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炮灰攻略 作者:银灯照锦衣(起点vip2013-09-1正文完结,种田)-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夫人知道自己成功了,就说:“大老爷的意思是一次支出一万两现银,然后大老爷自己全部自己置办。
虽然说大老爷和大太太是二姑娘的亲生父母,可是好歹二姑娘也在我跟前长了这么大,我这做婶子的,也……”
贾老太太虽然不喜欢王夫人,但是真要办事,宁可找王夫人,起码表面的要个脸面,不想贾赦两口子连脸也不要的。
贾老太太就说:“你说的很是。”
贾老太太其实心里很气,虽然贾府的姑娘出阁有个旧例,可是东西是那么多东西,从哪里出就没规定了。
贾府这样人家,什么都有个旧例做标准,就是当年贾敏出阁,官里也就走了一万两银子。
剩下的都是贾老太太自己的陪嫁分出去,还有她婆婆留下的陪嫁,她自己的私房,还有老国公的私房什么的。都是两夫妻偏爱女儿,填补的私房。当然私房是从哪里来的就没人敢管了。但是名义上都是走的贾老太太夫妻的私房名义,贴补给女儿做嫁妆的。
就是说规矩就是规矩,剩下的你可以灵活运用的。
迎春是庶出,自然没有母亲的嫁妆贴补了。但是贾府的规矩嫁妆数目还是应该有的。
于是贾老太太又把贾赦夫妻招来:“二姑娘的嫁妆你们打算怎么办啊?”
那贾赦马上说:“儿子只等账上的支了银子就给迎春置办。”
贾老太太就说:“你打算支取多少啊?”
贾赦看看贾老太太神色如常,想:一直说母亲最疼孙女,既然是女儿的嫁妆。老太太应该不会拒绝,就说:“迎丫头的嫁妆,当然按咱们府里的旧例来。儿子不敢超过的。”
“那是多少?”贾老太太追问。
贾赦心里有些打鼓了,但是还是说:“当然是一万两,当年敏妹妹出阁也是从账上走了一万两的。”
贾老太太居然点点头:“你还记得啊。当年敏儿出阁可不是从账上走了一万两的。”
贾赦心里暗喜,就说:“那儿子什么时候能支到银子。母亲您知道迎丫头的亲事办的急,年底就要过门的。这嫁妆怎么也该准备了。”
贾老太太盯着贾赦说:“你就这么容不下二丫头,这么急急忙忙的就把二丫头嫁了,也不怕亲戚旧故的笑话?”
贾赦有些讪讪的说:“不是二丫头年纪也不小了么,怕留在家里,人家也笑话。何况影响她妹妹们说亲不是。”
贾老太太冷笑:“亲事都定下了,谁还会笑话?别说三丫头还没定了婚事,就是定了婚事,按咱们这样人家的规矩走一遍,也得有些日子呢,你弟弟弟妹她们是不会着急的。”
贾赦当然听的出贾老太太的讽刺,心里不是羞愧,却是气愤,你就看着老二夫妻好。什么都好。
于是贾赦赌气说:“现在已经和孙家定好日子了,也不好改了,要不迎丫头到了人家家,怕人家挑剔她的。”
你这么急着把姑娘家里,不怕女儿到了人家家被轻视么?贾老太太心里生气,但是也不好再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只是轻轻哼了一声。
然后贾老太太言归正传:“按规矩二丫头的嫁妆一万两也对,可是你打算全部都到外头置办去?别的不说,就是衣服帐幔的,咱们这样的人家能全用外头的?还有奁田,你也现成买去?这么近的日子了,能买到什么好的?”
贾赦就狡辩说:“二丫头是庶出的,她娘也没个嫁妆给她留下的,奁田可不是得现成买去,怎么好分了咱家的庄子?”
