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选 >

第45部分

唐诗选-第45部分

小说: 唐诗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三仙山之一,与蓬莱、瀛洲并称。诗中举极西极东的两山以状远景。下文的“洞庭”与“日本东”、 

 “赤岸”与“银河”,也都有对举的意义。 

      '四'“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地当洞庭湖人江之口。“日本东”,指日本东面的海。“洞 

庭”、“日本东”,举水也由西而东。 

      '五'“赤岸”,枚乘《七发》:“凌赤岸,篲扶桑。”“赤岸”,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这里 

泛指江海的岸。这句写画中水势浩渺,水天一色。 

      '六'“溆(音叙)”,即“浦”,水边。 

      '七'“亚”,低伏。这句谓风势如涛,山木尽为偃俯。以上两句言渔舟避而山木摇,极写风涛 

的激荡。 

      '八'“咫”,八寸。“咫尺”,指距离极近。这两句是泛论王宰描绘平远景物的技法。 

      '九'“焉得”,从哪里得来。“并州”,古十二州之一,州治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出剪刀著 

名。“吴淤”,一名松陵江,又名松江,太湖的最大支脉,在今江苏省境。这两句赞叹画境逼真,简 

直象用快剪将吴淤江水剪得来了。李贺 《罗浮山人与葛篇》“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似即翻用杜诗。 

…  25…

                                        南邻  '一' 

                    '二'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三'                      '四'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 
      '五' 
色新  。 

      '一'杜甫住在成都城西浇花溪时,南邻有朱山人。本篇写作者访朱,同出游泛溪,月上后朱送 

作者回家。这和《过南邻朱山人水亭》都是记作者同这位邻人往还的诗。 

      '二'“锦里”,成都地名。“锦里先生”,当是作者仿汉初隐土■(音鹿)里先生的号,对朱 

的戏称。杜称朱为“山人”,又说他“多道气”(见《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诗),把他看做隐士之流, 

所以用■里先生相比。“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古代庶人不用冠,只用巾裹头。 

      '三'“除”,义同”阶”。 

      '四'“深”,一作“添”。 

      '五'“暮”,一作“路”。“送”,一作“对”。“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恨别'一' 

                                         '二'                      '三'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 
   '四'                                            '五' 
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 
         '六' 
破幽燕  。 

      '一'本篇上元元年 (七六○)夏作于成都。 

      '二'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写离别的远和久。“五六年”,安史之乱起于天宝十四年(七 

五五),至此已满五六年了。 

      '三'“草木变衰”,语出来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其义在此诗中兼有盛衰 

变易之意,承“五六年”来,言流浪剑外已数阅春秋。“剑外”,即剑南,这里代指蜀地。 

      '四'“江边”,指锦江边。 

      '五'这两句写夜立、昼眠,看似反常,却是写实。月夜忽步忽立,通宵不寐,白昼望远思弟, 

倦极忽眠,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六'“司徒”,李光弼时为检校司徒。《通鉴·唐纪三十七》:上元元年三月“庚寅,李光弼 

破安太清于怀州 (令河南省沁阳县)城下;夏四月,壬辰,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斩首千五百余级”。 

即诗中“乘胜”史实。《通鉴·唐纪三十七》,乾元二年(七五九)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 

改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诸州为郡。”“破幽燕”,意即直捣叛军根据地。 

                                        客至'一' 

                                           '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三'                                            '四'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 
余杯'五'。 

      '一'原注云:“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人称县令之词。这首诗记作者在江村寂寞中 

喜崔令来访。 

      '二'这两句说明作者平时的生活只是和水鸟相亲,同时点明作诗的时间和环境。 

      '三'这两句说明一向来客稀少,就连这崔令也是一位稀客;同时也说明主人不拘礼数,既不扫 

径也不候门。 

      '四'这两句写招待简单朴素。“盘飨”,指肴馔。熟食为“飧”。“无兼味”,言盘飧只有一 

…  26…

样,没有第二样。 

      '五'上句是探问语气,言客人如肯和邻望共饮,就唤他来一同喝完我家的几杯剩酒。“取”, 

语助词,犹“得”。这两句仍表现主人不拘礼数,请陪客也只是随便招呼一下隔篱的野老,并不管县 

令与村民的尊卑界限。全诗真而不率,自然亲切,语言与内容相称。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 

