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02期-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找蚁巢的本领很高,即使在很远处,它们都可以凭其灵敏的嗅觉器官,迅速地找到蚁巢。当找到一个蚁巢时,穿山甲首先向洞内喷气,迫使洞中的蚁群释放出蚁酸,于是穿山甲就通过喷出的气体,和嗅到蚁酸的时间,及蚁酸的浓度,来判断洞中的蚁群数量,以及洞的深度,从而决定是否挖掘。
当它决定挖掘蚁巢时,它会先把蚁巢周围的土拨开,然后将尖长的吻部,伸进蚁巢中,用唾液丰富的舌头将蚂蚁一下子粘住,然后将舌头上的蚂蚁送进胃中。因为穿山甲口中没有牙齿,吞下的蚂蚁主要靠胃中的“角质齿”,和吞进去的沙砾,来一起磨碎。
对于比较分散的蚁群,穿山甲常将身体的鳞张开,并散发出一种能诱惑蚁虫的气味,让蚁虫都集中到它自己身上的鳞片下面,当身上的蚂蚁数量较多时,它突然将鳞片收起,找一小水坑,将自己身体潜入水中后,再将鳞片张开,把所附上的蚂蚁,全部放在水中,然后不慌不忙地在水面上吸食蚂蚁,那个场面很生动的。
你看,这穿山甲是不是很有意思?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有关的社会工作与贡献
冯祚建先生曾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简称“野保协会”,下同)科技委员会委员,现是本协会的常务理事。他一贯支持并参与野保协会的有关工作。例如:
1.积极参加协会在有关省区组织的“爱鸟周”活动,并对广大青少年发表热情的讲话,鼓励他们热爱鸟类和其他野生动 物;他的讲话富有激情,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积极参加野保协会主办的有关湖北神农架地区是否存在野人及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等问题的专题讨论会。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动物知识及数十年积累的野外科考经验,对野人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他在中央广播电台和《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发表文章,阐述他的观点。
3.积极参加野保协会、国家林业厨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联合举办的,保护我国特产动物——藏羚羊的各项活动(包括在西宁召开的保护藏羚羊的国际会议),并以中方专家的身份在会上提出学术报告。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暨调查规划设计院环境与野生动物检测中心从 1996年开始,负责组织“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冯祚建先生被聘为资源调查与监测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从此多次主持专家论证会,让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资源调查的技术规程与监测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并献计献策,能很好地完成主办单位交给他的任务。此外,主办单位为加强对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的监督和质量管理,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对有关省区的考察工作进行考察。
冯先生尽管自身工作繁忙,但仍能挤出时间与主办单位的同志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多次赴华北和西南各省区履行检查任务。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和规划设计院于 1999年开始筹措并主持“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工作(计划3年完成),他被任命为该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暨领导小组副组长,他也多次受托主持专家会议,组织专家对大熊猫的综合调查技术方法进行讨论,为这一指导性文件的制定贡献了力量。
(冯祚建说话):
后来,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了!社会变化了,我感到新的时代来临了。
我们在青藏高原上的考察研究,在1977年和1978年停了一下,因为新的历史阶段来了。此后我主要在北京,进行一些课题的研究,很少到野外参加科学考察了。
到了大约1986年,我参加了“中美联合生态考察队”,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科学考察。那次考察,主要是一次关于生态资源的考察,规模和时间,和我曾经经历的没有办法比。随后,1987年和1988年,我又参加了对青藏高原考察活动,这次考察的地区和范围,主要在昆仑山的喀喇昆仑山地区。
1989年和1990年,我去了青海省的可可西里地区,对那里的动物分布情况,比如像是藏羚羊等等,进行了研究。我记得那个时候在青海的藏羚羊非常多,成群成群的,而已经开始有盗猎者了,而且,很多淘金人开始大批地进入可可西里地区。
藏羚羊的毛皮十分值钱,在国际市场上,由藏羚羊制作的裘皮女土服饰,非常昂贵,因此引发了到现在都屡禁不止的盗猎藏羚羊现象。
在青海,景色非常美,我记得有一个太阳温泉,里面水的温度很高,可以煮鸡蛋,你把鸡蛋放进去,很快就煮熟了。在那一片高原上,我所见到的风景,都是很有味道的,比如一些冰川延伸地带,一些冰帽、冰塔林等等,都很壮观。
你看,从1960年到1990年,30年的时间,我都在对青藏高原进行断断续续的科学考察,基本上把整个青藏高原的哺乳类动物都给弄清楚了。可以说我的一辈子的科学考察,就是围绕着青藏高原的。
,
从我们动物研究所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上看,目前国内的动物的分布情况,应该说 已经大致搞清楚了。基本上每个县的兽类、鸟类、昆虫等等各种动物的习性、分布,我们都进行了研究。
90年代以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带研究生了,前后带过了2个博士后,7个博士,还有3个硕士。我带的研究生中间,有专门从事大熊猫研究的,也有专门从事麝的研究的,他们都很努力认真。
最近13年,我有了很多的社会工作,担任了动物研究所的室主任、支部书记、所党委委员,还有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还有一个学报的主编,所以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很繁忙。
