得多。
…………………………
晋王食邑粮食增产的消息并没有刻意去隐瞒,可是春季里播种的时候就是只有部分农田开展“试验田”计划,因此整个食邑的粮食总量并没有增加三成这么多,只是一成多罢了。这在丰收年里并不算什么。
而榨油法还未完全成型,继续在保密工作中。
因此,并州众人并不知道两三年后,晋王食邑现在完全不引人注目的举措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此时的他们,目光集中在王家和胡家的身上。
胡家在贞观十五年初,还是遮遮掩掩地与晋王府有交往。等到了年末的时候,人们发现,这种往来关系只变得更密切、更不加遮掩了。
平心而论,王家在太原的根基深。
可是晋王年岁只会慢慢变大,听说长安传来的消息,陛下十分喜爱晋王殿下,不止一次开口让他多放心思在并州的政务上,完全不忌讳自己小儿子在并州变得势大。
一时之间,并州众人倒是开始观望起来:没准并州的风会变一变?
王家,会怎么应对胡家势力变大这件事?
…………………………
等到腊月里,李治和武颜回长安之后,发现太子和魏王连表面的和气都快维持不住了。
长安城犹如快要沸腾的油锅,随时会开始翻腾。
李世民不是没发现这样的暗涌,可是他仍旧认为,这是两个儿子之间的小争执与不合罢了。
哦,不得不提一提,这个蠢爹去年过年神助攻,促成了李治和武颜同屋,今年就想给李治赐下几个美人了。
于是,等到晋王夫妇离开长安的时候,六个美人也确实跟着马车一起出发了。(2)
六个,也许是李世民念着儿子还小,缩减之后的人数。
一路上,椿儿、柳儿的神色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里惹得王妃不痛快——青桐和翠柏去年都配了人,现在是管事媳妇了。椿儿和柳儿是被提拔上来的大丫鬟。
她们毕竟跟着晋王和王妃不久,或者说,她们毕竟还不够了解武颜,武颜担心的从来都不是后宅的这些事。
到了太原,六个美人就被胡公公和徐氏放到王府的旮旯头去了——李治一句“找个地方安置了,不许她们乱走动”给这六人定了前程。
反正陛下赐下来的时候,也没说是她们是有品级的,不过是个玩意儿罢了。
六个美人在太原晋王府没能翻出什么风浪。因为她们不只见不到晋王殿下,连王妃也见不到。
晋王和王妃最近很忙——
不只晋王夫妇忙,长安城里的很多人也是探头探脑的。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
太子发动兵变。
…………………………
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兵变。
在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也就是说,李承乾他在“打算”兵变的时候,就被他老子逮住了。
留在长安延康坊晋王府的人通过特殊渠道给李治传来了消息:太子兵变失败。
他大约是想效仿自己的父皇,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可是武颜就纳闷了,如果说历史上的李承乾是因为魏王李泰太过受宠而兵变,那么如今李泰远在相州,一次暗杀不成,担心李泰告状,就开始在长安搞兵变——先弄掉自己爹,再去弄死自己弟弟?
天了噜,这是猪脑子吗?
众人都以为太子势必要完蛋了,李泰也觉得这次李承乾自作孽,自己能取而代之了。
可是,直到贞观十七年正月,李二陛下还表示: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这让回来过年的胖子李泰几乎要吐出一口老血!
难道父皇的真爱是那个瘸子李承乾?不是我这么萌萌哒又可爱又有才华的青雀?李泰心想。
事实上是,就算李世民想要继续维持李承乾的太子身份,满朝大臣也不会同意的了,太子失德,众所周知。那么,太子一旦被废,魏王殿下就是新的太子了?
☆、第四十七章
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依然遵循它应有的轨道前进。
为什么不立李泰,而要立最小的嫡子李治为太子?
大约就是以下这几种原因:
其一,为了保全被废掉的李承乾——李世民对李承乾的疼爱并不是作伪的,他终于意识到高明和青雀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置对方于死地的那一种。
其二,开始疑心李泰——在李承乾兵变一事中,李世民着人详细调查,还是查到其中有李泰的影子。
其三,长孙无忌的极力推荐——对李世民的影响非常大的长孙无忌举荐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有没有什么私心,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立太子本就是国事而非家事,众大臣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其四,发现李治也颇有政治天赋——小儿子李治从小宅心仁厚,勤奋好学,就算没有开拓的野心,想必也能做一个守成的君王。并州六郡,李治一去两年多,明面上瞧着并无大动作,可是私底下扶持胡家的是也是瞒不过李世民的。
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原因。
最终,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被废黜,充军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所以说,君心难测。正月里说的好好儿的,太子有子——几个月过去忽然说立晋王为太子。
父皇你是耍儿臣玩儿么?李泰的心里有多苦,那就不用说了。
因为李世民不仅封李治为太子,还密旨夺了李泰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的权力。
因为胖子不是我们的主角,所以不多加笔墨描述他撕心裂肺的疼。
先说说如今万众瞩目的新太子。
一道圣旨来到太原郡,李治不日就要回长安进行册封大典了。当然,李世民也没有着急地让小儿子一接到圣旨就走。
于是并州众人在这个当口犹豫不决:要不要去给太子殿下道贺呢?