                                          '二'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三'                                            '四'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 
      '五' 
白头 。 

      '一'“裴迪”,见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注'一'。上元元年(七六○)裴迪在蜀州(今 

四川省崇庆县治)王侍郎幕中;杜甫在成都草堂。 

      '二'“官梅”,官府所种的梅树,不属私人所有。“何逊”,粱代诗人,有《扬州法曹梅花盛 

开》诗,也是咏早梅(《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引,即题作《早梅》),所以作者见裴诗联想及何, 

以何比裴。 

      '三'“逢春”,蜀中梅花开时正当春节前后,故云“逢春”。“可”,恰恰。这句说裴虽有官 

职,此时恰有闲情逸致,送客作郊游。 

      '四'这两句说幸而你不曾把梅花折来相寄,触动我岁暮之感。我怎能忍受看了这梅花而撩乱的 

乡愁呢?裴迪原诗当有可惜不能折梅相赠的话,所以作者这样回答。“若为”,怎堪,哪能。 

      '五'“江边”,即杜甫的草堂边。草堂所在正是作者所谓“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江村。“垂垂”, 

渐渐。末两句说我这里眼前有一树梅花,渐渐开放,正在天天催我老去呢。 

                                     春夜喜雨'一' 

              '二'                '三'                               '四'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五'。 

      '一'本篇上元二年 (七六一)春作于成都。 

      '二'这句谓及时的春雨似乎懂得季节的需要。 

      '三'“乃”,即。“发生”,申说“春”。《尔雅·释天》:“春为发生。”下雨正当春季, 

而春是植物萌发的时节,引起下文“物”字。 

      '四'“潜”、“润”、“细无声”,都是极力描写小雨绵绵之状。 

      '五'末两句设想雨后晓景。“红湿处”,指树头的花红润一片。 

      “花重”,花因着雨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诗“渍花枝觉重”,用 

意相似。“锦官城”,见前《蜀相》注'三'。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一' 

                                          '二'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三'                                            '四'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 
      '五' 
同归  。 

      '一'这是上元元年 (七六○)杜甫在蜀州送别的诗,其时大约在秋末冬初。所送的人姓韩排行 

十四,大约是杜甫的同乡。当时韩要到“江东”(长江下游)去“省觐”(探望父母)。 

      '二'“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个隐士,名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婴 

…  27…

儿,娱乐他的父母 (见《列女传》和《高士传》等书)。开头两句感叹战争时期,亲子离散,一切都 

不正常。 

      '三'“庭闱”,父母的住处,也用来指父母。这两句以自己“无家寻弟妹”和韩十四能够“访 

庭闱”对照。“何处”,表示韩的父母在江东的确实住址尚待到彼处再查访;也可能是故意设问,怀 

疑韩十四父母住处在战乱中或有变动。 

      '四'“黄牛峡”,是韩十四赴江东必经之地。峡在令湖北省宜昌西,崖石上有黄色,象牛的形 

状。峡下有黄牛滩。“滩声转”,言水声在耳中旋绕不断。“白马江”,是蜀州江名。据《清一统志》, 

白马江在崇庆州(即蜀州洽所,今改县)东北十里。诗中写到它,因为这是两人分别之处。当时杜甫 

也将要回成都。“江寒树影稀”,是秋冬之间的景色。本年“秋将晚”时杜甫从成都到蜀州来会他的 

朋友高适 (时为蜀州刺史),冬天又在成都。 

      '五'末尾两句说从此各奔前途,还要在漂泊生活中努力作一番挣扎,同归故乡恐怕是一时不能 

实现的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 

                                           '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 
'三'                      '四'                                                 '五' 
    ,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 
              '六'                      '七' 
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八'                                            '九'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 
   '十'                                            '十一'                       '十二' 
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 
得广厦千万间'十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十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