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与电影一起私奔 >

第4部分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4部分

小说: 与电影一起私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置身事外的第三者,谁能分出当事人情感等待的轻与重呢?对一相情愿的痴情者来说,等待只是一串总也响不起的电话铃声。
  等待电话使电话所处的环境蒙上了一层神秘氛围。我有过无数次等待电话的经历,在等待中,人的精神往往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时间仿佛也停止了;等待中你所做的事情变成了无意义的机械运动,阅读也成了一片空白;在等待中,除了期待的内容外,一切都失去了记忆。被等待的人也许正在海上畅游,而你已成了被困在网中的鱼。
  在等待你期盼已久的电话时,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对你都是一次精神煎熬,你迫不及待地抓起听筒,听到的却是你完全不希望听到的不速之客的声音,你还要强忍烦躁地寒暄,还要赶紧找借口,让对方迅速挂断电话。等待电话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在自己家的空荡的客厅里等待我渴慕已久的心上人的电话。那真是一次精神的历险,我不断地查看电话机是否放好,怕铃声太小听不到,我甚至连卫生间都不敢去。但那天,我终于没能盼来本该打来决定爱情命运的电话,命运真会捉弄人,那整整一天竟没有一个电话打来,后来才知道,那天电信局修线路,恰好我所用的电话线停了一天,这样的巧合简直令人发疯。
  1989年的冬天,我在寒冷的北方写过一首名叫《等待电话》的诗,写得其实是自己的一次真实感受,诗的意象是:一个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独自对着悬浮的时间,等待肉体以及电话牵挂的远方的声音,宫女一样寂寞的旧时钟贴着苍老的墙不住叹息,我黑色的躯体等待白色电话灿烂的声音,写情写景写漫长而绝望的等待,“黑暗的心滋生”出了一丛丛的“败草”,就是说,很久很久之后,终于传来了“那金光闪闪的铃声”,我狂喜地一跃而起,要去抓那白色的话筒,却不知道,那天籁般的音响,来自于“自扇耳光的嘹亮”。
  十年过去了,那“嘹亮耳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边,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为何能奇妙地融为一体?等待电话,是等待一记“嘹亮耳光”?还是等待一次精神的宣判?



铁轨无声远去(1)



  十八岁的一天傍晚,我在北京地铁站等车,是西单,看见了一个黑衣的年轻妇人忧郁地在站台上踱步。她的高高挽起的发髻和柔软而泛着光泽的黑色圆领短上衣,使她的颈和肩胛骨显得格外白,有种耀眼的感觉。她的短裙、连裤袜和高跟鞋都是一袭黑色,挺拔的双腿在薄袜的笼罩下也泛着特殊的白光,我一到车站就被这个黑衣女子吸引住了。
  周围匆匆往来的人群仿佛根本没在她的眼里,她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有点茫然和忧郁;她缓缓地踱着步子,高跟鞋击打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地铁列车往来了几趟她都没有上,我站在离她约五米远的廊柱边一直注视着她,猜想着她为何在这里信步。当然,她和她的一切我都一无所知,但她的神情,她的浑身黑色映衬下的雪白的颈项和轮廓优美的大腿使我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感动,在大约十几分钟的纷纷意识流中,我甚至萌动了非常浓烈而又无法言说的爱意。
  那天傍晚,我就是怀着一种无望而苦涩的爱在悄悄注视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子,她的高跟鞋敲击出的每一声脆响都像鼓点敲在我的心房。
  后来,她沿着高高的台阶走出了地铁站,我仍然傻傻地站在空旷的站台,心中的失落难以形容。这时,在我的眼里,只有地铁的轨道,在深邃的黑暗中,像两柄极长的剑泛着幽幽的青光。
  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年,我仍然清晰记得那像黑色闪电一样转瞬即逝的黑衣女子,而那在黑色中闪着光泽的幽幽铁轨也铭刻在我的脑海。在我看来,铁轨最具沧桑、漂泊的寓意。我曾在早期的一首《站台》的诗中描述过铁轨的意象,表现的是少年情窦初开的烦忧和怅然,最后一句是:铁轨冷寂地无声远去,/像岁月望不到头。
  直到今天,每当我望着绵延不绝的铁轨时,仍禁不住萌生一种寥落苍凉的心情。我曾思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犹如古人对长河感叹时光、对落花哀悼青春,铁轨最能勾起现代人在路上的艰辛与无助。
  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曾说,他年轻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车站等火车,那昏黄路灯下的空寂的车站让他铭心刻骨地体验了天涯羁旅的感伤。他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这种感受用电影的语言记录下来。在他此后的众多影片中,长长的铁轨、悠远的汽笛声和车站常是他营造背井离乡情绪的最佳场面。田壮壮在他的新版《小城之春》里,以一列火车进入“小城”的车站开始,虽只几个镜头,却是十分成功的“序幕”。从情景上一下就表明了那个年代的面貌特征,同时自然地暗示出男主角从“外面”进入的身份,还将一个大时代的感伤,也就是整部影片的基调不动声色地铺平了。
  铁轨连着远方,连着故乡,也连着更遥远而陌生的他乡,通向曾谙的旧景,更通向未知的新地以及无奈与惶惑。
  在无名或有名的车站,在登车与送行的特定情境,无论是阴晴雨雪,无论是欢笑与凄凉、有泪与无泪、有声与无声,最后都是一条铁轨将彼此一隔两断。汽笛一声,柔肠寸断,所有的人都是天涯孤旅。
  1999年的暮春,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的施秉县采访,上下舞阳峡谷风光的绮丽与当地百姓刀耕火种的贫困让我耿耿难眠。几天后,当我在车站与当地淳朴的百姓和官员告别,在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中,我觉得我满怀的惆怅已寄寓在了这里某个贫穷而秀丽的山川一角,它永难再与我重逢……车站的人潮将渐渐退去,所有的日子也都将被甩到大山的褶皱里。一条铁轨穿越时空将把我带回我的生活圈子,人生苦短,铁轨带我们见识过的东西很难再见。我倚窗而望,眼前喧嚣的月台上是很多卖小饰物的苗侗族姑娘,她们穿着鲜艳而廉价的衣裙,在蒙蒙细雨中踩着站台上杂沓的水渍漠然地叫卖着,透过迷蒙雨雾,我看见,一条条长长的铁轨湿漉漉的,像延伸的记忆,更像离人的泪眼。
  日本的降旗康男是一个颇有“铁轨情结”的著名导演,中国影迷熟悉的大明星高仓健就与他合作拍摄过《车站》、《夜叉》和《铁道员》。我曾经迫不及待地在一个夜晚一口气连看了《车站》和《铁道员》,也许是因为期待太高,这两部尚算感人的影片,并不能使我满足。尤其是《铁道员》,这部有些温馨和感伤情调的影片,本该是一个小人物的史诗,却没有拍摄出那种荡气回肠的气韵沧桑。高仓健仿佛生来就没有年轻过,过于注重刻画他老年的孤独和悲凉,反缺少了一种岁月的纵深感,使人物有些平面化,削减了情感的冲击力,感人的程度反不如同样是高仓健主演、只表现了男主角很少老年时期的《海峡》。1999年,降旗康男曾到中国访问,他在谈到《铁道员》的主题时说:“像‘铁道员’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寂寞、悲伤没人能够理解,这部影片体现了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我希望‘铁道员精神’不仅能使人们认识过去,也能帮助人们把握现在。”我想,导演太注重影片的教化作用了,对围绕铁道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人物缺少更细腻入微的生命关照,或者关照得不够到位。真可惜了这样一个绝好的题材。
  在中外各种以车站、铁轨为背景的影片中,有一部没有实际意象的电影倒是十分出彩。这就是贾樟柯的杰作《站台》,影片以一种暗喻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一代人成长的迷惘与感伤。没看该片之前,它对我最大的吸引除了贾樟柯的名字,就是对“站台”这个背景的戏剧化憧憬和迷恋。待到看罢影片,才知道火车站的站台是根本不存在的,“站台”竟是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指的是人生意义上的站台。影片开始,男主角崔明亮等人在表演《火车向着韶山跑》,此时,这些年轻的文工团员甚至还未见过真正的火车。后来,他们在走穴演出的经历中才看到穿山越岭的火车,为此而狂呼疯唱。