贾老太太冷冷的看他一眼:“这急着买的东西,如何能保证是好的。奁田怎么也的要我们自己的老庄子,要不二丫头这性子哪里管得住。”
贾赦反驳:“当年敏妹妹出阁,不是也现成买了庄子的。”
贾老太太压了压火气,才说:“你妹妹当年出阁可没这么着急,好几年间的准备,什么庄子买不来?”
贾赦心里又打了个算盘,就说:“当年敏妹妹出阁,都没动家里的庄子,所以现在儿子也不敢动家里的庄子,所以才想着外头现买去的。如果老太太认为要用家里的庄子,儿子自然愿意的。”
贾老太太当然知道贾赦打的什么算盘,面上只装不知道,说:“你妹妹当年有我的奁田分出去,二丫头哪里有,怎么比?”规矩虽然一样,可是你妹妹可是嫡出的,你搞清楚。
贾赦只好说:“是儿子疏忽了,还是听老太太的。”
贾老太太继续说:“嫁妆上头,大头无非是奁田、头面、家具、针线、摆设,再来就是压箱的银子。你们算算这么个比例,再来回我。”
贾赦只好说:“是。”
贾老太太像是突然又想起来,又说:“还有,我们这样的人家,针线不能外头做去,让人笑话,咱们府里这么多针线上的人,自己做才是,衣服帐幔的料子就从库里走吧。”
贾赦心里算账,这就是说,贾迎春的嫁妆里的衣服帐幔这类的东西都不用花钱了,人工是自己家的针线上的,料子从官里的库房出,于是很高兴,说:“还是老太太您疼爱二丫头。”
贾老太太怎么不知道他的如意算盘,只是看着他的样子,心里很是堵得慌,就说:“我也累了,你回去算了比例来,列了东西再说吧。”
贾探春得了消息,就去和林黛玉讨论——除了她两个,也没人能说了。迎春是当事人,不说在贾赦那边,就是还住在*馆,也不好和她说。惜春是宁国府的,人家以后的嫁妆从宁国府出,和荣国府没关系,怎么好和人家说。
史湘云和薛宝琴当然更不可能,贾探春现在还想着史湘云那得意眼神呢,一想心里就扎的慌。宝琴这姑娘不错,但是商人家的女儿,贾探春心里头还是有些瞧不起的。
林黛玉听了,手指扯着帕子说:“这么说老太太开始管二姐姐的嫁妆的事了,那么二姐姐的嫁妆也不用担心了。就算大舅舅和大舅母不给二姐姐添东西,也能说过去了。”
贾探春也放心不少:“嫁妆上头,主要不过奁田、头面、家具、针线、摆设,压箱的银子。既然老太太说了,奁田从家里出,那就不用说了,针线也是自己府里安排,也不会不够看。
压箱银子,应该也会留出来的,这正经的面子,不会差错了。就是不知道家具,头面,大老爷如何安排了。”
林黛玉还是不放心:“我就是担心这个,头面外头定去,多定几家也能赶出来,可是家具可是花工时的,这日子可够紧张的。”
探春叹口气:“谁说不是呢。可是偏已经定了这样的日子。总得要赶出,多找些工匠也罢了。”
总之,现在两个真的为贾迎春担心的人,还是很乐观的。
不过很快就乐观不起来了,因为听说贾赦居然给贾老太太列了个八千两银子支出的单子,贾老太太难得又震怒了。
最后贾老太太亲自把关,给了贾迎春一处价值两千两庄子,留三千两银子的压箱钱,针线上算一千两,再留下一千两做起嫁酒等婚礼等开销,只给了贾赦三千两银子置办家具、头面。
贾赦哪里肯干,他还等着借迎春的婚事,刮家里一笔钱呢,跑来诉苦说不够。
贾老太太威严的说:“你先去置办了二丫头的家具来。头面什么的,你把规矩上的办了就行,最后我和你们太太总得给添添,怎么也不会亏了迎丫头的。”
于是贾府官里只需要先支出三千两,当然还要在迎春的婚礼前准备压箱的三千两。
贾赦很不满意,他本来想着把一万两银子拿到手里,然后给迎春差不多四五千两的嫁妆糊弄过去就行了,反正孙家算是高攀了,既然高攀了,还挑剔什么嫁妆啊。
在贾赦看来,女婿家不抗议,能糊弄过亲友就行了,至于女儿之后的生活,不在贾赦考虑之内。
现在好了,一万两的嫁妆是一万两,可是发到他手里只有三千两啊,他就是都昧下也就三千两,而且他又不能都昧下,贾老太太盯着呢,怎么也的有东西陪嫁迎春啊。
红木家具,头面什么的,都不便宜,真要置办完了,还能剩下什么?
