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

第5部分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第5部分

小说: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辜负了自己,对不起自己。有了这种想法的人,为将来
计,他们就会一直努力,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锻炼自信方面,邵亦波的父亲有一个决窍,那就是采取心理战术。他让邵亦
波每天早晨起床时,都对自己说两遍:“我是优秀的,我必须做得优秀!”父亲也
深知孩子的心灵特别的敏感,平时在很小的细节上都注意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
尊心。在为小邵亦波选择数学趣题时,他总是非常慎重。如果选的题太容易,就达
不到开日孩子思维能力的自的,如果选的题太难,又怕孩子做不出,会伤了他的自
信心。正是在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重重顾虑中,父亲进行着他对邵亦波的训练,幸
亏邵亦波聪明过人,总是能给父亲正确答案,不致使父亲过分为难。有时候邵亦波
答错了,父亲也能处理得很好,不会给邵亦波留下任何不良影响。
    在邵亦波刚会数数和一点加减法时,有一天,父亲把邵亦波扛在肩头出门散步,
正好路边的梧桐树上有很多麻雀叽叽喳喳。父亲指着树上的麻雀问他:“波波!假
如树上有100只麻雀,现在你捡了一颗石子砸过去,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还剩多少
麻雀?”小邵亦波不假思索地说:“还有99只。”“对!”父亲摸着小邵亦波的头
说,“波波算得又快又准确!100减去1等于99。”刚说完,父亲就弯腰捡了一粒石
子;递给小邵亦波,让地砸树上的麻雀。小邵亦波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子砸向麻雀。
一只麻雀也没有砸到,但是树上的麻雀“嗡”地一下子全飞走了。父亲于是问:
“波波!你一只麻雀也没砸到,麻雀就全飞了,假如你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的麻
雀会飞走吗!”“会的。”那么树上还剩下多少只麻雀?“0——只。”小邵亦波恍
然大悟地笑了。
    父亲就是这样既能训练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开发他的多向性思维,还能做
到不伤他的自信心。

                      华师大二附中的“获奖专业户”

    父亲对邵亦波的精心训练并没有白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快就到了收获
的季节。小学五年级时,邵亦波在全市的小学笔算日算珠算比赛中得了一等奖。稍
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L了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此时的邵亦波已经小
有名气了,他已经初步表现出他的数学才华。
    1986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真正使他崭露头角。
当时他13岁,正在读初一,他代表了华师大二附中参加了这次比赛。13岁的男孩也
算是一个小男子汉了,然而邵亦波却长得纤巧文弱,这就更突出了他的大脑袋瓜,
给人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当这个大头孩子神定气闲地走进赛场,镇静自如地坐在
位子上答题时,相信他一定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注目。几天后成绩公布了,邵亦波
名列全国第三名,获得了金牌奖。要知道,那可是云集了 150万全国少年数学精英
的重大赛事啊!邵亦波因此获得了“大头神童”的称号,并从此走上了成名之路。
    他晃着大大的脑袋频频出现在竞赛场上,几年里,他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
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中先后得了二十几个第一名,他的名字也因经常获奖而频频在
各种媒体曝光,真可谓“获奖专业户”。
    父亲对他另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他的独立性。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
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这在溺爱孩子成风的上海的父母中间,算得上是具有
远见卓识的。从小父亲就向邵亦波灌输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让他祛除对父母的
依赖性,锻炼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使他变得果断而有主见。这一点直接决定
了邵亦波今后性格的形成。也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才使他后来能独立做出出
国、从商、回国三大重要决定。
    1985年邵亦波读完了小学,即将升入中学;报考什么中学呢?当时由于小邵亦
波在上海巳经是声明远扬,所以好几所重点中学都主动上门联系。小邵亦波自己倾
向于上海中学,小朋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小学毕业的暑假,上海中学组织了一次
数学神童的夏令营,小波波在靠近植物园的景色秀美的上海中学玩得非常开心,所
以他就想到那儿去读书了。一心望子成龙的父亲想法当然就不可能如此单纯了,他
左思右想终于挑中了当时的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选择这所学校的最大
理由当然是它的教学质量好,而且据校方介绍初中就给学生上新概念英语,在当时
这还是很罕见的,心中已隐隐萌发了把孩子送出国的念头的邵爸爸觉得新概念是个
不小的诱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做父母的大部希望
孩子呆在身边,一般都会为孩子找一所离家近的走读学校,住在家里。但邵爸爸毅
然作出了让他住读的决定。在邵爸爸看来,这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让儿子尝尝
真正的独立滋味,并且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对于父亲的这个决定,
从感情上说,邵亦波是不情愿的,毕竟,乍然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
对谁来说,都有点难以适应;但是从理智上看;邵亦波知道这是对他大大有益的事,
所以,他暗自做好了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邵亦波来到宿舍——他的新家。宿舍里有4张上下铺床,住8位同学,邵亦波恰
巧被分配住在下铺。宿舍住8个人,但空间并不大,箱子摆哪儿,毛巾晾哪儿,脸盆
放哪儿,盟洗室在哪儿,去哪儿泡开水?邵亦波傻了眼,四顾心茫然。他意识到从
今天起,真正要全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
题是他不知道如何与这7位同学,7个陌生人相处。虽然以前邵亦波与同学们相处得
很好,但那只是在教室里,一放学,他们就各自回家。现在却是与他们朝夕相处,
连睡也睡在一起。这对一直呆在父母身边,任在自己一个人的小房间里的邵亦波来
说,又是一个新问题。这当中也确实发生了麻烦。
    睡在邵亦波上铺的同学是个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但颇讲义气;所以在同学中
有点小头目的味道。因为邵亦波成绩特别优秀,又不断地得奖,老师们都对他青眼
相加,特别偏爱,这就让班里的很多同学心生妒忌,那个睡在他上铺的同学就是如
此,所以从一开始就处处和邵亦波作对,还常常联合一个寝室的同学跟邵亦波过不
去。邵亦波刚开始时很为此苦恼;不知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起初几个月,邵亦
波每个周末都回去。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就收拾好背包,等下午的课一结束,就立
即赶回家。星期天晚上坐在返校的公交车上,他就开始期盼下一个周末的到来。
    但这时候父亲又一次充当了他的人生导师,父亲告诉他人一辈子都是在与他人
打交道的过程中度过的,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所以父亲便劝他多花
点时间呆在学校与同学沟通,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邵亦波是怎么样的,误解都往往产
生于不了解,只要你对他人真诚以待就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回报。
    邵亦波听了父亲的教导颇受启发。渐渐地,邵亦波不那么回家心切了,他开始
多花时间和室友同学聊天玩游戏,而不是只顾一个人埋头读书,渐渐地大家了解了
邵亦波,也就和他相处很好了。他那位上铺的同学现在是市政府的公务员,成了他
最好的朋友之一。有时候周末到了,邵亦波也不回家;就呆在学校看看书,要么和
室友一起出去走走。父亲的“计谋”得逞了,邵亦波通过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增
强了独立自理能力,而且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这对他未来只身闯荡美国的哈
佛生活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邵亦波回忆哈佛生活的时候就说道:“我并不是生来就是独立性、判断力都特
别强的怪才,小时候的我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都很依赖父母。我觉得这种个性主要是
环境培养成的。初中时,父母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让我一个人独立的生活。在国
外我又呆了8年,从17岁到25岁,全部是一个人生活的,没有人帮助,也很少回家。
这就逼着我成为独立的一个人。父母觉得你在国外能生活8年的话,我们就不需要来
帮你做决定。独立很重要,当然,独立也有风险,让一个人大小就独立的话有风险。
所以同时也要从小向孩子强调,他这个人一定能做大事,不要辜负了自己。有了这
样一种想法就不大容易学坏了。”