虽然说尚未举行册封大典,晋王名义上还不是太子,可是大家私底下都已经开始称呼他为太子了。
众世家还未来得及动作,胡家却是一马当先地叩开了太原晋王府的大门。因为这三年来,胡家一直跟着晋王殿下的脚步走:蜂窝煤(博得知名度)、给佃户砌土炕(博得好名声)、田间套种大豆(虽然还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跟着晋王殿下走没错)、殿下给一个纺羊毛的方子(没错武颜还是让人把这个捯饬出来了)……
胡家尝到了甜头。作为世家,哪怕是二流的,在乎的东西也不会是钱财——当然,若是既能有名声又能有钱财,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跟着如今的太子殿下干,胡家在并州的声望虽然暂时是追不上王家,但是要说和排名第二的孙家比,已经是相差无几了。
胡帷是聪明人,而王还也是聪明人,他们的聪明就体现在不会自作聪明。并没有想那些歪门邪道去和晋王殿下拉关系,比如说弄个族内相貌出众的女眷去晋王府之类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完全正确。
孙家就干过这么蠢的事儿,有一次孙家邀请晋王殿下和王妃,偏偏孙家适龄的庶出女儿“无意地”“巧遇”晋王,还“不小心”在晋王殿下面前崴了脚。
当然,晋王殿下很有风度地让身边伺候的人扶住了孙家的小娘子——阿保心道:孙姑娘,你还是挺沉的,想我阿保还花了大力气才托住你。
后来此事传开,孙家的小娘子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这样的事情,但凡是成了,日后遮掩过去也是一段佳话,偏偏没有成,可不就是笑话了。
事后这位孙家小娘子很快被聘到外地去了。
…………………………
“殿下,胡大人递了帖子想要拜见您。”胡公公看着正在练字的殿下,心头是不是不欢喜的,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晋王殿下就要变成了太子殿下。
胡帷有官身,被称为胡大人是最合适的。
“让他进来吧。”李治并没有停笔。
这不是胡帷第一次来到晋王殿下的书房,但是绝对是最恭敬的一次,甚至超过了第一次进来之时,那种略微带着忐忑的心情。可见权势一物,于人有多大的影响力。
“下官来给晋王殿下汇报前一阵子羊毛纺织物的销量。顺便……给殿下道贺。”胡帷和李治打交道的时间也不算短了,自然知道晋王不是讲究虚面的人。因此今日来,还打着汇报事物的幌子——因为胡帷坚决要把羊毛纺织获利的七成分给李治,而最后李治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三成。若是一成都不收,胡家反而不敢放心和李治有往来了,毕竟那样子说来,晋王殿下所图甚大,胡家冒不起那样的风险。
“这些帐务的事情,你把帐册留下就是了。”
胡帷知道,帐册留下之后,过目帐册的人,必定是晋王妃:果然晋王和王妃感情甚笃。
“殿下不日就要启程了,下官想,如今王府里头收拾东西也许正是忙乱,不若让下官去真味阁定几桌席面?这并州境内,想要给殿下送别的人可不只下官一人哪。”胡帷试探地提议。
李治皱眉:“便不劳烦胡大人了,如今……不适合大张旗鼓。”
胡帷听到这句话,反而是笑得更真诚了:“是下官思虑不周了。”
等到告辞之后,胡帷回家对着其妻子说:“我原本还担心殿下骤然欣喜,失了分寸,没想到殿下如此沉稳。阿还,属于我们胡家的‘日后’,就要开始了。”
被胡家争了最先去与太子殿下话别,别的世家怎甘示弱?
都晓得了殿下不会举办饯别宴了。那么,是要抓紧时间去殿下面前露露脸。
就连孙家也屁颠颠地去了,仿佛完全不记得前一阵子丢的面子。
太原晋王府的门子可是大大地扬眉吐气,迎来送往,收到一些打赏,开心得不得了——晋王府的家规明确,当值期间收到的打赏都归各人所有。但是若是主动向别人索取银钱,或者因为收取大额银钱之后把府里消息往外走漏了,那就别怪家规严苛。
从前也有不信邪的,觉得偷偷摸摸做的事儿,管家/王妃/殿下,又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