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选 >

第87部分

唐诗选-第87部分

小说: 唐诗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大家”,宫中口语称皇帝为“大家”(见蔡邕《独断》及《北齐书·神武纪》)。“尚 

书”,这里是宫中女官的名称:赐号“尚书”,用空名欺骗以示安慰。 

      '十'“青黛”,青黑色的石粉。天宝年间妇女还用青黛画细长的眉毛,但这种妆扮和“小头鞋 

履窄衣裳”一样已经过时了。作者写诗时 (元和四年),妇女已改穿宽大衣裳,把眉毛画得阔而短, 

在上阳宫中的妇女因和外面隔绝,所以还是老式打扮。 

      '十一'此句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吕 

向在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献《美人赋》亦在开元年间。今人岑仲勉根据《宝刻类编》 

卷三吕向所书诸文,考证吕向卒于天宝初年,疑白居易误忆。吕向传见 《新唐书》卷二○二,《美人 

赋》见《全唐文》卷三○一。 

                                       红线毯'一' 

           憂蚕桑之費也。 
                                                     '二'                      '三'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 
              '四'                                             '五' 
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六'                                            '七' 
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 
                         '八' 
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 
   '九'                                                                   '十' 
织  ,自谓为巨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 
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十一'! 

      '一'这是《新乐府》的第二十九首。诗题宋本原作《红绣毯》,但正文作“红线毯”。“红线 

毯”,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 (今安徽省宣城县)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 

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这首诗通过 

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 

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 

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影响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这样的直接谴责,感情是强烈的。 

      '二'“缲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红蓝”, 

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二十“诂笺”云:“此则红花也,本非蓝,以其叶似蓝,因名为红蓝:《本草图经》云。” 

      '三'“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四'“披香殿”,汉代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 

      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五'“可”,适合。“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 

      '六'“不胜(读平声)”,承受不起。 

      '七'这两句描写丝毯松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八'这二句说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好。“毳(音脆)”, 

鸟兽的细毛。 

… 页面 82…

      '九'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开样”和“加样”都是翻新花样的意思。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十'“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十一'“一丈毯,千两丝”,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地衣”,即地毯。 

                                       杜陵叟'一' 

           伤农夫之困也。 
                                                                                       '二'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 
                                                                 '三'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四'。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 

                                       '五'                                            '六' 
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 
                    '七'                      '八'                      '九' 
白麻纸上书德音 ,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 ,手持尺牒牓 
                                                   '十' 
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 

      '一'这是《新乐府》五十篇的第三十篇。“杜陵”,参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注'二'。 

唐宪宗元和四年 (八○九),旱荒严重,李绛、白居易上疏请免除农民的租税。宪宗虽然颁布免税的 

命令,但具体执行政策的贪官污吏还照旧“急教条征”,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丝毫实惠。这首诗对贪官 

污吏们痛加指斥,为被剥削被迫害者鸣不平。 

      '二'“不秀”,未开花。 

      '三'“申破”,呈报事情的真相。 

      '四'“求考课”,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考绩。 

      '五'这两句说贪官污吏本和豺狼一样,不一定要“钩爪锯牙食*人肉”的野兽才算是豺狼。 

      '六'这句说皇帝怜悯百姓,知人民困顿。“弊”,乃劳瘁困乏之意。作者在此处有意为统治者 

涂脂抹粉,表现了官僚阶级立场。 

      '七'“白麻纸”,唐制:中书省所用公文纸分黄白二种,纸的原料是麻,有关任命将相、赦宥、 

豁免等重要命令,照例都写在白麻纸上。至于黄麻纸是用以写一般的诏令的。“德音”,指皇帝颁布 

下来的免赋税的“好消息”。 

      '八'这句说京城附近地区都免除了今年的赋税。 

      '九'“里胥”,即里正。见《重赋》注'十'。“尺牒”,指免税的公文。“牓”,贴榜,动词。 

参照下文,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农民已缴纳赋税之后,“里胥”们“方”才“到门”贴出免税的公文。 

      '十'“蠲(音捐)”,免除。这句说农民受了皇帝这种口头恩惠而并未得到实际的好处。 

                                         缭绫'一' 

           念女工之劳也。 
                                          '二' 
缭绫缭绩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 
   '三'                      '四'                      '五' 
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 ,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 
            '六'                       '七'                      '八' 
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 ,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 
'九'                                                                   '十' 
    ,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 
隐映'十一',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十二'。汗沾 
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十三'。丝 
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十四'。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 页面 83…

      '一'这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缭绫”,是最费工力的一种丝织品,产于“越 

溪”。本篇对产品作了细致的描绘,反映了“越溪寒女”和“汉宫姬妾”不同的生活情况,从而深刻 

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 

      '二'“罗绡”、“纨绮”,都是丝织物。织文稀疏的叫“罗”。“绡”是生丝绸。“纨”是细 

绢。“绮”是有花纹的绸。 

      '三'“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山上有“石梁飞瀑”,很壮观,也很有名。“四十五 

尺”,指一匹缭绫的长度而言,非指瀑布。 

      '四'“文章”,指缭绫的花纹。一作“彣彰”,彩绘之意。 

      '五'“地”,底子。“花簇雪”,花纹有如簇聚的白雪。“簇雪”和“铺烟”相对。 

      '六'“越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相传西施曾在溪上浣纱。这里指女工的所在地。“姬”, 

宫中美人。不便明说当代,所以假托“汉宫”。 

      '七'“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即太监。“宣口敕”,宣布皇帝的口头命令。自此以下另起 

一段,追叙“去年”的事。 

      '八'“天上”,比喻皇宫。“样”,花样。“人间”,民间。 

      '九'“秋雁行(音杭)”,指所织的花样。“行”,行列。 

      '十'“广裁衫袖”,幅阔正够连袖子一起裁,不必拼接。“金斗熨波”,用金属熨斗来熨平缭 

绫的皱纹。“纹”,指规定要剪的纹路。这两句总说裁剪、量制、熨烫等工作。 

      '十一'“相隐映”,因光线反射,文彩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十二'“昭阳”,汉宫殿名。“舞人”,指赵飞燕,与前“汉宫姬”照应。“恩”,受皇帝的 

宠爱。“直”,同“值”。 

      '十三'“缯与帛”,二者都是丝绸的名称。 

      '十四'“缲”,抽茧出丝,亦作“缫”。“扎扎”,织机声。“盈”,满。 

                                      卖炭翁'一' 

           苦宫市也'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 
      '三' 
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 
                                                                     '四' 
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 
                           '五'                                          '六'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七'                                           '八' 
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一'这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