当然剩不下什么,贾老太太可是算着帐的,没打算让他剩下的。
贾老太太虽然没管迎春的婚事,不过真看见贾赦混蛋到这个程度了,也有些心疼迎春了。虽然她不喜欢迎春,她喜欢活泼漂亮的女孩子,迎春不在此类,但是到底是自己的亲孙女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228、两边不讨好
宝琴,湘云再好,也不是自己的骨肉啊,迎春再不好也是自己的血脉啊。所以贾老太太也难得为迎春打算起来
迎春这孩子性子又软,人也不精明,管家理财怕是不行,所以庄子也不用太大,反正她未必管的好,有个撑面子,然后能给迎春的儿女以后做个产业就好。
关键是压箱银子要给足,以后迎春到了人家家,好不好的,有钱财傍身是必须的。针线上头要备足了,又体面又实用。
还得留足了婚礼什么的开销,迎春虽然是亲孙女,贾府的面子更重要。
这么一来,剩下的银子就不算多了,还有置办家具、头面和摆件什么的大件。
贾赦再混蛋,也是贾迎春的亲生父亲,完全不让他管也不行,再说贾琏还病着呢,除了贾赦,贾老太太也没别人用,贾政不懂,贾宝玉舍不得用。
对于贾赦能不能办好,贾老太太想着,怎么也是亲生父亲,为了脸面,家具上头总得过的去。头面什么的,不行了自己给添添,再让大媳妇出出血,也就够了。摆件么,不行了,让二丫头把她房里的东西带走算了。
这么一想,也就过得去了。贾老太太很满意自己的安排。
其实贾府的姑娘们,包括有贾探春科普明白了的贾宝玉也很满意这安排。可是贾府的其他BOSS们可不这么想。
贾赦当然不满意,非常的不满意,他可不想这是他娘为他自己的亲闺女打算。他只想着自己失去了本来能到手的好处。所以对他娘非常不满,然后认定是王夫人说了什么,为了省钱鼓动老太太做幌子。
而王夫人也不满意,因为贾老太太的安排意味着。贾府必须在年底前拿出六千两银子,对现在贾府紧张的财政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在王夫人看来,老太太折腾半天。就省了两千两庄子钱——贾赦嫁女儿,当然庄子应该从贾赦名下出。
倒不是王夫人要想要克扣贾迎春的嫁妆,规矩在那里,她也没办法。王夫人只会暗地里做亏心事,面子上的事,她却很会装的。
但是她认为完全有其他的办法,比如她认为可以从贾赦名下多拨几个庄子给贾迎春。起码拨个六千两的庄子,这样不算针线上的一千两,那么贾府只用从官里走三千两就行了。
好吧好像有点不够,那么四千两顶天了。一千的婚礼开销,一千压箱。两千办东西。王夫人看了这样安排才好。
王夫人认为她可是厚道的为贾迎春打算,多拿点庄子地才是真的有用,那可是钱生钱的,一辈子的消费呢。比什么压箱银子死钱有用的多。所以她认为她很正确。
于是王夫人有理由认为贾老太太就是为了多给大儿子留下财产,才不顾贾府的财政危机,从官里走这么多银子的。
就是谁也不满意,谁都认为自己吃了亏,谁都认为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