                        交大与哈佛:舍鱼而取熊掌也

    1989年,邵亦波16岁,正在华师大二附中读高一。有一天的早读时间,班主任
老师把邵亦波叫到办公室,对此,邵亦波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以为又有什么数学竞
赛让他参加。老师说:“邵亦波,交大的招生老师昨天和我们联系说,愿意接收你
直接跳读大学,你自己先考虑考虑,再回家和父母商量商量。”。邵亦波的心“砰
砰"剧烈地跳着,他一路狂奔着回到教室。上海交大,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理科类大
学之一;这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响亮的名字。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是几亿学
子心中诵念的名字,无数少年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它竟然主动向一个少年敞开了
怀抱,呈现在他面前的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上交大,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进
研究机构。成名成家……就在人人都为邵亦波的光明前途欢欣鼓舞的时候,这个十
六年来从没有对父母和老师说过一个“不”字的乖宝宝却表现得不那么听话了,他
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邵亦波没有被机遇冲晕头脑,那时候他已不再是个只会解
题的好学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等兴奋过去之后,他冷静地问自己:“我现
在知道自己能做数学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数学还能做什么,我不知道我究竟
喜欢什么。我是应该按部就班继续下去呢,还是尝试到外面去看看,换一种生活呢?”
在他的心底逐渐浮起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邵亦波决定放弃进交大的机会,决
心是下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向父母开口,他内心不安,生怕遭到父母的反对。
当天晚上,邵亦波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当时气氛非常压抑、凝重,
一家三日围坐在客厅里,邵亦波象是犯了错误似的陈说着,母亲喝着茶,不说话,
父亲更是表情严肃。出乎邵亦波意料的是,父母冷静地听完他的决定和理由后,竟
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显得很高兴。到这个时候邵亦波才知道,原来他的决定和父母
的想法正好不谋而合。他的父母正在担心儿子没有大志,贪图安逸,一个交大就让
他满足了,就把他打倒了。现在听说了邵亦波的决定,支持、赞同还来不及,怎么
会反对呢?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邵亦波接受了直升;等待他的将是少年大学生……
完全可能是另一条人生道路了。
    17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想到了出国,去美国的某一个名牌大学读本科;18岁的
时候,他的愿望实现了。1991年,邵亦波在华东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