铁轨无声远去(2)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也颇似一个站台,一个20世纪80年代流行文化尤其是歌曲的大站台。从朗诵诗《风流歌》,表演唱《火车向着韶山跑》,到港台和内地的流行歌曲《美酒加咖啡》、《是否》、《秘密》、《成吉思汗》,以及拿来当影片名字的《站台》,可以说那个时代的重要的流行文化的符号都一一在“站台”上展示。在像纪录片一样自然逼真的书写下,让人不无怀念地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青春,有些酸涩,有些快乐,有些孤独,更多的是躁动、困惑、感伤和无奈。正像《站台》这首歌曲所唱的:“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这是我所见过的,没有站台和长长铁轨的实景却颇具“站台”神韵、充满人生况味的当代华语电影的经典。
  铁轨的意象就是人在路上、生活在他乡的符号化的注解。在我看来,至今还没有人把其中特有的寓意极其迷人和感人地拍摄出来。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因为铁轨带给人的感受确实太丰厚了。


***************
*第二篇
***************

性爱在婚姻中究竟占有多大的位置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爱与平等的基础之一。无论如何,“性爱”不仅是“爱”,还是婚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已被当今的多数国人所认同,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一个人,尤其是男人的尊严。《蓝》台湾海报


《蓝》台湾海报




玫瑰在心(1)



  二十多年前,我读到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名作《金玫瑰》(旧译《金蔷薇》),在这部既是小说又是散文和创作札记的著作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首篇《珍贵的尘土》。
  《珍贵的尘土》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男人用毕生的时间怀念和祝福一个女孩的凄婉故事。这篇译成中文仅有六千多字的短篇,竟充满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受长官委托,退伍士兵沙梅将长官八岁的女儿苏珊娜带回法兰西,在与苏珊娜分别很多年后,沙梅沦落成一个昼伏夜出的城市清洁工。一天,在夜晚的桥边,他与苏珊娜意外重逢了,当时她正被情人抛弃,陷入哀伤。在与苏珊娜一起相伴的五天中,沙梅感到生活中充满了明媚的阳光,他安慰她,并想方设法帮助这对情侣和好。当苏珊娜终于被情人接走后,沙梅开始保留每天在银匠那儿收集到的废弃尘土。在临终的几年里,沙梅夜以继日地从这些收集的尘土中,筛出金沙,铸成一小块金锭,用它打成了一朵精致的玫瑰,花边的细枝上还有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沙梅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母亲曾对他说过“这样的玫瑰世界上不多,可是谁要是拥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玫瑰,都会带来幸福……”他要将这朵金玫瑰送给苏珊娜,祝愿她幸福。然而,直到沙梅孤独地死去,这朵金玫瑰也没能送到苏珊娜的手上。它被银匠拿走卖给了一位作家,作家把其写成了札记,于是有了这个伤感的故事和后人的欷慨叹。
  玫瑰向来具有多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