这些职务和角色,要消耗我的很多时间。比如动物学会的工作,每个季度都有工作汇报,还要进行工作部署,起草通知发通知,中国科协的精神我们要贯彻下去等等。今年夏天中国动物学会换届,之后可能我会轻松一些。
我一直有一个期待,就是想多写几篇我一直谋划的论文,我还有两本著作没有写出来,一本是《中国动物志》的哺乳动物有蹄类分卷,还有一本是《青藏高原昆仑山考察》,这也是对我几十年对那个地区的考察总结。我很希望有整块的时间,把自己内心一直想写、想总结一下的著作写出来。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可是似乎比退休以前还要忙,忙一个学报的编辑工作,我还是中国动物保护协会的秘书长,此外,还要看一些人送过来的论文。
我带的研究生和我的关系、感情都不错。我觉得,带研究生,除了对他们的学习研究进行指导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们的师生关系都很融洽的。你看,他们大都是离开了家的青年人,在生活上一定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记得1995年以前,大家的工资都非常低,于是我就和学生经常沟通,帮助他们向上打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争取一点补助。比如有的暂时没有房子,我们也想办法解决,给他们临时安一个窝。因为我是老同志、“老资格”了,所里面人缘比较熟悉,我出面反映情况,领导很快就解决了。所以呀,我的学生和我的感情都不错!
最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动物所受到的最大的影响,就是研究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过去那种大型的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了。
当然小型的科学考察还是有很多。这个变化和影响对目前我们的动物研究很重要,这也是一种困境。现在我们要出外考察,都要写申请书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去竞争课题,申请专项资金,可是,我们这样的研究,一般比较难争取到资金支持,也就没有能力进行考察了。
我个人的看法,对于动物研究搞动物分类工作,还是要吃皇粮,因为物种的鉴定工作一般都是特别基本的工作,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现在的课题经费的申请制度,对我们是一个制约,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野外科学考察了。
几十年过去了,你看,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本《中国动物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我们必须要从头做起,这个从头做起,就是要从动物研究到动物标本的基本空白,到可以把中国国土上的动物分布的大致情况摸清楚,这是我们的基本目标。
几十年过去了,可以说,这个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我们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动物研究差距还是有的,主要在动物分类理论与方法上,西方国家比我们跑前一步,比如运用 DNA技术进行分类研究等等。我们的研究技术是紧紧跟上的。
你看我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这两层楼的动物标本收藏,数量、种类都是亚洲第一。尤其是一些啮齿类动物,昆虫等等,都是相当丰富的,在世界上,这个标本馆,大约可以排到20多位。这就是我们几代中国动物研究学者的基本成果。
可以说,这几十年,是我国动物研究的全面展开和取得了广泛成果的最好的时期。
冯祚建关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冯祚建先生于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因受名额分配的限制,仅于199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已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共9名,另有在读博士生2名。他们均已成为各工作岗位的骨干力量,其中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3位,重点研究大熊猫、小熊猫涉及其他有蹄类的生态、行为、保护遗传及分子分类等,工作成绩突出,现已进入中科院生命与科学技术部青年科学家研究小组行列,曾获得一笔科研奖励资金。冯祚建先生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科考与研究工作,具有求实创新和拼搏奉献精神。在与主管野生动物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协会的工作交往中,又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并能模范遵守职业道德。他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显著成绩,同时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冯先生爱人的补白):
你问我眼中的他,他呀,首先我觉得,在生活上和工作中,他要求自己都挺严格的。他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把家里都弄得整整齐齐的,是个很严谨的人。他还帮助我干了很多家务,早晨一个人出去锻炼,会到早市给我带回来一些菜。 其次,我看他就是一个工作狂,尽管他不同意我的这个说法,可是事实就是如此嘛!过去一出去考察就是半年,一跑就是30年,虽然现在不怎么跑野外了;但是他一般每个星期六、星期日,都还要到所里去呆着,不是工作狂又是什么!
比如今天倒是个特殊和例外,因为今天下雪了,路太滑,现在他等着雪化了,就又去单位了。你要是晚过来,他就出门了。
我可是知道他,一旦忙起来,经常不吃午饭的。还戏说自己是为了减肥,你看他多会给自己找理由!
他2000年得了一次Jb脏病,就是累的,所以呀,后来我经常在生活上、饮食上、个人卫生上,给他一些提醒,叫他注意,不要太玩儿命了。
我们最苦的是什么时候?哎呀,过去的事情,都记不清楚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他当时在西藏的阿里,我当时在北京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很艰苦,也非常担心他,给他发电报,告诉他这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